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别说,这个挺好。下个月就殿试了。我跟我爹说一声,看能不能给皇祖父写信说说。先走了,事不等人。”
朱高炽一点就通,越想越觉得是个好主意,火急火燎的就想跑。
“还有呢!”
张欣扯住朱高炽的袖子,好险没被朱高炽拉倒,把屋里一群人吓个半死,吴尚宫差点没趴地上去接张欣。
人仰马翻的又折腾了一顿。
罪魁祸首的朱高炽老老实实的坐她对面不敢动。
“算了,一时半会的也说不完,世子先去吧,晚上再说?”
张欣被这一吓,心跳也快了几分,决定不能给自己找事。
““哦,不急就晚上,急就现在吧,你不说我就老是会记挂着。”
朱高炽再确认一句。
“不急,就宁王送了花茶过来的事,问你谈得怎么样了?”
这是张欣需要知道的另一件事,外面的事,她全部需要赵氏接洽。
吴尚宫也不让她多见,怕劳累。
但茶叶这事,赵氏还做不了主,张欣只能让朱高炽帮忙。
上次朱高炽回来还跟他说宁王偷摸的跑过来了,他只能招待人家住客栈里,这也不知道回去了没。
“挺好的,还别说,宁王叔特别有意思。特别特别有意思,晚上回来跟你讲,当咱儿子的睡前故事了。”
提起这个朱高炽神采飞扬。
“咳咳——”
吴尚宫适时的来了一声咳嗽。
“不一起睡!天天的,想啥呢!”
朱高炽瞪了一眼碍事的吴尚宫,这会起身慢多了,踱出了屋门口才加速往外走。
“世子爷可真是!”
吴尚宫老了老了,总算见识了一把幼稚的世子,笑着跟张欣抱怨。
“可爱吧,哈哈哈。”
张欣大笑。
“是吓人。世子妃可悠着点吧,可不能再拉世子爷了。 这男人,粗心大意的,一带一个准。”
“好好好,我们今天干嘛?”
“要布置月子房了,世子妃在院子里走走就成,等好了,再去看看?”
“行。”
张欣听话的扶着挽袖去院子里散步去了,这一大早,又解决了一件心头的未来大事,她其实心里很激动。
不枉她当年为了这事花了那么些精力琢磨科举一事。
居然在这会就把这事给提前了数十年,按朱高炽一贯的办事效率,保不齐在公爹登基时就能把这事给办成了。
天下的文人因为这事也能对公爹高看几眼,到时候那方孝孺会不会因此从了公爹都不好说。
退一万步讲,哪怕方孝孺不从。
只要这解决方法是燕王府提议的,姓方的这块犟骨头为了文人的安宁,应该不至于当面顶撞公爹,让公爹一怒之下造了那么大的杀孽,让永乐朝的文人骂皇家骂了那么些年。
明明就不是公爹也不是大明朝的锅。
南北文人之争这事,在大明朝一直是一项隐患,从洪武朝开始一直延续到宣德朝。
洪武三年,刚刚建国,哪哪都要人,皇祖父直接将七十二名举人录取为进士。
后面,这批进士不太顶用,科举这事就停摆了,变成了举荐制。
就这么样,折腾了十几年,皇祖父又发现举荐制后,朝廷里全是臣子的人,一个他自己的人都没有,说啥下面的人都能找借口搪塞。
于是洪武十五年,恢复科举,三年一试,为定例。
整个考试是层层递进的,分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
考试的过程也严格到不行,进考场要验明正身,携带的物品也有规制。
考完还有考卷糊名制、考卷誊抄制,完全杜绝了舞弊的可能。
童试过了,称“秀才”;乡试过了称“举人”;
举人们全部要到京城参加由礼部主持的会试,会试也过了,才有皇祖父亲自主持殿试选人,殿试不黜落考生,只做排名,选中者称为“进士”。
殿试的头三名才有特别的名号,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本来吧,从古至今,从开始有科举那天起,一直到唐朝安史之乱前,这一二三全都是北人,能中进士的,也十有八九是北人。
但安史之乱后,一直到唐灭,北边战乱频发,南边相对安逸。
这南边的读书人崛起,考中状元的南人开始超过了三成。
然后这个比重就一路开始倾斜,一直到这届南榜,全部都是南人,无论是前三甲还是普通进士,堪称一网打尽。
北人早就不满了,这股子不满从唐末一直累积到前元。
前元为了安抚汉人,在科考里强行让出了份额,每一届必须有二十五个北边的汉人,跟二十五个南边的汉人。
这一招才让暴戾的且不太懂如何管理国家的元朝人站稳了脚跟,即便到大明朝,北边还是有大量的汉人倾向元朝。
元朝异族治下,他们这些汉人都能当上官,到了汉人王朝他们反而啥都不是了,这口气自然不顺。
这次皇祖父想笼络北方读书人的心,一顿乱杀,平了一些北人的怨气,可治标不治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明朝的南北文人严重失衡的根本一点也没解决。
北人目前就是没有南人读书厉害。
皇祖父薨逝以后。
朱允炆那一届,取了差不多一百进士,八成是南人。
公爹这一届,在位二十二年,取了差不多两千个进士,南人依然是占了八成有多。
整个朝廷俨然就是南人的天下。
张欣最初也并没有觉得如何,对于朝廷来说,谁当官不是当啊。
人家也是辛辛苦苦读书考上来的。
你北人考不过南人,那就努力读书啊。
直到儿子执政以后跟她絮叨才知道这事影响很大。
北边一直不太平。
前元在这片土地上盘踞了百年,为了稳定给了北人很多优待的政策,到了大明朝,北人确实被边缘化了。
所有的朝廷政策因为大量的南人在朝,北人没有话语权,这个势力倾斜得很严重。
南边越稳,北边越乱。
南边越富,北边越穷。
后面自然不用说,北边人心不归,北元蠢蠢欲动。
所以这不是简单的谁读书好久谁当官的问题,这是一个有关定国安邦、对抗北元、镇抚人心、安定北方的长远政治性问题。
公爹的永乐朝为什么还要一直打仗就是这个原因,不把北元彻底打趴下了,人家就永远觉得能卷土重来。
打仗本就打得国库空虚,还有为了找到朱允炆,劳师动众的下西洋。
朱高炽在永乐朝当太子这二十二年,天天愁的都是钱。
公爹在前线烧钱,他在大后方找钱。
张欣万分庆幸,她早回来了几年,一切的一切,还在没有恶化前,有扭转的余地。
南北分卷这事,是朱高炽登基那一年杨士奇提出来的。
朱高炽非常认可,不过还没来得及实施,他就倒下了。
重新提起是自己儿子瞻基那会,宣德二年,南北分卷制付诸实施,按着“南六北四”的比例录取进士,当年的南边的学子纵有不满,但都被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
也就是那会,北方才开始有了归心的趋势。
所谓的仁宣之治,也是文人给的最高赞誉了。
【小科普——南北一说的具象: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中,除了韩愈(今河南洛阳人)、柳宗元(今山西运城人)两位唐朝名家是北方人外。全是南方人。】
喜欢重生大明之六世荣耀,老娘不要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039s 2.409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