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宁宫偏殿之中,朱元璋望着韩成,询问起了关于朱高炽的事情。
说实话,对于朱高炽,朱元璋不怎么喜欢。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小子当初出生的时候难产,差点要将徐达长女,也就是燕王妃徐妙云害死。
而朱高炽也是因此,打小身体就不好。
体弱多病。
当然,这些都不是最为重要的。
最为重要的是,朱高炽太胖了!
这家伙,体弱多病也就算了,后来偏偏有一副好肠胃,特别的爱吃。
打小就胖的跟一个球一样。
算上虚岁,今年不过是一个四五岁的人。
按照朱元璋得到的消息来看,朱高炽的体重,差不多已经要往八十斤上面飙了。
这能得了?
朱元璋不喜欢胖子。
尤其是不喜欢自己子孙里面,出现过于肥胖的人。
不说别的,仅仅只是看这长相,就给人一种贪腐无能之辈的感觉。
朱高炽爱吃的这个喜好,以及圆滚滚的样子,可谓是精准的长在了,朱元璋的雷点上。
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元璋要是能喜欢朱高炽,那才是怪事。
可从韩成这里得到的消息,偏偏是这个他不怎么喜欢的孙子,在今后登基,成为了皇帝。
这件事情,想象就让人觉得有些难受。
不过,再想到作为老四长子的朱高炽,成为了皇帝,继承了老四的位置,这代表着继承皇位的时候,没有闹出太大的乱子。
他们弟兄之间,没有杀的刀刀见红,朱元璋心中又升起了不少的安慰。
作为一个长辈,一个想要努力为老朱家开枝散叶的人,他是真的不愿意见到,自己的后辈,各种的互相残杀。
连听都不想听这样的消息。
“他成为皇帝之后,做的好不好?”
朱元璋望着韩成,问出来了一个关心的事情。
作为一个长辈,自然想要看到后面的子孙争气。
听到朱元璋这样问,韩成道:“他在位的时候,做的很不错,去世之后,庙号仁宗。”
仁宗?
听到韩成说出仁宗二字,朱元璋的眉头,就不由的皱了皱。
不需要多问,仅仅听一下这个庙号,他就知道,朱高炽上位之后,肯定对文官阶层非常不错。
不然的话,他不会有这样一个称号。
对于士大夫阶层,朱元璋可谓是没有太多的好感。
年少时,他就吃够了那些贪官污吏,士大夫阶层的苦。
后面成为皇帝了,发现治理天下的巨大阻力,一个是淮西帮,另外一个就是士大夫阶层。
相对于看起来,权势极大的淮西帮而言,士大夫阶层更加难缠。
因为这些人的,规模太大了!
士大夫阶层,再和地方上的土豪劣绅一结合,不仅仅十分难缠,更为重要的是,还遍布大明的每一个地方。
这些人,都被元鞑子的包税制给惯坏了。
一个个横行乡里,做土皇帝。
皇权不下县的情况下,他们是真自由,吃的脑满肠肥。
各种的想要对抗皇权。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为重要的是朱元璋还发现,这些人为祸乡里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借助朝廷的名义,各种的巧立名目,胡乱收费,折腾百姓。
好处他们全得了,黑锅自己这个做皇帝的全背了。
这事情,想想朱元璋就觉得异常难受。
他哪会受这种气?
之前又听韩成说了,明末的时候,那诸多的文人,是如何蚕食大明,疯狂损害大明利益的之后,对于士大夫阶层,那是真的不会有什么好感!
结果现在,却从韩成这里得知了,朱高炽这个胖孙子,被称之为仁宗。
不用多想就知道,这胖孙子肯定对那些文人很好。
向那些文人妥协了。
不然的话,绝对不会被人称之为仁宗!
“对文人好,是从老四那里开始的,还是从胖孙子这里开始的?”
朱元璋望着韩成询问,声音之中多少带着一些不满。
“是从仁宗皇帝开始的。
至于永乐帝,你是一点都不用担心。
永乐帝性格刚毅,尤其是经历了奉天靖难的事情之后,明显变得谨慎多疑起来。
他手腕极其强硬,也算是实打实杀出来的皇帝。
受到陛下你的影响,对于那些文官,他同样没有太大的好感。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被朱允炆用亲身经历,给他好好上了一课。
令他明白,文官掌权就要跳,就要损害皇家利益,。
过于相信文官,就算是陛下你留下来的,铁打的江山,都将会被断送掉。
所以,他对那些文官,文人,没有什么好脸色,该杀就杀,毫不留情。
尤其是那辅佐建文帝的方孝孺,更是开创性的,来了一个诛十族!
那些文官们,好不容易送走了您,迎来了建文帝,这个对文官百依百顺的人。
结果心情舒畅的日子,还没有过上多久,就又迎来了永乐帝这个样一个心狠手辣,完全不将这些人放在眼中的狠茬子。
不得不又一次的,夹起尾巴做人。”
听到韩成这样说,朱元璋的心情顿时好了不少。
连带着再去想朱棣的时候,都觉得朱棣顺眼多了。
这老四,不愧是自己的种,这事情做的敞亮!
对于这些文官们,就不能给他们太多的好脸色!
不然,这些家伙们准要蹬鼻子上脸!
再也没有比他们,更会的钻空子,扩大手中权力的人了。
心中如此想着,朱元璋忽然间从韩成的话里面,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东西。
“等一下,这诛十族是什么玩意?
诛九族倒是能够理解,这老四来了一个诛十族。
那多出来的一族,他是从哪里得来的?
莫非是凭空变出来的不成?”
朱元璋望着韩成,显得不解的询问。
他是真的有些懵。
活了这样大岁数,还是第一次听到诛十族这个说法。
多新鲜啊!
纵然是朱元璋,这种讲究一家人要整整齐齐的讲究人,总是能整出不少新鲜的、具有开创性东西的存在,这个时候,都被韩成口中说出来的这个诛十族,给整迷糊了。
好一阵儿的思索,都思索不出来,这第十族是从哪里加上去的。
“倒也不是凭空变出来的,而是有理有据。
仔细思索的话,倒也不算毫无根据。”
韩成这话一出口,朱元璋为之愣了一下,竟然还不是瞎编乱造,还有一定的根据?
那这第十族,究竟是什么存在?
从哪里算出来的?
“第十族,就是方孝孺的师门,以及他所教授的徒子徒孙。”
韩成说出了答案。
这也可以?
朱元璋闻言不由的一愣。
老四的这个行为,倒是很有开创性。
初听时,觉得很意外,但再想想的话,倒也能够理解。
确实如同韩成所说的那样,不算是胡乱诛杀。
师生关系这上面,的确能算一上一族。
师生关系,在如今这个时候,还是很重要的。
正所谓天地君亲师。
对于方孝孺这样的人来说,他所讲述的东西,所散播出去的思想,对于他那些徒子徒孙们的影响,很大的可能,要比对他九族之中,很多不太亲近的人,都要更加的重要。
这等情况下,老四这样做倒也可以,不算胡乱诛杀。
这个时候,老四刚刚取得天下,讲究的就是一个乱世用重典。
从这里也能看出来,老四是真的被方孝孺那家伙,给恶心的不轻,彻底的惹毛了。
孔夫子当初都可以为了让少正卯闭嘴,不再传播学问,而选择对其动手。
老四这个时候,有样学样,来上这样一手,也确实是有理有据。
“到了朱高炽,也就是仁宗的时候,情况则有了很大的不同。
朱高炽是一个宽厚的性子,打小就接受正统的儒学思想,对士人本身就很有好感。
或者说,他本身也是儒学中的一员。
所以,对待士人很不错,也喜欢重用士人”
“这家伙,该不会也和朱允炆那孙子一个德行,被那些文人们,给当成傻子骗吧?”
韩成才不过是是了一个开头,就被朱元璋给开口喊停了。
有了朱允炆这个大聪明的前车之鉴,朱元璋这个时候,听到打小受到儒学正统教育,对待士人很好之类的话,就觉得头疼。
十分担心朱高炽,也和朱允炆一样,是个十足的蠢蛋。
会被那些文官,当成傻子来愚弄。
韩成闻言摇头道:“这点陛下还请放心,朱允炆那样的人不太好出”
韩成本来想说,朱允炆那样的奇葩,也算是的百年一遇了。
但想想大明最盛产的,好像就是奇葩皇帝之后,又将说了一半的话改了口。
“朱高炽虽然和他的经历相似,但并非是生在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
燕王妃也是一个真正有本事的人,打小对他的教育很好。
更为重要的是,他也在成为了皇帝之前,经历了很多的磨砺。
燕王起兵靖难的时候,北平城那里,就是他这个燕王世子进行坐镇的。
将北平这里牢牢控制在手中,没有出什么乱子。
以万人兵马,借助北平城,在燕王妃等人的协助之下,挡住了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
给燕王守住了大本营,让燕王有足够多的时间,去杀敌,完成战略部署。
燕王的二儿子,和三儿子,都是有本事的。
尤其是二子朱高煦,那真的勇猛异常,很好的继承了燕王的勇武。
靖难之中,奋勇拼杀,曾多次在危难之间,将燕王朱棣给救出来。
而燕王朱棣,因为世子朱高炽出生的时候,险些害死燕王妃,所以对朱高炽,一直都不太喜爱。
尤其是后面发现了朱高炽是一个喜静不喜动的性子,一点都不随自己之后,就更加的不喜欢他。
燕王身侧,有一个叫做黄俨的宦官。
被燕王二子朱高煦收买。
在朱高炽驻守北平,抵御李景隆的时候,曾向燕王进谗言,说是世子将会占据北平归朝廷,拒绝燕王入城。
燕王当时就对朱高煦说,你兄长自幼下孝顺,哪里会做这样的事?
朱高煦则说,大哥孝顺是孝顺,但爷爷在的时候,他和太孙之间的关系,可是非比寻常,两个都是喜欢读书的。
这些事情,后来不知道怎么,被朱允炆这边的方孝孺知道了。
于是方孝孺,就给朱高炽送来了一封信,许诺给朱高炽燕王之位。
令其归顺朝廷,以此拉拢朱高炽。
并故意将这件事情进行宣扬。
北平那里的宦官,将这事情火速报告给燕王。
说是朱高炽和建文帝相互勾结,建文帝的使节,都已经到了北平城了!
当时,燕王远离北平,在河北,山东一带带兵作战”
韩成说到这里,朱元璋微微皱眉。
这件事情,对于朱高炽影响很大,会决定他今后的命运。
一个应对不好,就会遭受致命的打击!
而这件事情,也确实很棘手,不好应对。
但从他今后能坐上皇帝这件事情来看,必然是渡过了此番的危机。
就是不知道用的是什么办法。
“就在燕王将信将疑的时候,朱高炽派遣的人过来了。
不仅奉上了未曾开封的书信,还将建文帝的使者,一并绑了过来。”
漂亮!
朱元璋闻言,面上露出了笑容。
朱高炽这一手,玩的是真漂亮!
轻轻松松的一个举措,就将老四的疑虑打消。
想不到啊,这个自己平日里看着不顺眼的小胖子,竟然还有这本事!!
朱允炆那孙子,差这小胖子差的太远了。
但凡有这小胖子的本事,也不至于会被那些文官们,给当成傻子来愚弄!
同样都是受到儒家影响,这差别是真大!
从韩成说的这件事情里,朱元璋已经相信了韩成的话,朱高炽这小胖子,确实和朱允炆不是一路人。
“咱记得,你上次与咱说靖难之役的时候,为了对付那铁铉,尽早攻克应天。
老四曾经对他家老二说过,世子多疾,汝当勉励之的话。
又听你说,这朱高煦在靖难之中立下诸多战功,且早在刚开始作战的时候,就要对朱高炽动手,可谓是觊觎世子之位良久。
这等情况下,只怕朱高煦的太子之位并不好做,今后成为皇帝,也没有那样简单,那样容易吧?”
朱元璋望着韩成询问。
韩成点点头道:“确实如此。
永乐二年,已经成为永乐帝的朱棣,开始在朝廷之中,谈论立储的问题。
这个意思透漏出去之后,立刻就令许多人,从中嗅到非比寻常的意味。
这个意思透漏出去之后,立刻就令许多人,从中嗅到非比寻常的意味。
毕竟一般而言,立储讲究一个长幼有序。
本就为燕王世子的朱高炽,应该是无可争议的太子。
这件事情本没有什么好商议的。
可现在,永乐帝却传达出了这样的意思,这显然是一个非比寻常的信号。
明显是永乐帝,也不太想要立世子为太子。
再加上朱高煦在靖难之中,立下赫赫战功,而永乐帝又对他非常喜爱。
所以众多的武勋,便都纷纷动心,开始不断上书,请求立二皇子朱高煦为皇太子。
而兵部尚书金忠,则坚定的站在大皇子朱高炽的这一边。
不断的说出历史上诸多立幼而不立长子,所产生的争端,来警告劝说永乐帝不要立二皇子,应该立大皇子。
后面,永乐帝又询问解缙,黄淮等人,关于这件事情的意见。
解缙,黄淮等人都是文臣,和大皇子的关系非常的好,自然是坚定的站在大皇子这边,主张立嫡以长。
到底立谁为皇太子,素来杀伐果断的永乐帝,陷入到了深深的纠结之中。
犹豫不决。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解缙说出了一个,具有决定性的条件。
他对永乐帝说,好圣孙,可旺三代。
好圣孙就是大皇子的长子,朱瞻基。
永乐帝向来喜欢这个长孙。
所以,经过了一番仔细的权衡之后,他最终还是做出了,立嫡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决定。
后面,册立大皇子朱高炽为皇太子,二皇子为汉王,三皇子为赵王。”
朱元璋听了韩成的话之后,摇了摇头。
觉得老四什么都好,就是在这上面,有些过于优柔寡断了。
直接立下朱高炽,这个长子也就是了,哪里需要想那样多?
就跟自己从一开始到最后,都认定了皇位,是标儿的那样。
只要自己这个当父亲的,能在这事情上,坚定决心,不让其余人看到机会,那么绝对不会有这样多的事。
“老四这事情做的不够好,他每个儿子身边。都有不小的力量围绕。
尤其是老二,还立下那样大的战功,又有老四当年自己亲口说出来的那句话在,众多武勋都服他,想要他这个亲近武勋的人,做皇帝。
在这等情况下,哪怕是他立下了皇太子,也肯定是少不了诸多争端。”
朱元璋说着摇摇头,显然对朱棣的处理办法不认可。
“陛下说的对。”韩成对着朱元璋,挑了挑大拇指。
“汉王,赵王并不甘心。
尤其是二皇子朱高煦,心里面那叫一个憋屈。
明明靖难之中他立功最大,老头子当初,还说出过那样的话,结果哪能想到,在最后的关头,他爹竟然不认账了。
后面曾多次发出怨言,还直接用唐太宗李世民自比,说,‘我英勇,岂不类秦王世民乎?’
并请天策卫为自己的护卫。
这些言论,虽然激起了永乐帝的反感,不过念在他立下的功劳,当然,可能也对自己的翻脸不认账觉得有些愧疚,所以永乐帝倒也不曾真的在这上面,对其进行深究。
与此同时,赵王也一样是个不省心的,多次惹祸。
太子朱高炽,多次在永乐帝面前,给他们二人解围。
尽显兄长风范。”
听到韩成说起这些,朱元璋再一次点了点头。
觉得朱高炽这个小胖子,确实不错,是个深藏不露的主。
别管他是不是真的,如同他的所表现出来的那仁爱,但只要他将作为兄长,该有的风范给拿出来,他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在他面前,朱高煦两个人,只能是弟弟。
听到这里,朱元璋基本上已经能确定,今后这朱高炽登基之后,基本上不会对他的两个弟弟下死手。
他前面的调子,已经定在那里了,后面就算是装,也要装下去!
“永乐七年,永乐帝命皇太子监国,令杨士奇,金忠等人进行辅佐。
永乐帝自己则带兵北上,开启了第一次御驾亲征。
汉王朱高煦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比如,解缙这个在朱高炽成为太子的事情里,出了大力气的人,早就被朱高煦恨上了。
而解缙此人,也是个恃才傲物的。
真的多说起,多少和三国时的杨修有些类似。
朱高煦受封汉王之后,行事高调。
不少东西都超过了应有的规格。
别人还没有怎么说话,解缙就跳出来弹劾汉王。
有想要将汉王彻底扳倒,给皇太子,除去这一大竞争对手的意思。
然后被永乐帝,怒斥他离间天家骨肉,心中对解缙已经不满。
后面永乐八年的时候,解缙入京城奏事。
因为当时永乐帝已经北上,太子监国。
因此只见了皇太子就回去了。
这一举动,被汉王抓住了机会。
他向永乐帝说,解缙这是专门等着皇帝不在京师,前去私自觐见皇太子,无人臣之礼。
永乐帝勃然大怒,下令将解缙逮捕入狱,严刑拷打,后面被处死。
这是汉王那边的一大胜利。
后来永乐帝班师回朝之后,杨士奇等人,开始不断的向朱棣解释这件事
永乐十年,朱高煦再次让人告发耿通‘请托故出人罪者’,并暗示耿通是受到皇太子之托,多次在皇帝面前,为其开脱”
韩成在这里,开始向朱元璋讲述朱棣,以及朱棣和三个儿子之间,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诸多事情。
朱元璋一时间,倒是听得津津有味,在这里吃起了自己儿子,还有孙子们之间的那些大瓜。
这样过了一阵儿之后,韩成将他所知道的,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和太子朱高炽之间的,那些相爱相杀的诸多事情说完了。
朱元璋砸吧砸吧嘴。
“这老四不地道啊,咱咋看起来,从头到尾,这家伙都在那里逗他的几个傻儿子玩儿?
不管怎么弄,高炽的皇太子之位,其实都是稳如泰山。
甚至于他打一开始,就是确定要立高炽为皇太子的。
只是为了逗傻子玩,这才故意询问朝臣,到底该立谁为太子。
当然,这样做也不仅仅只是为了逗自己的几个傻儿子。
也是想要借助这个敏感的话题,将朝堂的水给搅动起来。
把朝中的诸多力量,弄成以他的几个儿子为首的几部分。
这样的话,方便他控制,敲打,玩平衡。
看谁不顺眼了,就给谁一棒子。
并不时释放出一些消息,弄根萝卜,挂在朱高煦,朱高燧脸前面,让他们看得到,闻见味,就是吃不到。
引着他们不断的向前走。
一直等到他去世,这个游戏才算是结束。
算起来,甚至于刚开始进行靖难的时候,他就在用这样的手段了。
这样的手段,他足足用了二三十年。
结果呢,因为他的手段足够高超,太子之位这根萝卜,也太过于有吸引力。
所以愣是用这招耍了几个儿子,还有手下的众多臣子几十年。
若不是这样的话,他也不可能一直放心,让太子监国,自己一次次的带兵北伐
奥,不对,应该不是三个傻儿子,是两个傻儿子。
高炽这个胖孙子,只怕早就看出来了,老四的这些手段。
只是不得不陪着老四演下去。
或者说是,有朱高煦这个傻子在,他不得不演下去,按照老四设想的方向去做事。
再仔细想象的话,或许只有一个半傻子。
老三朱高燧,就算是没有彻底看明白,应该多少也知道不少事情。
最起码知道,他是绝对和太子位置无缘的。
真正的傻蛋,怕只有老二一个。
一辈子都被他爹,挂在前面的萝卜给耍的团团转。
只怕一直到他爹去世,他都没有反应过来到底是咋回事。”
朱元璋抚摸着下巴上的胡须,一边思索,一边缓缓的说道。
声音之中,所带出来的吃瓜味道,韩成已经闻到了。
“啧啧,没有想到,真的没有想到!
老四这浓眉大眼的家伙,竟然还会玩这一手。
他才是咱老朱家,隐藏最深的人啊!”
听到朱元璋这样说,韩成又一次对着朱元璋挑起了大拇指。
不愧是老朱,坐在上位,常年操纵权力的人。
只是听自己这样一说,立刻就透过了表面现象,看出了问题的本质之所在。
永乐帝成为皇帝之后,其中的一个重大事情,就是在逗自己的三个儿子。
将三个儿子,以及围绕在三个儿子身边的众多人,给耍的团团转,都按照他的心意行事。
这份本事是真的了得。
“韩成,咱忽然间想起来,咱好像并没有仔细询问过你,老四登基之后,具体都做过什么事。
现在知道的有数次北伐,死磕北方蛮族,有斗儿子们玩,有派人下西洋,其余的方面,知道的倒是不多。
你与咱说说,老四的其余一些事。”
朱元璋的思维,此时跳脱的有些快。
之前一直在说朱高炽的事,结果突然将又问起了永乐帝。
转折太大,这让原本已经准备好了,接着说朱高炽事情的韩成,愣了一下之后,只好再一次的调动思绪,开始回想关于朱棣的事。
思索一阵儿,韩成整理一下思路开口道:“永乐帝在位二十多年,当然不可能只做了这些事,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事。
其中著名的有修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
“嗯,就是永乐大典。
永乐元年,永乐帝决心要修缮一部巨著,来彰显国威,造福万代。
将古往今来的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理,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等,备辑一书。
从永乐元年下定决心这样做,一直到永乐五年方才定稿,永乐六年,全书才终于是抄写完毕。
全书有两万两千八百多卷,大约有三亿七千万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
它的出现,极大保存了中华文化,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知识!
是精神宝库!
是我中华的百科全书!
只可惜,后面因为书太多,制作起来耗费太大。
只有永乐年间,抄录的那一部留存。
有人提出过要对永乐大典进行刊印,但因为工程太大,而被搁置。
后来一直到嘉靖年间,担心大典有损,又重新抄录了一份,被称为嘉靖副本。”
在得知了这永乐大典是什么之后,朱元璋的眼睛亮了亮。
这老四,还真的有想法!竟然做成了这等事!
这真可以!
心中震动的同时,也在心中升起了一个想法——自己是不是可以提前把这事情给做出来?
来一部洪武大典?
这要是真的修成了,那该有多好!
只要一想,朱元璋就为之激动!
别看朱元璋对很多文官看不顺眼,实际上,对于文化这些,他是真的很在意。
非常的重视。
知道这是真正的宝贝,真有用,这是无数千人智慧的结晶。
不论是哪一种遗失了,对于华夏而言,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样的想法,在心中升起之后,朱元璋就有些抑制不住躁动的心了。
“这永乐大典你看过没有?对后世的影响大不大?”
朱元璋望着韩成问出这话,多少有些炫耀的意思在里面了。
虽然永乐大典不是他弄出来的,但却是他儿子弄出来的。
儿子的就是他的,他一样可以嘚瑟,面上有光。
韩成摇头道:“没有看过。”
说起这事,他的心情有些沉重。
“怎么了?是后世的技术,依旧刊印不出来?”
朱元璋看着韩成显得有些意外。
在他看来,韩成生活的时代,极其神奇,对于自己这个时代而言,显得浩大的工程,或许对后世而言,远没有那样浩大。
怎么现在,却是这样一个结果?
“不是印刷不出来,而是到了我们的国度建立之后,永乐大典已经遗失了很多。”
朝代更迭,内忧外患之中,这文化瑰宝也遭受了灾难。
正本消失不见,副本最终只留下了四百余册”
说起这事情,韩成就心疼不已。
多好的一部书啊!
从两万两千八百多册,最终只剩下了四百余册!
留下来的,连个零头都没有!
“啥?!”
心中正隐隐有些大意的朱元璋,闻言为之愣住。
只剩下了那么点?
“到底都发生了何事?谁干的!”
朱元璋问出这话的时候,声音之中,已经有杀意在弥漫!
多好的书啊!
多好的东西啊!
就这样被糟蹋了?
简直是丧尽天良!
该死!
当真是该死!
朱元璋心疼的心都在滴血!!
(本章完)
一笔阁 www.pinbige.com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037s 2.487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