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x; ps: 订阅正版光荣
1908年,欧洲各国都实行了普遍的兵役制,加上发达的铁路网,使大部分交战国能迅即动员职业军队到前线。..xstxt.. 看最新最全小说在开战后的几个月,德国把它的常备军从七十九万一千增加到了惊人的五百万。
因为德国的兵役法规定,所有体格健全的德国青年都要服兵役,合格的青年尽管他们家族有权势,也无人能避免征召。需要服役两三年的时间,依服役的部门而定,接着是五年半的正规军后备军。然后转到战时后备军。这是第二后备军,时间十二年;到三十九岁时转到最后的后备军战时民兵,一直到他们的四十五岁生日为止。
不过,德国这五百万军队,其中二百万是由军官和军士组成的很有效率的核心军队,他们受过良好训练、组织严密、装备精良,一经发动就有着极强的战斗力,这一点是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而且,德官和士兵之间有良好的关系,这是陆军元帅老毛奇在十九世纪中提倡的,并由其继任人施利芬继续推行。德官关心他们士兵的福利,就象他们关心保养上了油的机枪一样。
最初,德国陆军还在武器方面占优势,步兵用毛瑟枪,这种枪很坚实、准确,德国参谋部也懂得马克沁机枪的战略价值,装备了很多机枪。炮兵方面,德国有三千五百门中炮和重炮,而法国的大炮则不到三百门。每一个德国的军有三十六门一百零五毫米的榴弹炮。再加上十六门一百五十毫米榴弹炮。德国还有四千五百多挺机枪,而法国只有二千五百挺。甚至在轻炮方面也是德国占优势,它有六千多门七十七毫米炮。而法国只有三千五百门七十五毫米炮。
奥匈帝国的军队从四十五万增加到三百三十五万,不过奥匈帝队最大的缺点就是多民族的,奥匈帝国有多种语言文字,大部分军官都是日耳曼人,但部队中只有百分之二十五的人能讲德语,所以战斗力可想而知!
与之相抗衡的是协约队,英国没有大量的常备陆军。十六万英国远征军后来增加到九十七万五千,包括自治领和殖民地部队在内。
法队从七十九万增加到四百万。但和德国人交战,德军在大炮方面有绝对优势。不仅体现在数量上。也体现在质量上。德国埃森的克虏伯工厂和波希米亚的斯科达工厂,是整个欧洲最杰出的兵工厂。法国的七十五毫米炮虽然轻便,并且是当时大炮中最快的,但这种三英寸的炮。只对无掩蔽的部队有效。它不适宜于长距离炮击。比不上威力很大的德国榴弹炮。此外,法国参谋部把炮兵看作是对步兵的次要的补充;他们认为,集体精神将更能补偿技术上的不足。
俄国方面,军队从一百二十万增加到六百万。俄国虽然有六百万部队,但大都是文盲的部队,虽由不怕死的士兵组成,但他们由贵族和有钱的人组成的军官团,所受到的训练很差。俄官的战争知识,还局限于使用军刀和剑。另方面。俄官的贪污本领,却是欧洲里面最高的。前线常常缺乏火炮和机枪。很多士兵甚至没有步枪,部队作战时。有些人的武装往往只有缚在一根棒上的刺刀。俄国很多军队,除了士兵的胸膛外,没有武器。他们悲哀地意识到,和德国人作战,“这不是战争;这是屠杀”,事后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战争不到一年俄国伤亡人数就达到惊人的二百万。
军队编制方面,同盟国和协约国相似,只是编队的规模不同。每个师从一万二千人到二万二千人不等。一个师通常由一位少将统率。两师或更多的师编为一军,由一位中将率领。两军或更多的军成为一个集团军,由一位上将率领。在德国,以数字来表示军队的番号。集团军、军和师都有一个分成四、五个科的参谋部,通常包括后勤、情报、作战、补给和训练。再往下分,一个师包括两个或更多的旅,每个旅由一位准将或旅长统率;一个旅包括两个或更多的团,每个团由一位上校管辖;一个团等于三个或更多的营,营的首长是一位中校;一个营由四个连组成,每连由一位少校或上尉统率;一个连由四个排组成,每排由一位中尉指挥。
当时,大部分战斗是由步兵、骑兵和炮兵进行的,但技术进步产生了许多后勤部队,它们等于并且常常超过前线部队的数目。工业不发达的国家,如奥地利和俄国,仍然信赖过时的战争观念,比较依赖骑兵。一个骑兵旅通常包括由九千二百名骑兵和九千八百匹军马组成的三个骑兵团。他们的骑兵代表军队的精华。那些戴了华美头盔,用矛和飞舞的马刀冲锋的骑兵,只有密集的火力才能加以摧毁。而法国和英国骑兵则并不更好。由于德国机枪和榴弹的使用,他们不久就把马匹转移到比较安全的后方和用于运输,使从前的骑士不得不默默无闻地徒步作战。
炮兵由许多有四门到八门炮的炮兵连组成。三个到四个炮兵连组成一个炮群或炮兵营;两个或三个炮群等于一个炮兵团。当时射程已经增加得很远,炮兵能把炮弹射向远非炮手所能看到的目标。
德国向法国宣战之后,德军的战车就同时往东线和西线运兵,德军七个集团军和一支独立支队约160万陆军、5000门火炮,在比利时、卢森堡、法国边界集结,从亚琛到上莱茵约三百八十公里的战线上全面展开,其中约有110万军队,是作为突击翼侧部署在梅斯以北200公里。这些军队由德国总参谋长施利芬亲自指挥,这也是和历史上的一战不一样的地方。
与此同时。法国和英国也完成了凡尔登西北的军事部署。法国的五个集团军和数个师集群约160万军队、火炮约4000余门,在贝尔福到伊尔松的三百五十公里的战线上集结。英国远征军7万人、火炮300多门在勒卡托、莫伯日地域集合。
按照施利芬的计划,德国必须拿下比利时。才能攻下法国。当德法边境那个巨大的太极图开始疯狂的旋转时,德国和协约国的战争,就从比利时开始了。
比利时位于欧洲西北部,东边与德国接壤,南边和法国交界,北与荷兰比邻,是欧洲19世纪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之一。1831年。欧洲的奥地利帝国、俄罗斯帝国、法国、英国、德意志帝国曾在伦敦签署《伦敦条约》,承认比利时“永久中立”的地位。比利时虽说是个小国,靠着中立。已经77年没有战争。
8月2日,晚上,风高月黑,比利时外交部接到了德国驻比利时公使德古里送来的照会。照会说。德国收到可靠情报,法国将通过比利时进犯德国,因此根据“自卫之需”,德国要“先发制人”,以阻止法国人的进攻,也就是说,德军要通过比利时拿下法国。如果比利时同意,德军保证只是借道。可以保证比利时不受任何损失。
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召集群臣商议对策,他的侄儿、皇储阿尔贝说:“如果比利时屈服于德军的威胁。那就等同于任由德军击败法国,一个战胜了的德国,是不可能再把撤退放在心上的。这样还破坏了比利时永久的中立,这种永久中立,是过去比利时在欧洲的责任和立国之本,一旦放弃,这个国家也会丧失所有荣誉和尊严。”
“如果我们注定要化作灰烬,就让我们光荣地化作会做灰烬。”比利时外交大臣巴松皮埃尔说:“我们不能对德国人的仁慈抱有幻想。”
比利时君臣商议的结果,反对德国借道的声音占了绝对上风。于是,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向德国驻比利时公使德古里声明了比利时中立的立场,回复德国的照会说:“比利时将誓死捍卫自己的中立!”
第二天,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就任命自己的侄儿、皇储阿尔贝为比利时武装部队的总司令,率领大约7个师,大约11万军队去抗击德国。虽然比利时的军队比较少,但是,比利时和德国之间有一座“列日要塞”,奥波德二世希望能凭借要塞挡住德军前进的步伐。
列日城就像是一座城堡的吊闸,守卫着从德国进入比利时的大门。它雄踞在默兹河左岸高达五百英尺的陡坡上,这一带的河道宽约两百米,是它的天然城壕,方圆三十英里都有堡垒卫护,是一座有口皆碑的、全欧洲最坚固的城池。
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利奥波德二世就坚决敦促构筑了列日要塞——由十二座环城堡垒组成的防御体系。这些堡垒群构筑在河的两岸,距列日城一般是四至五英里,堡垒之间各相距约二、三英里。东岸的六座全部面对德国。西岸的六座环列在列日的周围和背后。这些堡垒好象是在地底下构筑的中世纪城堡,地面上只露出一块三角形的顶部,顶上伸出一些拱形罩盖,隐蔽着所有的炮塔。其他一切设施全部在地下,倾斜的隧道通往地下室,并沟通炮塔与弹药库和火力控制室地联系。
六座大堡垒和分布其间的六座小堡垒拥有门大炮,其中还有大口径的榴弹炮。三角形顶部边角处有小型炮塔,塔中的射炮和机关枪控制着堡垒前方的斜坡。每座堡垒四周都围有一道三十英尺深的壕堑,并各有一座像它的大炮一样能降落至地面以下的钢制瞭望塔,塔上装有一台探照灯。每座大型堡垒由两连炮兵和一连步兵共计四百名士兵驻守。
皇储阿尔贝提名比利时陆军大学校长莱曼将军担任第三师师长兼列日最高指挥官,狙击进犯比利时的德军。因为此时德队已经占领卢森堡,比利时国王波德二世下令炸毁与卢森堡交界的铁路和桥梁,他还给莱曼将军写了一封亲笔私人信,要他“坚守阵地,死战到底”。莱曼将军下令炸毁默兹河上、列日附近的桥梁,固守列日。
但是,按照施利芬的计划,德国必须尽快拿下列日,否则整个施利芬计划都将功亏一篑。于是,一支德国第二军团特遣部队三万人的精锐部队,在艾米赫中将的带领下,从阿登高原和荷兰边界之间,迅速攻入比利时,到达了列日塞防的范围,准备攻打要塞。
战斗很快打响,双方即将要战个你死我活。(未完待续。。)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032s 2.340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