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虽然取消了山泽之禁,让百姓得以自由打猎捞鱼,无需再交税。
但这对于饱受饥荒折磨的关东饥民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
关东的饥民得不到有效的救助,而王匡、廉丹所率的十万大军,又如同蝗虫过境,加重了关东的局势。
年轻气盛的王匡,率领着十几万虎狼之师。
大军所到之处,也不管什么盗贼不盗贼了,只要瞅见不顺眼的就开刀。
正如田况所预料的那样,大军所过之处,比流民更甚。
兖州一带的百姓深受其害,对这支军队恨之入骨。
当时的民谣是这么唱的:
“宁可遇着赤眉军,也别撞上太师兵。
太师兵马倒还小可,更始将军快刀杀我!”
王匡比赤眉可怕,廉丹比王匡还可怕,都在这句谚语中得到了体现。
但战争,又何尝不是残酷的?
这从侧面反映了廉丹比王匡更像一名将军,他肩负着国家的重任,必须勇往直前。
自四月出征以来,王匡、廉丹一路披荆斩棘,到了定陶,
却还未与樊崇军正面交锋,皇帝的诏书便如催命符般追了上来。
王莽在诏书中斥责廉丹:
“可以怒矣,可以战矣!
将军受国重任,不捐身于中野,无以报恩塞责。”
这话说得极为严厉,实则是在催促廉丹尽快荡平关东,不要背负贪生怕死的骂名。
廉丹岂是贪生怕死之徒?
但皇帝的直接催促进兵,还是让他感到了压力。
他把诏书拿给下属、将军掾冯衍看,希望听听他的意见。
冯衍是汉元帝冯昭仪的兄长冯野王之孙,
与汉平帝有着兄弟之情,因此他对王莽一直心存抵触。
看到诏书后,他劝廉丹不要出战,而是拥兵于大郡,招降纳叛,以待时变。
然而,廉丹却不敢违抗皇命,大军继续前行。
到了睢阳,冯衍又一次劝说廉丹,但廉丹最终还是选择了继续进军。
他与王匡在冬天时抵达了有盐亭(即改名前的无盐县)
这里已经被一名叫索卢恢的叛军占据。
王匡、廉丹迅速将其攻克,斩首万余级,取得了一场大胜。
王莽得知此消息后大喜,派中郎将前来劳军,并将廉丹晋爵为平均公。
王匡受到激励,侦知有一支号称赤眉的队伍由董宪统领,驻扎在梁郡。
他很想乘着士气高昂,一举击破这股势力。
然而,董宪其实和樊崇军没有直接关系,是自立的一支武装,只是以赤眉为号。
廉丹却认为,刚打下无盐,士兵都很疲劳,应该休养一番再战。
但王匡不听劝阻,独自带兵出发攻打董宪。
见此情景,廉丹不得不紧随其后。
在成昌县,双方发生了激烈的战斗。
王匡、廉丹惊奇地发现,这些人之所以叫赤眉,是因为他们把眉毛染红了。
而且,他们虽然是乌合之众,但早有准备,以逸待劳。
一番激战下来,王匡、廉丹兵败如山倒。
王匡见状主张尽快逃走。
廉丹心中五味杂陈,面对一个冒进失败又没有担当的同僚,他感到非常无奈。
他派属吏把印玺、符节等重要的凭信都交给王匡说:
“小儿可走,吾不可!”
这句话中既有愤激指责的意思,也包含着对王匡的失望与无奈。
而他选择留下的理由和王莽的那封诏书有关。
他要以身报国、捐身中野。
廉丹交代完后事带领残兵力战而死,果然实现了诏书里“捐身中野”的话。
他的校尉汝云、王隆等二十余位将军见到主帅阵亡纷纷表示:
“廉公已死,吾谁为生?”
他们骑马冲入赤眉军阵全部战死。
由此可见廉丹的确是一个颇得人心的合格军人,
既不辱没先祖廉颇之名,也让他的孙子廉范能在东汉因贤能仗义而扬名天下。
王莽派他出征不无识人之明。
冯衍对这个结果并不意外。
他侥幸逃出乱军向河东逃命去了。
而得知廉丹阵亡,十万大军只剩下王匡的残军时王莽悲痛不已。
只好赐廉丹谥号“果公”,下诏厚葬。
但他仍然不重视田况的忠告,继续选拔将领东征
王莽目光在众臣中扫视,最终落在了哀章的身上。
“国将,廉将军已为国捐躯,忠勇可嘉。
你看,谁适合继任此位呢?”
哀章心中叫苦不迭,他深知自己那点小九九根本逃不过皇上的眼睛。
当初主动请战,不过是想趁机捞点好处,哪曾想这战场上的风险如此之大,连身经百战的廉丹都折戟沉沙。
此时,他只能挤出一脸苦相,小心翼翼地回禀:
“皇上,臣乃一介儒生,领兵打仗实在非臣所长。
这东征之事,关乎社稷安危,臣恐怕难以胜任。
不如另请高明,臣愿在其他方面为皇上分忧。”
说到这里,哀章话锋一转,开始大谈特谈起长安城的饥荒问题:
“比如眼下这兵荒马乱的,听说进入函谷关求食的饥民就有十几万,
不少人还涌入了长安城,导致首府都闹起了饥荒。
臣愿意亲自开仓放粮,赈济这些饥民,以维护首府的繁荣和大新的安定。”
王莽听罢,嘴角勾起一抹讥诮的笑容:
“这种小事,还用得着你堂堂国将亲自去干?
予早就派人去做了!”
哀章心中一紧,知道这事儿没那么容易糊弄过去。
叹了口气,继续道:
“唉!皇上您有所不知,那些养赡官根本没干正事,他们盗卖了您拨去的救灾粮,大发横财。
这两天,小米的价格已经涨到一斤黄金一斛了!
那些饥民,十个里头有八九个都是活活饿死的!”
王莽闻言,脸色瞬间变得铁青。
他扭头看向中黄门王业,厉声问道:
“予不是命你调查进京流民的生活情况吗?
怎么没听你说过此事?”
王业心中有鬼,此时已经乱了方寸。
支支吾吾了半天,最后竟冲着哀章嚷嚷起来:
“国将公,你说饥民没得吃,有什么凭证?”
“凭证?
还要什么凭证?
你听听,皇上您也听听,这宫墙虽高,可挡不住饥民的哀号!”
哀章情绪激动地指着宫墙外,声音中带着几分悲愤。
王莽侧耳聆听,果然在呼啸的寒风中听到了若隐若现的饥民哀号声。
他的心中顿时起了疑窦,目光再次落在王业的身上。
王业生怕露馅,连忙狡辩道:“皇上,这哪里是什么哀号?
分明是饥民吃饱了没事干寻开心逗乐呢。
要是真的饿了,他们哪里还有劲叫唤?
皇上您要是不信,我这就去给您拿凭证!”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037s 2.335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