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重振大明 第166章 资政院和致仕

    群臣听到皇帝专门设立国史馆,让朱国祯前去修史,都是羡慕异常。

    这种青史留名的大好事,他们可不想让朱国祯专美。

    尤其是黄立极等大学士,早就被皇帝安排了修史书。越修越是感觉,中国史和世界史能让他们修一辈子。

    原本他们还担心自己致仕以后,修书的事情会被其他大学士接手。如今听到皇帝说致仕后仍旧能在翰林院修书,当即就表示支持。黄立极道:

    “内阁本就属翰林院,臣以为可去掉殿阁加衔,直接以翰林院大学士称之。”

    “可设置翰林院大学士,让朱国祯在翰林院修书。”

    这个说法,别说其他官员,翰林院学士心中都有不满。

    因为内阁大学士位高权重,即使致仕了,顶着翰林院大学士的称呼,说出的话仍旧没人敢轻视。有这样的大学士在翰林院,翰林院学士的话还有谁听,翰林院如何管理?

    更别说翰林院大学士这个说法,表明除了翰林院出身的官员外,其他官员致仕后想修书都没机会。这让那些没有翰林院经历的官员,如何能够认同?

    所以,群臣一致表示,不能如黄立极所说,把这个职位称为翰林院大学士。因为内阁就是属于翰林院,直接称为翰林院大学士,有可能仍旧被当成内阁大学士看待。

    有必要换个称呼,确认到翰林院修书的是致仕官员,不是在担任实职。

    朱由检听得心喜,把自己考虑已久的一件事情,向群臣抛了出来:

    “翰林院大学士诸位都不认同,改称资政院如何?”

    “也不称为大学士,直接称为资政。”

    “以致仕后的散官勋级定品,一品二品可称资政大臣。”

    还举出例子说道:

    “例如正三品官员,致仕后加从二品散官,那就称从二品资政大臣,正一品的就称为正一品资政大臣。”

    “三品四品可称资政卿,如正三品资政卿、从四品资政卿。”

    “然后以资政大臣或资政卿身份,在翰林院修书。”

    “例如朱国祯,他以前是少保兼太子太保,都是从一品加衔。就让他以从一品资政大臣身份,在翰林院国史馆修书。”

    这又是个新机构,但明显是优待老臣,群臣都很热情。

    谁没有致仕的时候,群臣对此赞同的居多。认为皇帝是仿照前宋的资政殿大学士,设置官职给罢职官员以示恩宠。只是因为一些臣子没有翰林院经历,不能称为大学士,所以称大臣或卿。

    想到自己致仕后仍旧能够发挥余热,仍旧受人尊重,群臣纷纷认为,应该设立资政院。

    但是有一些人,却担心皇帝用资政大臣取代朝堂大臣,尤其是担心皇帝像设置四辅大臣那样,把资政大臣由虚转实。

    毕竟致仕臣子被起复,是很常见的事情。万一他们顶着资政大臣的身份,和当政的大臣争权,那就很麻烦了。

    所以他们希望皇帝明确资政院的权力,确认资政大臣不会成为实职。

    朱由检对群臣的警惕心实在无语,觉得这些人如果不把心思放在限制皇帝上,大明绝对会更强盛。

    但是在群臣要求下,他也不得不做出表态。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条件,和群臣商议讨论:

    “资政院的官员不会担任实职,如果担任实职,必然正式起复。”

    “致仕官员起复为实职,必须要有特旨。”

    “六十岁以上、七十岁以下的,一次起复一任。三年任满之后如果没有新的特旨,那就自动离职。”

    “七十岁以上的,一次起复一年。每年都要有特旨留任,否则自动离职。”

    对此考虑很久,朱由检道:

    “例如韩爌,他今年已经六十二岁,如果三年后没有旨意留任,那就从内阁自动离职。”

    “长城督师王象乾,今年已经八十二岁。朕会每年都派太医检查他的身体,然后决定是否留任。”

    “让这样的老臣在边疆奔波,朕心中实在不忍。”

    “科道官员要监督这件事情,记得到时候提醒朕。尤其是吏科给事中,对这件事情负责。”

    这是在无中生有创造交换条件,用来和群臣商议。资政院还没有设立,就被朱由检拿去讨价还价。

    朝堂上年纪大的大臣听到皇帝的提议,都是心中一凛。

    他们知道这个制度如果实施,以后很可能用于所有六七十岁的老臣。这些上了年纪的老臣如果还想在朝廷担任实职,那就必须有皇帝特旨。

    这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不利了。意味着没有皇帝特旨,他们到时候就要自动离任。

    但是让他们直接反对,这些人却有点不敢,担心被人盯上,然后被弹劾“恋栈权位”——

    尤其是刚刚被皇帝授权监督这件事情的科道官员,可是在虎视眈眈地盯着他们。

    这些科道官员可不管六七十岁以后的事情,他们大多还年轻,需要升迁机会。弹劾一位大臣、让大臣去职,那是实实在在的功劳。而且能空出官位,让下面的官员有更多的升迁机会。

    甚至给科道官员加任务的朱由检,都打算在老臣敢反对时,询问他们是不是想当司马懿。

    不过,还没有等他问出这句话,已经超过七十岁、而且负责官员起复的吏部尚书房壮丽,却向皇帝请求:

    “臣今年已经七十三岁,时常感觉力不从心,屡次以老病乞休。”

    “只是陛下信重,才不得不担任吏部尚书。”

    “恳请陛下在臣担任吏部尚书一年后,让臣致仕回乡。”

    “七十岁以上老臣只用担任一年实职,实是陛下优待。”

    直接把皇帝提出的制度用于所有七十以上官员,并且以身作则,在自己身上实施。

    朱由检闻言大喜,对房壮丽愈加满意。他当然想把致仕起复规定用于所有六七十岁官员,以便以后更方便拿捏老臣的官位。但是又担心这件事引起的反弹太大,所以从致仕起复官员说起。

    如今房壮丽主动请求,可以说帮他解决了一个大难题。这让朱由检心中极为喜悦,和颜悦色地道:

    “房卿老成持重,朝堂上实在离不开你这样的大臣。”

    “明年的事明年再说,房卿安心任职。”

    房壮丽心中感动皇帝的信重,但他真的不想干了。

    一是他确实年纪大了,有些力不从心。而且当今皇帝是个能折腾的,他担心自己这样下去会累死。

    二是他没有翰林院经历,升到吏部尚书官位就到顶了,不可能再升更高职位。

    再加上吏部尚书位高权重,很多人都在盯着这个位子。他若不主动求去,以后很可能被人赶下去。

    别的不说,就是向皇帝举荐他担任吏部尚书的吏部左侍郎杨景辰,估计都在盘算着他会在什么时候离任,以便随后接替。

    所以房壮丽担任吏部尚书之后,就一直上疏乞休,免得被人觉得挡路,以后被参下去。

    为了避免让人误解,以后把弹劾矛头对着自己,房壮丽在皇帝挽留后,仍旧坚决请求,表示只留任一年,最迟明年致仕。

    对此很是无奈,朱由检只能面上不忍、心中愉快地接受了房壮丽的请求,允许他明年致仕。

    为了表彰这位帮自己解决了大难题的老臣,朱由检还下令道:

    “房卿辅佐朕登极有功,又推行磨勘法,多有功绩。”

    “其原有太子太傅,加升为太子太师,加右柱国勋级,食正一品俸禄。”

    “明年致仕后若想留京,可以入资政院担任资政大臣。”

    这个褒奖,明明白白地表明了皇帝的态度。说明他确实想把刚刚说的年龄规定,用于所有六七十岁老臣。

    一些老臣会不会暗骂不说,已经六十岁以上、而且是致仕起复的袁可立,却很认同这个规定。因为他本来就不想起复,只是皇帝多次下旨、又把他的好友董其昌给起复了,才不得不来到京城任职。

    如今在听到皇帝对致仕官员起复任职的规定后,当即就同样请求,只再担任一任。

    孙承宗同样超过六十岁、而且是致仕起复官员,为了响应袁可立,而且为了减少朝堂上对自己外出督师的怀疑,同样表示只愿担任一任,三年后再看成效,由朝廷决定是否继续留任。

    这两人一个是东林党、一个倾向东林党,他们的支持,毫无疑问让朝堂上的东林党官员无法反对。更别说如今朝堂上的东林党官员大多年轻,他们希望皇帝起复东林党官员不假,却又担心被皇帝起复的东林党大臣一直恋栈不去,他们没有出头的机会。所以对皇帝的这个政策,他们内心是支持的,根本不想反对。


    至于阉党官员,他们是待罪之身,没有底气反对。更何况阉党如今的首领黄立极一直被人弹劾,早就想找个机会退下去。

    如今听到皇帝对六十岁以上官员起复一任的规定,顿时觉得这是自己安全退下去的好机会,主动向皇帝请求道:

    “臣虽未曾致仕,今年却已六十岁。”

    “这些时日一直感觉力不从心,恳请陛下让臣同样只任一任。”

    “最迟两年之后,臣就从内阁离任。”

    向所有官员表明,自己最多再当两年首辅。只要再等两年,他就必然离任。免得其他官员担心他一直干下去,一直盯着他弹劾。

    这个请求一出,很多官员果然认为黄立极识趣,决定再忍两年,让他自己离任。但是这两年也不能完全放松弹劾,免得两年之后,黄立极被皇帝特旨留任。

    朱由检同样很高兴,因为自己的政策,得到了最重要的内阁首辅支持,再加上吏部尚书房壮丽的支持,扩张权力的吏科给事中也不可能反对。可以说这件事已经能够形成旨意,不会再有波折。

    以后,六十岁、七十岁以上老臣的留任权力,就落在了皇帝手里。

    六十岁以上官员,一次只任三年。三年以后没有特旨,那就不会留任。

    七十岁以上官员,一次只任一年。一年以后没有特旨,那就不会留任。

    这让朱由检的权力进一步扩充,掌握了老臣留任的主动权。

    以后,他如果看哪个老臣不满意,直接不下特旨留任就行了,根本就不用费劲心思赶下去。这对于他来说,自然十分方便。

    却不知很多老臣想的也是如此,他们就是担心被皇帝费心思赶下去,才没有激烈反对这个提议——

    都到六七十岁了,大部分官员想的是身后名,不想临到老来,还和皇帝闹翻。

    以前很多老臣受到弹劾就会请求致仕,原因就在于此。除了贪恋权位的官员外,没有人受到弹劾还会恋栈不去。

    皇帝的自动离任规定,正好能让他们体面地退下去。不至于被皇帝厌弃后,皇帝要流露出不满,然后被官员弹劾,然后请求致仕。

    这套流程麻烦不说,退得也很不体面,还不如等任期到了,自己自动退下去。

    朱由检准备问的谁想当司马懿的问题,根本就没有用武之地。

    这让他很是高兴,向群臣道:

    “所有致仕老臣,只要愿意留京的,都可以申请去资政院。”

    “资政大臣和资政卿不用参加朝会,但是朝廷做出的决议,通政司都要传达给资政院。”

    “朕以后也会把一些政事,交给有经验的老臣,让他们提出建议,以资顾问。”

    “这些建议朝廷会认真讨论,正式回复他们。”

    给致仕老臣优待,朱由检又给资政院加了几项权力:

    “如果官员有不法行为,资政大臣和资政卿可以监督。”

    “朝廷举行廷推和廷议时,如果有需要,可以让资政大臣参与。”

    “资政大臣以前都是重臣,虽然精力不足难以担任实职。但是监督和廷推廷议这样的小事,却是有精力参与的。”

    “诸位也不想致仕后毫无权力,被一些官吏轻视吧?”

    这个决定实在是好,朝臣想到以前有很多官员致仕后,一下子从车水马龙,变得门可罗雀,当真是心有戚戚。他们虽然还没致仕,却担心自己落到那个境地。

    如今皇帝用资政院的虚职,让致仕官员可以监督官员、参加廷推廷议,那就有了一点权力,不至于让人完全无视。

    这让他们觉得,皇帝当真是为大臣考虑。让大臣致仕后的境地,不至于落差太大。

    一些老臣本来还腹诽皇帝对他们有些苛刻,听到致仕官员有这么优待后,心中都好受了很多。觉得皇帝还是优待老臣的,不是要把他们从朝堂上完全赶出去。

    所以这些老臣,对此是纷纷支持。有些年轻官员虽然不认同这个改变,不愿让致仕老臣影响朝堂局势,却被人用惯例是三品以上廷推顶了回去——

    资政大臣都是一二品官员,自然在三品以上。皇帝让他们参与廷推,这很符合惯例。

    至于廷议资格,以前就没制度,按皇帝旨意划定相应范围。如今皇帝允许资政大臣参与廷议,同样理所当然。

    所以在众多大臣、以及自忖有资格成为资政大臣的官员支持下,资政院设立的事情,当场定了下来。甚至都不需要大臣廷议,对这件事情表决。

    这让朱由检很是感慨,没想到事情如此简单。早知道资政院设立这么容易,自己早就该设置了。六七十岁老臣留任的规定,同样也早就应该定下来。

    以后自己看哪个老臣不顺眼时,也不用想法罢免,只要让他年龄到了自动离任,不特旨留任就行了。

    可以说,事情进展到现在,都是非常顺利。但是最后却有一点麻烦,需要朱由检解决——

    那就是在资政院任职的致仕官员,俸禄待遇问题。

    大明官员的致仕待遇很低,只是给廉贫不能自存、众所共知者,每年发放四石大米,免得这些官员饿死,丢朝廷的脸面。

    四石大米在乡村勉强能够一个人生活,但是京城的物价众所周知,这点钱粮不可能够生存。

    朱由检把一些致仕官员留在京城,甚至让他们在翰林院修书,自然要发些俸禄,保障他们的生存。否则闹出事来,丢的是朝廷的脸面。

    对于这种增加支出的事情,朱由检实在不愿,但是不发俸禄又说不过去。

    他仔细算了一下,资政大臣以后可能有数十人,资政卿更是可能有几百人,肯定不能把俸禄全发。

    所以在综合考虑之后,朱由检道:

    “担任资政的,如果是廉贫不能自存、众所共知者,每月发放一石月米补贴。”

    “资政大臣或资政卿在翰林院修书或有其它任务的,按品级发放一成本色,其余发放宝钞折色。”

    “待以后财政宽裕了,继续提高待遇。”

    把这些官员的俸禄,由实职官员的三成左右本色,降低到了一成。

    没任务的资政,更是只给贫困者一石月米补贴。

    朝廷每年增加的花费,不会超过万石。

    这个待遇,当真可以说很低。但是官员却不得不谢恩。

    因为这个致仕待遇,朝廷以前没有。皇帝也有心以后提高待遇,只是要在财政宽裕后——

    如今九边还有数百万欠饷没发,谁敢为致仕大臣争待遇。

    群臣只能感谢皇帝的恩德,对此表示称赞。

    就这样,在群臣的赞同下,朱由检付出一点钱粮,成功设立了资政院。

    然后,朱由检让吏部统计在京致仕大臣,准备给方从哲等人,加资政大臣或资政卿。

    资政院这个机构,朱由检暂时没有独立设置,只是在翰林院设立资政院司务厅,以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祚远,兼任司务厅主事。负责公文往来,处理日常事务。

    目前资政院的主要作用,还是作为致仕官员加衔,让他们去翰林院修书。

    这个连衙门都没有的虚置机构,看起来只是为了优待老臣。

    没有人能够想到,朱由检以后会把什么事情交给资政院、把什么事情让资政院一起廷议。

    也没有人能够料到,资政院这个虚置机构,以后有可能变成大明国会。

    朱由检对大明朝廷的现代化改革,继续稳步推进。

    《清史稿》:

    资政院总裁,王公大臣内特简。

    副总裁,三品以上大臣内简充。各一人。

    掌取决公论。凡岁入岁出,法典朝章,公债税率,及被旨谘议者,经议员议决,会国务大臣上奏取裁。

    秘书厅秘书长一人,请简。一、二、三等秘书官各四人,奏补。掌计会文牍。

    (本章完)

    ()

    1秒记住品笔阁:www.pinbige.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inbige.com



第166章 资政院和致仕  
相关:    九星霸体诀  网游之剑刃舞者  神话版三国  带着农场混异界  百炼飞升录  
(快捷键←)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节↓ 下一章 (快捷键→)
 
版权声明: 好书友崇祯重振大明第166章 资政院和致仕所有小说、电子书均由会员发表或从网络转载,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联系邮箱请见首页底部。
最新小说地图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042s 2.3511MB

搜"崇祯重振大明"
360搜"崇祯重振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