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布很愤怒,愤怒得要死,整个胸膛都在不断地起伏,双眼闪烁着妖艳的红光,就像一只要择人而噬的猛兽。看到上司这种状态,众人纷纷鸟散,心照不宣地找各种借口离开,短短几分钟,这个八百平米的高档写字间就空无一人了。
李布的愤怒当然是有原因的,简单点说,他的前上司(现任亚太区总裁)告诉他,他接任大中华区总裁的计划被总公司驳回了,更令他气愤的是,接任这一要职的是他的竞争对手,一个无底线无节操的无耻小人。这意味着至少在未来两三年内,李布的日子会很难熬。
竞争对手的上位战术很简单,他的家族找有关部门打了个不大不小的招呼,有关部门在恰当的时候含蓄地对总公司表示了一下关切。第二天,他找了个大经销商狠狠地给了一个连神仙都动心的折扣,然后陪着公司总裁在全国各地调查了一下美食和失足妇女的工作状态,而已!。李布还记得这个贱人得意洋洋的挑衅:“一个匹夫敢和世家争?撒泡尿照照自己的脸!碾死你就跟碾死个蚂蚱一样!但是大爷我就想慢慢地折磨死你。”
匹夫,真的不可以和世家争吗?
前上司语重心长的临别赠言还在耳边回响:“你们中国有一个时代叫三国,英雄都死了,活下来的都是狗熊。英雄把所有的雷都挡了,所以死了,狗熊踏着英雄的尸体上位,成为王,你们叫皇帝,然后叫人写一本书,把英雄写成狗熊。两千年后,你已经搞不清楚谁是英雄谁是狗熊了。所以,你要搞清楚,你准备做英雄还是狗熊。”
作为著名外企首都分公司的老总,前上司的弦外之音李布当然很明白。但是,这个英雄和狗熊的高论,他还是第一次听到。作为非著名历史学家、前海军陆战队员、内家高手的李布,不禁莞尔一笑。谁说老外傻?他们看问题总是一针见血,这狗屁理论仔细想想还真有那么点意思。五千年的文明史不就是这么回事嘛,几千年了,首先拔剑而起的总是匹夫,摘桃子的却总是世家。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吧。”李布摇摇头,走出办公室去赴一个约会。
这个约会是历史论坛发起的,不知道是哪个大侠出的题目,《三国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各个军事集团的影响》。到会的也就二十多人,年龄大多在三十到四十之间,这个年龄大多事业已经稳定了,才有闲情逸致来搞点业余爱好。
会议室设计得很有特色,中间是一个略高的台子,上面是一个小小的讲台,四周是类似运动场的半圆形座位,咋一看还以为是罗马元老院的会场。相继有人上去讲话,也许是年轻的缘故,都很有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敢说敢讲,火药味渐渐浓起来。一个瘦高个的演讲引起了李布的兴趣,他讲的是吕布,这可是大冷门。
“看完《三国演义》,对吕布最深的印象恐怕就是燕人张翼德的那一句‘三姓家奴’,纯粹是一介武夫,奴颜卑膝、不讲道义、善变、无主见,集人类劣根性之大成。如果去看看《三国志》,这些大多数都是中伤。不管演义中把他写成怎么样,但是在历史记载中的吕布,按我的看法却是个悲剧豪雄,由于个人性格而导致最后身死名灭。”
“谬论!纯粹是谬论!”一个四十岁左右的男人站起来反驳。这个西装革履的男人李布认得,是某大学的历史教授,以复兴儒家文化为己任,相信一切正史记载的东西。他经常在各种主流刊物上露面,痛心疾首地呼吁回归传统。
“吕布为赤兔马和金银财宝杀义父丁原,投身国贼董卓,这个你如何解释?”
瘦高个微微一笑说道:“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先说说吕布。这是一个比较长的故事,是一个匹夫的逆袭。诸位且听我慢慢道来。”
“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亦泛指平民百姓。《左传·昭公六年》:‘匹夫为善,民犹则之,况国君乎?’后来,匹夫的含义变了,变成了出身平民,有勇力,爱管闲事的人。苏轼《留侯论》有言“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这样的匹夫,要有勇力,为了义气、承诺或者看不惯,在一个热血沸腾或是群情激昂的时刻,总会挺身而出,做出一些反社会反体制的事情。匹夫拔剑而起的影响很大,也许是一个就得王朝的灭亡和一个新的朝代的开始。与匹夫相对的,是世家,高门大族之谓也。世家要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希望匹夫安分守己,匹夫不满意自己的处境,总想奋力一搏,所以,匹夫和世家是对立的。”
“吕布,是匹夫的代表,也是三国金牌保镖和打手,在他身上有着匹夫的缺点和优点。《三国志》对吕布的出身记载不详。陈宫和张邈谈论吕布时称他为壮士。世家大族出身的王允称吕布为剑客。这些说明吕布出身绝不是世家,应该是游侠。游侠在两汉时代,是一个特殊的存在。游侠的中下层就是金牌保镖、打手、刺客的代名词。侠之大者,如季布、朱家、郭解,把名声和义气看的比生命都重,为了承诺不惜和中央政府对抗。一个大侠,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影响中央政府的决策甚至是一场大规模战争的走向。游侠,可以说是匹夫的2.0版本。”
“现在来说说董卓进京时的局势,在何进被杀,董卓进入洛阳的前后,丁原是一个关键性人物。当时洛阳处于无政府状态,董卓因为先找到少帝,有护驾之功而略微领先。洛阳的军事力量除了董卓的凉州兵和何进的旧部外,还有其他几支不容忽视的力量。他们大都是何进、袁绍等人此前到各地征募的。力量大些的有鲍信、张邈、丁原等部。鲍信日后成为曹操的战友和主要支持者,张邈是关东联军的主力,他们都是坚定的反董派。当时洛阳城云集了从各地赶来的队伍,有有组织的,有的则是来碰碰运气。据《三国志刘备本传》记载,刘备、关羽、张飞当时也在洛阳,在一个叫母丘毅的都尉手下。可以说,洛阳,当时成了大汉朝冒险家的乐园。”
“董卓手下只有铁骑三千,凉州军的主力还未到达。鲍信很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力劝袁绍先下手,解决董卓和凉州军,但是袁绍不敢,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很快就消失了。董卓身经百战,战略眼光远远高于袁绍之流,在主力到来之前,采取疑兵之计,三千铁甲军深夜出城,白天进城,吓得袁绍等人不敢动手。主力一到,马上通过弟弟董旻策反了何进的旧部吴匡等人,收编了何家军。他的目光很快就放在了并州兵身上。”
“并州的大体范围,相当于今天山西省的大部,陕北以及内蒙古的河套地区。北部与匈奴、鲜卑、乌恒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相邻,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后,北匈奴远走欧洲,南匈奴南下进入并州,单于庭就设在平阳。当地汉族不断和少数民族融合,使得民风彪悍,人人弓马娴熟,甚至妇女也可以‘载戟挟矛,弦弓负矢’。当时人们看来,并、凉士兵属于‘天下之权勇’,为‘百姓素所畏服’。(《三国志,魏志·郑浑传》注引张璠《汉纪》)。并州是产生‘武勇’之士的地区,也是‘武勇’之士得以发挥他们才力的地区。并州与凉州的士兵勇敢善战,当时被称为‘并凉劲兵’,其精锐甲于天下。”
“并州军,当时掌握在丁原手里。《英雄记》记载:原字建阳。本出自寒家,为人粗略,有武勇,善骑射。为南县吏,受使不辞难,有警急,追寇虏,辄在其前。裁知书,少有吏用。据《汉末英雄记》记载,丁原的并州军有三大主力,分别掌握在吕布、张辽、张杨手中。《三国志》记载: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先以‘骁武给并州。刺史丁原为骑都尉,屯河内,以布为主簿,大见亲待’。从这里可以知道两件事情,一个是吕布“骁武”,这个自不待言,恐怕是人皆尽知的事情,第二个却是被人忽略以及被小说家故意抹杀了的,但是极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以布为主簿’一节。主薄,在汉代是掌管军中所有钱粮政务、公文书信来往等一应事体的官吏,是个纯粹的文职,而且所掌事务很琐碎,而吕布在任主薄后被丁原‘大见亲待’,那应该说吕布在这个职位上是做得很不错的。由此可见,吕布绝对不是个粗鲁少文之人,按现在的说法,怎么也算得上是个知识分子,而不是象演义中所描写的那样,是个只知道仗蛮勇的莽夫。”
“《张杨传》说:‘张杨字稚叔,云中人也。以武勇给并州,为武猛从事。……并州刺史丁原遣(张)杨将兵诣(蹇)硕,为假司马。’《张辽传》说:‘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也。少为郡吏。汉末,并州刺史丁原以(张)辽武力过人,召为从事,使将兵诣京都。’九原、云中、马邑都属于并州。一句话,他们都是丁原的并州老乡,又都是猛将,和丁原‘武勇’的特点很相近。”
“这三个猛将,加上精锐甲于天下的并州军,如果丁原有曹孟德和刘皇叔那样的收买人心的手段,并州军必将在丁原的手中蒸蒸日上。问题是丁原‘为人粗略······裁知书,少有吏用’,也就是说丁原是个大老粗,不会带队伍,更不会收买人心。再看看他的三个部下,吕布主簿做的很好,应该是很会带兵的。他的部下高顺、成廉、魏越、侯成、宋宪、魏续等人始终追随吕布,直到吕布身死。丁原死后,张辽‘将兵属吕布’,张杨则率部远走河内打游击。这证明,三个人对自己的部曲有绝对的领导权,并不因为丁原的死而改变,而丁原只是名义上的并州军统帅,并州军的实际领导权在吕布三人手里。我的个人意见是,吕布三人奉丁原为主,只不过是为了抱粗腿而已。而且吕布、张辽、张杨的私交非常好,张辽一直追随吕布,白门楼吕布死后,为了给并州军找一条出路,张辽归降曹操。张杨一直在支援吕布,吕布部下的郝萌原来就是张杨的部下。吕布下邳被围时,张杨一直在试图救援吕布。丁原死后并州军分为两部,目的是互相呼应,吕布、张辽、张杨三人也不见得信任董卓。”
;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033s 2.222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