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国地皇二年(公元21年)初,皇后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位汉朝宜春侯的侯门女王皇后,她一生驯顺于丈夫,却未能收获多少天伦之乐。
在丈夫那残忍的杀害儿孙的行为的巨大折磨中,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或许,死在新朝即将覆灭之前,对她而言,也算是一种幸运。
皇宫里,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白衣满宫禁,一片肃穆。
她被谥为孝睦皇后,葬在了渭陵长寿园西,靠近王政君的墓地,仿佛要在地下永远侍奉着王政君。
她的陵墓被叫作“亿年陵”,这个极具新朝特色的名称。
刘愔夜观天象时所说的“白衣会”,终究还是发生了。
只可惜,那穿上白衣的,不是皇帝,而是皇后。
因为那封泄露了王临心声的书札,王莽严令王临待在洛阳,不得回到长安奔丧。
他要彻底查清,儿子到底做了什么,才会在信中流露出那般恐惧。
既然那封信是写给皇后的,不妨就从皇后的身边人查起。
皇后下葬之日,王莽立刻对原碧等皇后的侍女,以及王临在长安的家人,进行了严刑拷讯。
原碧作为重点关注对象,承受了难以言喻的重刑,
最终,她交代了王临和她在通奸时曾多次萌生谋害自己的念头。
这起事件,可不是当年王宗那所谓的谋反案可以比拟的。
王宗,那只是青春期少年的叛逆和幻想。
而王临,却是实打实地想要上演一场弑君弑父的伦理惨剧!
面对最终的审讯结果,王莽遭受了巨大的精神冲击。
想当年,他杀王获、杀王宇,都是他掌握主动权,实践儒家经义、模仿周公的重要动作。
而今,王临竟然反过来要弑父,这说明儿子不甘心束手待毙,
哪怕要冒犯最重要的伦理,也要寻求一线生机。
这反而令王莽心生胆怯了,
他失去了那种把杀子包装成大义灭亲的自信。
于是,他选择了秘密处理这件事,
把参与审讯、知道王临弑父图谋的治狱使者、司命从事等全部悄悄灭口,就地埋在监狱里。
那些冤死的司法人员的家属,发现亲人集体失踪,再也没回家。
家属们四处张贴寻人启事,却始终找不到一丝线索。
随后大概猜到发生了什么,但既不敢说,也不敢问。
至于王临,王莽自然不可能让他活着,便赐给他毒酒。
然而,知道自己大势已去、不得不死的王临,终于做了一件王氏子孙人人都想做但从不敢做的事情。
那就是不服从。
他拒绝服从王莽的命令,不接受父亲送来的毒药。
随后拔出宝剑,决绝地自刎而死。
他本以为“白衣会”的预言会应验在父亲王莽身上。
却没想到自己最终成了这场悲剧的主角
灭口了知情人,逼死了儿子,王莽仍然要粉饰这一切。
他说王临不遵循符命,在统义阳王的位置上没能得到上天护佑,以致夭折,
实在可怜,并给他和王宗一样的谥号“缪”。
同时,他又开始指责亲家刘歆:
“临本不知星,事从愔起。”
王莽觉得,如果把刘愔当成始作俑者,那么儿子谋杀自己的伦理伤痛可能会好受些。
而刘愔,也因为王临的招供和王莽的指责,最终选择了自杀。
这是新朝建立后,刘歆失去的第三个子女。
他对王莽最后一丝尊崇、好感、旧日情谊,也在此刻荡然无存。
他担心自己也会性命难保,就像当年的甄邯一样,在政坛上渐渐消沉下去。
就在同一个月里,王莽那个有智障的三儿子王安,和孙子王寿也相继病死。
这一连串的打击,仿佛验证了星相学上说的“白衣会”。
短短一个月,王莽家中就死了四个人,家破人亡的惨状让他心中充满了孤独与恐惧。
王皇后所生的四个儿子全部去世。
如果不算私生子女和第三代,直系家庭里,如今就只剩下王莽自己和一个快要疯掉的女儿
他骤然变得衰老,头发胡子也全白了。
后世有人评王莽,言其“其意但贪帝王之尊,并无骨肉之爱也”。
此言后半句虽有几分道理,但前半句却值得商榷。
王莽所贪求的,并非那简简单单的帝王之尊,而是那更为虚幻缥缈的圣王幻象。
是那凌驾于万民之上、手握道德伦理终极裁判权的无上荣光!
在他心中,一旦自封为圣王,那么儿孙便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他这圣王之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他们的行为,他们的荣辱,都与他这圣王的形象息息相关。
因此,即便是儿孙们犯下了并不严重的过错,也会成为他道德完美无瑕的污点,必须被毫不留情地消除。
他对待子孙,就如同对待自己一般严苛。
在他的世界里,他是能够克己复礼、超凡入圣的存在。
然而,这种近乎偏执的圣洁追求,却让他在面对儿孙的过错时,失去了一个父亲应有的宽容与慈爱。
世间帝王众多,杀子者亦不在少数。
但像王莽这样,在没有外部政治压力、子孙也基本没有重大谋反政变的情况下,
将继承人一一杀光,其理由之奇特、实在是独一无二、令人咋舌!
他梦想着建立一个理想中的国度,一个道德伦理至高无上的世界,比肩周公,甚至超越周公。
然而,在这场追求圣王幻象的旅途中,他却迷失了自我,失去了人性中最宝贵的亲情
四个嫡生的儿子全都离他而去。
王莽担心自己没有子女无法生活下去,
于是将二十四年前贬到封国时与宠爱侍女所生的二儿二女全都从新都国招来。
为了让他们名正言顺地回归家族,他甚至专门找人以王安的名义写了一道奏章呈上,
说明庶生的王兴等人的母亲虽然出身卑贱,但他们的身份依然是皇子,不可以抛弃不认。
王莽将这份“奏章”交给大臣们传阅,群臣自然都同意给这些庶生子女加封爵位。
于是,在春夏之际,他派遣使者用王车去新都国迎接王兴等人。
赐封王兴为功修公,王匡为功建公,王晔为睦修任,王捷为睦逯任。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034s 2.346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