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西藏,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寺庙。按照本地人的说法,西藏是距离天最近的地方,而宗教对这片土地上生存的人们非同一般的意义;即使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来到西藏,他也会情不自禁的被这里浓重的宗教气氛所感染。
西藏的文化,大都和宗教文化有些渊源。象星星般散落在青藏高原上的一座座寺庙,千百年来孕育了独特的藏文化,也见证了多年来的兴衰荣辱。
自从踏上西藏的土地,彭禹就走访了不少寺庙;你比方说:在拉萨,他就去过布达拉宫、帕邦喀宫、大昭寺、小昭寺、哲蚌寺、色拉寺、蔡巴寺、贡塘寺、麦如寺等等很多寺庙,会见过不少活佛和上师大喇嘛。令人深感遗憾的是,这些佛教大师们,都没有彭禹想象中的那种洞若观火的超能力和预见力,不是和他打禅机,就是对他这位来自远方的尊贵客人介绍西藏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宗教的起源与发展,根本解不开他的身世之谜。
难道,我的秘密只有上苍知道吗?仰望灿烂无比的星空,彭禹禁不住郁闷地发出长长地叹息。
一夜无话,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彭禹吃过早饭,在通讯总站一位名叫昆?扎巴坚增的藏族干部的陪同下,前往扎什伦布寺拜访。
扎什伦布寺位于日喀则城西尼色日山坡上。也称“吉祥须弥寺”,全名为“扎什伦布白吉德钦曲唐结勒南巴杰瓦林”,是西藏日喀则地区最大的寺庙,为四世之后历代班禅喇嘛驻锡之地。它与拉萨的“三大寺”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合称格鲁派的“四大寺”。四大寺以及青海的塔尔寺和甘肃的拉卜楞寺并列为格鲁派的“六大寺”。此寺为格鲁派祖师宗喀巴的徒弟,一世根敦珠巴于1447年主持创建,以后经过历代班禅的修缮、扩建,寺院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如今气势磅礴的建筑群。如今,它的占地约20万平方米,周垣长约2000米。
沿着石头块垒成的造型原始的墙壁,穿过一条条简陋的小巷,彭禹跟随昆?扎巴坚增前往扎什伦布寺;一路上,昆?扎巴坚增不断地向彭禹介绍着这里的人文景观,并不时和擦肩而过的身穿红色藏袍的喇嘛们恭谨地打着招呼。西藏人的礼仪很特别,鞠躬就是一种常见礼仪,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人们遇见长官、头人和受尊敬的人,往往要脱帽,弯腰成四十五度,帽子拿在手上。对于一般人或平辈,鞠躬只表示礼貌,帽子放在胸前,头略低;也有合掌与鞠躬并用的.对尊敬者合掌得过头,弯腰点头,回礼动作也相同。
入乡随俗,彭禹也一样,不管是遇到喇嘛还是平民百姓,他也是态度恭谨有加,不敢有任何造次;事实上,自从踏上藏地以来,他去过不少地方,也了解了很多习俗,对这些比较熟悉了。
细说起来,藏族的礼仪是多种多样的,礼俗与佛教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日常生活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礼仪:
献哈达,就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婚丧节庆、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音讯往来、送别远行等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品,纺得稀松如网;也有优良的用丝绸做料的哈达。哈达长短不一,长者一二丈,短者三五尺;献哈达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自古以来,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当然也有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大地。五彩哈达是献给菩萨和近亲时做彩箭用的,是最隆重的礼物。按照佛教教义解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所以五彩哈达只在特定的时候用。哈达是在元朝时传入西藏的,萨迦法王八思巴会见元世祖忽必烈回西藏时,带了第一条哈达回来。当时的哈达,两边是万里长城的图案,上面还有“吉祥如意”字样,故可以说哈达是从内地传入西藏的。后来,人们对哈达又附会上宗教解释,说它是仙女的飘带。
敬酒茶,藏族在迎接客人时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饮口,然后一饮而尽,主人饮完头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饮用。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为失礼。逢年过节.到藏族家里做客,主人便应敬酒,请喝青稞酒,这是农区的一项习俗。青稞酒是不经蒸馏的近似黄酒的水酒,度数十五度至二十度,西藏几乎男女老少都能喝青稞酒。敬献客人时,客人必须先喝三口再一满杯喝干,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不然主人就不高兴,或认为客人不懂礼貌,或认为客人瞧不起他。喝茶则是日常的礼节,客人进屋坐定后,主妇或子女必来倒酥油茶,但客人不必自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你面前才接过去喝,这样,才算是懂得礼遇。
以上是藏族礼仪中最常见、最普遍的情况,其他还有称呼上的礼节。尊称别人时,一般在他的名字后面加一个“啦”字。藏语还有敬语和非敬语之分,用敬语对尊者或客人说话,表示尊敬对方;其次,在吃饭方面,还有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的规矩。行路时,不抢在他人前面,相遇必先礼让;坐时不能抢主宾席,不能东倒西歪,不能随便伸腿等等。
由于昆?扎巴坚增的汉话说得并不好,他嘀嘀咕咕了一路,彭禹也搞不清楚多少具体内容,只能处于礼貌,不停地点头应和。
进入扎什伦布寺,彭禹看到几位男女藏民,正在对着佛像磕头;他们磕的头,正是西藏地区常见的磕长头。
磕头,也是西藏常见的礼节,一般是朝觐佛像、佛塔和活佛时磕头,也有对长者磕头的。磕头可分磕长头、磕短头和磕响头三种。磕长头时,人的两手要合掌高举过头,自顶、到额、至胸,拱揖三次,再匍伏在地,双手直伸,平放在地上,划地为号。然后再起立如前所做。过去,有些虔诚的佛教徒,从四川、青海各地磕长头到拉萨朝佛、行程数千里,三步一拜,一磕几年,有许多死在路途之中,也觉得尽诚尽意、毫无怨言。在寺庙里,也有一种磕响头的磕头方法,不论男女老少,先合掌连拱三揖,然后拱腰到佛像脚下,用头轻轻一顶,表示诚心忏悔之意。
地处大山坡上的扎什伦布寺,分为宫殿(班禅拉丈)、勘布会议(后藏地方政府最高机关)、班祥灵塔殿、经学院4部分。大经堂可容纳2000喇嘛念经。弥勒佛大殿高近三十米,建筑面积近八百平方米,殿室分为莲花宝座殿、腰部殿、胸部殿、面部殿和冠部殿五大层。殿内供有世界最大的镀金强巴铜坐佛像,其莲花宝座高38米,佛像高224米,气势异常雄伟。
出于必要的礼仪和对佛教的敬仰,面对强巴铜坐佛像,彭禹也毕恭毕敬地跪了下来;他磕的头可不是长头,而是磕的响头。起身后,彭禹向旁边的捐献箱投入了100元钱。
因为当时咱们国家货币最大面额就是10元人民币,所以,彭禹将崭新的钞票投进去后,立刻引起了旁人的注意;要知道,那个时候的藏民可不富裕,人们一般捐献几毛钱已经就很不错了,有钱人捐献几块钱和一些唐卡,那更是大手笔了。
虽然人们看他的眼光异样,但是彭禹并没有放在心上;这一路走来,彭禹在寺庙里捐献了不少,早已习惯养成自然。
意外地,当彭禹和昆?扎巴坚增来到班祥灵塔殿,正在仔细参观时,一个穿着衣服露出半个肩膀的小喇嘛拦住了他的去路……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034s 2.3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