笔神阁 www.bishen8.cc,最快更新大明读书人,怎么会逆儒?最新章节!
驭民术贯穿了整个历史。
科举,就是底层百姓的挣扎。
王守敬很幸运,生而知之,又凭借十几年的寒来暑往挑灯夜读,终于考上了举人。
有了举人的身份,他也算是“豪绅”的一员了。
莫名其妙当上句容县令后,王守敬已经踏上了一条康庄大道。
句容属于应天府管辖,县令一职堪比偏远地区的知府。
王守敬很意外,也很知足。
他没有想过和这个世界的秩序较量,这肯定是愚蠢的抉择。
结庐松竹之间,闲云封户。
徒倚青林之下,花瓣沾衣。
这是王守敬向往的逍遥境界。
在融入大世的同时,他也坚守着本心。
知天地皆逆旅。
何必更求顺境?
王守敬已经到了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人生百态,唯有顺应大势,才更容易觉醒出精彩。
朱高炽思绪翻涌,王守敬的话总结起来很简单。
土地,归于百姓。
商路,由士大夫去拓展。
如此发展,百姓依托土地,不至于饿死。
士大夫可以纵情欲海。
翱翔乎忽荒之上,徜徉乎虹蜺之间。
“奢靡成风,犹恐人心不古啊。”朱高炽忧心忡忡,他是认真在考虑这件事。
他迟疑片刻,接着意味深长补充道:“宋朝商道大盛,朝廷却十分疲弊。”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可谓是参差十万人家啊!
“太祖他老人家能打,陛下的文韬武略,也不输给太祖分毫。”
“何苦留恋中原地区?”
“乌思藏、西域、漠北、漠南都收复了吗?”
“陛下必然坐不住,以后的远征势在必行。”
“这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没有商业的支撑,只能搜刮穷苦百姓了。”
王守敬直言不讳,朱高炽脸都绿了。
说得太对了!
朱高炽太了解他那便宜老爹,北方的边境问题,一直困扰着大明。
不解决元蒙余孽,朱棣怎么甘心?
大明的财政压力,都会落在他这个监国太子头上。
如今的商税很低,大概在三十税一。
朝廷最大的税收来源,还是土地啊!
这不是折腾百姓吗?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真是至理名言!”
朱高炽推崇备至。
靖难之役,就打掉了洪武一朝的积累。
朱棣留给朱高炽筹备军费的时间,不多了。
这也是为何朱棣父子,都十分器重王守敬的最直接原因。
能搞钱啊。
区区句容县到了王守敬手里,转手给朝廷奉献了数百万两。
这一车车的真金白银,朱高炽羡慕得紧。
如果有一天真提拔王守敬为户部尚书,朝廷或许还会缺钱,但绝对不会这么严重。
王守敬的魅力,就在于此。
他和别的官员,都不一样。
“中原王朝最巧妙的发展模式,就是别让士大夫、勋贵们盯着中原的土地,这绝对是百姓的灾难。”
“何不把他们的贪婪,指引向海外?”
“大明之外,还有很多土地。”
王守敬真挚的目光下,多了一份迷蒙的憧憬。
朱棣是有魄力开海的帝王,成就不该局限于封狼居胥。
奈何王守敬只是微不足道的县令,偶尔发发牢骚还行,实际上根本无法影响大局。
句容的队伍,浩浩汤汤,宛如一道喧嚣的洪流,奔流不息。
朱高炽与王守敬畅谈天下大事,又转至西洋。
这时候朱高炽猛然间发现,王守敬对于西洋的了解,超乎想象。
“蒙古帝国能够打到西边,成为诸国的梦魇,为何大明不行?”
朱高炽心神震颤,惊呼道:
“战争绝非儿戏,领土的扩张,这是拿将士们的性命去换啊!”
他所存的仁慈,是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
生灵涂炭的场景,绝非朱高炽所愿。
王守敬怎么可能不明白?
一将功成万骨枯。
然而王守敬的双眸依旧炽盛,燃烧着烈焰。
竟罕见地伴随着执着与偏狂!
“国家强大的基础,需要广袤的领土作为支撑。”
“当代不占领土地,后代就需要付出百倍、千倍的代价。”
“宁背一世骂名,也要让子孙万代享福。”
“罪在当代,功在千秋。”
王守敬目光清澈,丝毫不避讳自己的言辞。
妄议国政,在每一个朝代都是重罪。
只能跟着皇帝的脚步走!
非要当魏征?
也要看命够不够硬。
朱高炽惊人地发现了王守敬的另一面。
“既然如此,王县令为何不从军呢?”
他饶有兴致地望着王守敬,等待回答。
“朝廷若有征召,在下义不容辞。”王守敬磊磊落落,根本不惧风雨。
“受教了。”朱高炽钦佩道。
大明,从不缺乏仁人志士。
所幸王守敬只是区区县令,倘若提前被建文帝发掘,靖难之役很可能遭遇失败。
这是朱高炽敏锐的直觉!
王守敬读过很多书,知晓很多道理,可是他和犬儒截然不同。
侵略别人的国家,肯定是不对的。
但强大的侵略者,都能过上富足的生活,子孙后代完全能够享受这一份荣耀。
例如后世的八国联军。
哪一个国家,不是响当当?
落后就要挨打。
这是恒古不变的真理。
如今的大明强盛,如日中天。
不偷偷做点什么,怎么对得起子孙后代?
太祖皇帝收定云南时,完全没有心慈手软。
中原乱战,南诏、大理的文化自成一个体系,已传承数百年了。
如果没有洪武十五年的一战,云南很可能成为安南、高丽一样的附属国。
太祖皇帝已经意识到这一点的可怕,所以他果断、干脆地拒绝了段氏等豪族的归附。
直接以雷霆万钧之势,将地头蛇一举荡平。
毁文焚书。
在官之典籍,在野之简编,全付之一炬。
彻底断送了南诏、大理几百年积累下来的书籍。
移民换血。
三百万汉家百姓移民至云南,并且将当地的富户,全部迁徙至山东等地。
汉家英雄的铜柱,永镇南土。
沐氏子孙世代成为云南镇守,现在最具代表的人物,则是沐晟。
哪怕朱棣上位,沐家的地位依旧巍然不动。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031s 2.507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