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嘴就来:99%的人都不知道的即兴发言技巧 与上司沟通的语言艺术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在工作中同上司之间的关系比同下级和同级之间的关系重要,而在与上司的沟通和联系之中,语言又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就不能不在同上司谈话的语言艺术上多下功夫。每个人几乎每天都要与自己的上司对话、汇报情况、请示工作及日常寒暄。在此过程中,每个人都不自觉地用了许多技巧,下面我们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巧妙地恭维上司

    这里所取词意纯粹是技术方面的,丝毫不涉及道德问题。恭维,绝不等同于“拍马屁”,因为被恭维是每个人的需要,你的上级自不例外。没有人会认为自己的存在是无价值的,人们都渴求得到别人的重视,上级更愿意在下级的恭维中找到自我满足的感觉。

    提起韩信,大家都不陌生,他助汉高祖刘邦一统天下,被封为楚王,后来因政治斗争,被高祖擒获。刘邦本就是市井出身,想趁此机会嘲弄他一下,于是就问:“你看以我的能力,可以带多少兵马?”答曰:“陛下可将兵十万。”高祖接着又问及相国萧何,答曰百万。最后刘邦问道:“你韩信可带多少兵呢?”韩信回答说:“臣将兵多多益善尔。”就是说:我带兵是越多越好啊。刘邦因此戏弄他说:“既然是这样,你为什么还败在我手下,被捉住了呢?”这位大将军应声答曰:“我只善于统率士兵,而陛下您却擅长驾驭将军啊!”意思就是说虽然咱们各有所长,但你比我高明多了,我不如你。

    韩信的话说得何等的高明,虽然这是在恭维汉高祖,但的确有水平,从语言艺术的角度上讲,找不出一点毛病。更难得的是这是发生在自己被擒、身陷牢狱之后,居然有这样的机智!韩信虽没有保住自己的性命,但至少在此保住了面子,又让高祖高兴,一箭双雕,可谓绝妙之极矣。当然,这正是恭维的关键,如果功夫不到家,不分场合、对象,盲目运用,或者语言运用过于庸俗,反而会自讨没趣。

    ●不抖搂上级的隐私

    俗话说:打人莫打脸,骂人莫揭短。在中国,“面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为了“面子”,小则翻脸,大则会闹出人命。很多人可以吃闷亏,也可以吃明亏,但就是不能吃“没有面子”的亏。如果你不顾别人的面子,总有一天会吃苦头。因此,老于世故的人从不轻易在公开场合说别人尤其是上司的坏话,宁可高帽子一顶顶地送,既保住了别人的面子,别人也会如法炮制,给你面子,彼此心照不宣、尽兴而散。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寒微,做了皇帝后自然少不了有昔日的穷哥们儿到京城找他。这些人满以为朱元璋会念在老朋友的情分上给他们封个一官半职,谁知朱元璋最忌讳别人揭他的老底,以为那样会有损自己的威信,因此对来访者大都拒而不见。

    有位朱元璋儿时的好友,千里迢迢从老家凤阳赶到南京,几经周折才算进了皇宫。一见面,这位老兄便当着文武百官大叫大嚷起来:“朱老四,你当了皇帝可真威风呀!还认得我吗?当年咱俩一块儿光着屁股玩耍,你干了坏事总是让我替你挨打。记得有一次咱俩一块儿偷豆子吃,背着大人用破瓦罐煮。豆还没煮熟你就先抢起来,结果把瓦罐打烂了,豆子撒了一地。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喉咙里还是我帮你弄出来的。你忘了吗?”

    这位老兄还在喋喋不休唠叨个没完,朱元璋却再也坐不住了,心想此人太不知趣,居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揭我的短处,让我这个当皇帝的脸往哪儿搁。盛怒之下,朱元璋下令把这个人杀了。

    “为尊者讳”,这是官场的一条规矩。一个人,无论他原来的出身多么低贱,有过多么不光彩的经历,一旦当上了大官、爬上了高位,他身上便罩上了灵光,变得神圣起来。往昔那见不得人的一切,要么一笔勾销,永不许再提;要么重新改造、重新解释,赋予新的含义。这位穷哥们儿哪懂得这一点,自以为与朱元璋有旧交,居然当众揭了皇帝的老底,触犯了“逆鳞”,岂不是自找倒霉吗?

    所以,在日常工作中与上司沟通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伤害上司的尊严,同时注意替上司保守他不想让别人知道的秘密。

    ●忠诚求实

    作为一名上级,你喜欢怎样的下属?虚伪的小人还是诚实的君子?尽管这两者在某些时候似乎难以抉择,然而至少态度上很多人倾向于后者。那么,请你不要忘记,你的上级也正以这种目光在审视自己的下属。上级的眼中,工作能力等因素固然重要,然而他在评价下属时首先看的却是他的态度,你在与上级谈话中、语言艺术的斟酌中可千万不能忘却这一点。

    当年戴高乐将军作为法兰西民族的拯救者进入巴黎时,蓬皮杜先生只不过是一个中学教员,他当时是怀着无比崇拜的心情注视戴高乐走向爱丽舍宫的。后来,蓬皮杜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进入政府工作,并因此得以见到戴高乐,后者当时是法国总统。每逢他与总统谈话时,总是怀着虔诚的心情注视着,实事求是地汇报自己的工作,一字不漏地听取总统指示,然后不折不扣地加以执行。蓬皮杜不喜虚与委蛇,他与总统谈话时总是抱着忠贞不二的精神接受训示。正是他这种忠诚求实的态度得到了戴高乐的赏识,这种赏识源于蓬皮杜求实的精神和高超的语言艺术。在戴高乐的扶持下,他成了接班人,升至总理,后来他终于入主爱丽舍宫。

    蓬皮杜的成功或许有其他因素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他的这种工作精神和语言艺术,为他铺平了通向总统宝座的道路。

    ●请将不如激将

    《三国演义》中有许多游说上司的场面,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恐怕要算诸葛亮劝说吴主孙权联刘抗曹了。这位“人中卧龙”使用的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激将法”。

    刘备兵败新野以后,一溃千里,无力反击,除了与江东孙权联合抗衡曹操以外别无他法。孔明此行的目的,就是要说服孙权建立同盟。如果换了一般的使者,为了请求对方全力增援,一定会低声下气地劝说。而孔明则不然,他对当时的形势了如指掌,利用孙刘两家唇齿相依的关系,表现出一副比较强硬的态度,以刘备与孙权的对比来刺激后者的自尊心,使之奋起一战。

    孔明首先说:“现值天下大乱之际,将军(指孙权)您举兵江东,我主刘备募兵于汉南,同时与曹操争夺天下,但在这几年之中,曹操已经几乎把其他各路诸侯都铲平了,现在更是吞并荆州,名震天下,英雄尽被其网罗,因此造成我主刘备今日这败势。现在曹操亲统大军南下,虎视江东,将军您是否也权衡一下自己的力量以对付这种局面,若您打算与他决一死战,则不如干脆早早和曹操断绝交往,早做准备;如不想这样,不如听从部分谋士的意见,整兵束甲,及早投降了吧!大战即临,再不做决定可就来不及了。”

    孙权不高兴地问道:“照你的说法,刘备为何不投降曹操呢?”孔明答曰:“您知道田横的故事吗?他不过是齐国壮士,况且忠义不二,不愿投降汉高祖而自杀了,更何况我主刘备乃堂堂汉室宗亲,英才盖世、天下仰慕,消灭曹操之事无论成败与否,只能说是天命,怎么可以投降呢?”言下之意是:刘备决不可降,唯孙权可降。

    身为一国之主的孙权,如何受得了如此刺激?他当时不过二十六岁,正值血气方刚,果然大怒,因而痛下决心:“我领有江东数郡土地、精兵几十万,怎么能甘居人下投降曹操呢?我已经决定了(联刘抗曹)。”

    激将法成功以后,孔明又仔细地为孙权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和曹军的实际力量,指出了曹军的弱点,判明了赤壁之战后天下三分的发展趋势,因而彻底解除了孙权的不安和顾虑。孙权果然因此而心情大悦、信心十足,在随后召开的御前会议上下了死命令,抗曹到底。不久孙刘联军与曹操在长江上进行了一次决战──“赤壁之战”,曹操大败而归,从此天下三分。这不能不归功于诸葛亮那惊人的智慧和杰出的语言艺术。

    ●迂回前进,攻其弱点

    《庄子》里有句名言叫“无用之用”,它的意思是说,被认为没有用的事物,最后往往会变成最有用的。下级与上级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你在劝说自己的上司时有些事不便直接说起,这时谈话最好不要一开始就导入正题,那样反而极容易引起上级的反感。如果你善于迂回绕道前进,从其弱点下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精确地运用语言艺术,那样成功就容易多了。

    战国时代,长平之役后,赵国受到致命一击,形势急转而下。赵国眼看就要被秦军吞并,于是向齐国求救。按照当时的惯例,齐王要求以长安君为人质,否则就不出兵。长安君是赵孝成王最小的弟弟,最受母亲赵太后宠爱,而此时的赵国,由于国君年幼,政权实际上正是掌握在太后手中。赵太后拒绝齐国的要求,无论重臣们如何劝谏,就是不点头,并且说:“如果再有人劝我送长安君为质,我就当众把口水唾到他脸上!”局面异常紧张,此时的太后已被本能的母子之情所蒙蔽,无法正确地对大局做出判断。而要突破眼前的困境,就非得说服她答应条件不可,可谁又敢行此举呢?


    当时有位名叫触龙的元老重臣,善于出谋划策,精通语言艺术。他知道,太后正在气头上,如果非要厚着脸皮去劝她接受齐国提出的条件,没准儿真的会被她吐口水,于是想出一条妙计。一天,触龙装作若无其事地慢步走进宫廷。这在当时是不允许的,因为大臣见国君时必须“趋”,也就是小步快跑。因此他先抱歉说:“我的脚有些小毛病,行走困难,故许久未向您请安,但却又担心太后您的健康状况,所以前来谒见”太后回答:“我都是以车代步。”“那么饮食方面呢?”二人接着聊了一些日常琐碎的话题,赵太后见不是进谏的,表情也稍微缓和下来了。

    触龙的上述语言可以说就是我们在开头提到的“无用之用”,以和主题无关的话语先解除对方的戒心,进而找出共同话题,以便使谈话能继续下去。试想,如果触龙一开始便先说“对不起”,然后就很快转到正题上去,事情又会怎样演变呢?也许太后真的会立刻把口水唾在他脸上,转身回宫,那么触龙的老脸可就丢尽了,而且对问题的解决起不到任何作用。

    触龙趁此气氛缓和之际,又再度迂回,影射太后的弱点。他说:“我有个小儿子,非常不成材,真叫我感到担忧。我的年纪也大了,希望在我有生之年向太后请求,让他到王宫里当个卫士,把他的事情安顿好”这番话引起了太后的兴趣,她笑着说:“看来父亲也是疼爱小儿子的。”并坚决认为母亲比父亲更是如此。话说到这里,可以看出些苗头了。触龙故意提起自己对幼子的宠爱,不过是想借此引出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做话题罢了。他成功了,并且在这一方面与太后持一致观点,引起对方共鸣,又为下文埋下伏笔。

    接着,触龙又以长安君的姐姐燕后和长安君作对比,有意说赵太后更疼爱燕后,因为燕后出嫁时她不但难舍难离(这是感情的宠爱),而且还经常为她在燕国的地位而担忧,希望她不要失宠、子孙都能显贵(这是政治上的宠爱)。至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赵太后肯定会因此而考虑到了她对长安君的态度以及送他去做人质这件事,故一时间陷于沉思。触龙赶紧趁热打铁,说:“古往今来,没有哪位封侯的地位能持续三代不衰,王族的子孙并非都是不肖者,但他们没有尺寸之功就居高位,没有为国尽丝毫之力而有优俸,所以众人不服,最终的结果是耽误了自己。现在您赐给长安君崇高的地位、肥沃的封地,却不给他建功立业的机会,万一在您百年之后,他的地位怎么能保得住呢?”太后终于因此而同意了让长安君入齐为人质,赵国也因此获得了救兵。

    同赵太后一样,你的上司肯定不是个傻瓜,或许是名政治家,或许是位有相当力量的人物,他之所以不接受你的建议,极可能是只为被一点小小的盲目性错误所蒙蔽,你要做的,就是给他打开这个死结。你当然可以在导入正题以后便展开一串串的理论,但这是很难成功的,因为你面对的对手是上司而不是下属,而且万一你稍微说错一句,立刻会遭到反驳,甚至因此而哑口无言,灰溜溜地败下阵来。

    ●锲而不舍

    《荀子》中有言:“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在工作中我们也常会遇到难以说服别人的情况,这时我们可以想想电视中的广告,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日数次,它都在重复那几个相同的文字,以致孩子们能顺口诵出。这就是锲而不舍地劝说的诱惑力,最终使人无法抗拒,至少脑海中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宋朝“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宰相赵普大家都不陌生。赵普确实是一个沉着、果断,拥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是宋初经历太祖、太宗两朝的名相和一代元勋。据说有一次他向太祖推荐一位贤才为官,未被准许,第二天上朝时又当面请示,又被压下了。第三天赵普干脆递上了奏章,也就是请示报告。这样连续三次可把皇帝的怒火引了上来,太祖大发雷霆,将奏章当场撕破丢在地下。但这位宰相却面不改色,将碎片捡起,回家后拼凑起来粘上,改日又呈了上去。皇帝终于让步了。事实也证明,赵普是正确的,被推荐者后来为国家立下赫赫功劳,皇帝也因此而更加敬佩赵普。

    后来,皇帝问赵普:“如果我当时仍不允许,你打算怎么办?”他回答说:“有奸人必定要把他清出官吏队伍,有贤才必定起用,这是古今通论,我身为宰相,怎么敢知贤不举呢?陛下当时不过想考验一下罢了,怎么会弃贤才而不用?”事办得实在,话也答得巧妙,既表明态度,又顺便吹捧了皇帝一下,双方相悦,岂不美哉?

    然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这种情况下你必须对自己建议的正确性有相当大的把握,否则后果可能有些不妙,即使是这一条件具备了,“锲而不舍”也有一定的限度,如果超过了这个限度,不分地点、场合、时机地喋喋不休,那样反而会让对方讨厌,觉得你是个“爱唠叨的家伙”。

    因此,在使用锲而不舍的技巧说服别人时,也应该做到适可而止才行。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不卑不亢

    很多人在面对上司时,难免有所顾忌,姿态放低或阿谀奉承,以委曲求全换得上司的笑脸。其实大可不必畏首畏尾,面对上司不卑不亢,言语有理有据,上司会对你产生尊重、敬佩之情。

    战国时期,楚晋交锋,楚国俘虏了晋大夫荀罂,晋国俘虏了楚公子谷臣。战后,晋国提出用谷臣换回荀罂,楚王考虑到荀罂之父荀首是晋军的副帅,想借机软化荀首,使之倾向楚国。

    荀罂回国前,楚王亲自召见了他。考虑到荀罂倘能世袭其父之职,手握重兵,如能争取荀罂,则能保日后楚晋安宁。

    楚王问道:“你当了俘虏,是否怨恨我?”

    荀罂答道:“晋楚交战,由于我无才作战,因此被俘,您能放我回国,这是您对我的恩惠,我怎么能够怨恨您呢?”

    楚王紧接着说:“那么你是否感激我呢?”

    荀罂正色道:“我为什么要感激您呢?两国交战,都是为了解除民众之苦难,此是国与国之间的纠纷,并非我个人之事,因此无任何感激之言。”

    荀罂巧借国与国的纠纷,避开了个人恩怨,也就使自己与楚王完全平等,既表达了自己以德报怨之心,又巧妙地讥讽了楚王的小气与狭隘。

    楚王不甘心,于是又问道:“你回国后如何报答我呢?”

    荀罂回答说:“我们之间并无恩怨,因此无怨也无德,我不知如何报答。”

    楚王见荀罂不为自己拉拢所动,于是最后试探说:“倘若以后你领兵作战将会如何?”

    荀罂回答说:“如果回国后国君和家父都能免我一死,让我领兵作战,如果遇到楚军,我将不敢回避,直到战死,决不三心二意,以尽忠臣之责。”

    楚王听后,既对他无可奈何,又对他敬佩不已,于是举行了隆重的仪式,送荀罂回国。

    荀罂身为受俘之臣、战败之将,面对楚王的利诱,巧言表明了将与楚军作战的气概,句句恳切感人,掷地铮铮有声,使楚王既失望又敬佩。因此,在与上司沟通时,也要做到不卑不亢,不要一味地巴结上司,而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立场。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dubiqu.com。笔神阁手机版阅读网址:



与上司沟通的语言艺术  
相关:    神话版三国  逆天邪神  网游之剑刃舞者  百炼飞升录  校花的贴身高手  
(快捷键←)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节↓ 下一章 (快捷键→)
 
版权声明: 好书友张嘴就来:99%的人都不知道的即兴发言技巧与上司沟通的语言艺术所有小说、电子书均由会员发表或从网络转载,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联系邮箱请见首页底部。
最新小说地图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349s 3.8424MB

搜"张嘴就来:99%的人都不知道的即兴发言技巧"
360搜"张嘴就来:99%的人都不知道的即兴发言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