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节 英法美的强势
就在南京保卫战打得最是激烈的时候,1938年3月15日,德国吞并了奥地利。
当时国民政府还维持了和德国的邦交,老蒋在考虑再三后,还是对此没有表态,到是人在河内养病的汪精卫,托陶德曼转达了他对希特勒和德国的祝贺。
而范哈儿,则只是委婉的通过英国驻重庆总领事表示,奥地利的吞并,对于壮大德国实力,以及坚定希特勒继续吞并别国领土的野心,有极大的助长作用。并且以私人密电的形势,告知英缅总督,德国的下一个目标,应该是捷克斯洛伐克。
在后世研究二战的历史中,德国对奥地利的这一次吞并,是极具代表性意义的事件,标志者德国法西斯力量,开始文攻武吓,乃至直接宣战侵略他国的正式开始。
德国吞并奥地利,实际上也是比较搞笑的一个事情。
从传统意义上讲,奥地利应该是正统的德意志代表,奥皇的头衔至少从名义上讲是继承于正统的“欧洲共主”——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而德意志统一的“正统”道路,理应也由奥地利来完成,因为他是“正统”的德意志民族,而普鲁士,则相对来讲有点“蛮夷”。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在二战中,即使德国不主动吞并奥地利和苏台德,但施加压力让那些地区的人举行全民公决,也一样是会自愿合并到德国的。
德国和奥地利的分开,确实是凡尔赛合约强行分隔的结果。
有一个很典型的历史依据:一战结束后,奥地利出现了一个国名为“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的国家,准备和德国合并,但被列强阻止,并不允许以后奥地利在国名前加上“德意志”。这样,同族的两国被彻底的分裂开,几乎不再有合并的可能了。
即使是整个捷克斯洛伐克,也一样有理由合并。因为波希米亚一直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波希米亚王国的国王还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七大选帝侯之一,后来也是奥地利帝国的一部分。
至于后来的奥匈帝国和德意志帝国那个时期的问题,奥匈帝国自统一德意志失败,被逐出德意志主流之后,统治阶级已经不再妄想德意志了,他们的发展的方向变了,转向了东欧和巴尔干,帝国内德意志人已经不占多数,而是大量充斥的外族,德意志人则占高层和统治阶级。在帝国尚且具有一定实力的时候还能维持住,一旦帝国虚弱则会很大冲突,奥匈帝国已经早就不是“纯洁”的德意志的国家了,如果德意志帝国继续进攻奥地利将广义的德意志——“大德意志”统一,势必造成更多的内部问题,德意志帝国自身也难以收拾这烂摊子。
丘吉尔的回忆录和一个俾斯麦传记的作者曾说过,德、奥两国即使不需要条约,也能尽全力去互助,这一点无论是在两国的上层统治阶级或下层民众间都是被认可的。在一战前,如果不是德国从中强力支持并周旋,奥匈早就被俄罗斯打败了,因为德国太强了。德、奥双方互相都是最长久且可靠、稳固的伙伴。
奥匈帝国至少表面上还是世界强国,在国际事务中有一定影响,留下两个德意志属性的大帝国对他们双方都是极有力的。只是他们自己玩砸了。
1938年3月14日,对阿道夫希特勒来说,这天是空前荣耀的一天。这位德国领袖早年离开奥地利时是个身无分文的艺术家,而今天,当他返回维也纳来宣布“德奥合并”时,合并的宣布他受到几千人的热烈欢迎。希特勒从他的临时司令部所在地林茨来到奥地利的首都,40辆坦克在前面开路,坐满军官的警车作后卫,一路上希特勒受到了来自奥地利各地的纳粹分子的欢迎,而过去就是他曾经保证过奥地利的边界是不可侵犯的。 在路上大部分时间里,希特勒站在敞篷汽车上,身着棕色的突击队员军服向狂热的支持者们几乎是歇斯底里地挥手致意。他的支持者们许多人挥舞着饰以纳粹标志的旗帜,一些纳粹分子把这个标志缝在奥地利国旗上。
希特勒在维也纳宣称:
“……不管发生什么事,我们今天宣称的统一的德帝国,再也不会被任何人所分裂,永远不会处于分裂状态。”
希特勒已经签署了由他担任德国和奥地利军队总司令的法令,所有奥地利士兵必须发誓效忠于这个元首。
对奥地利的吞并使德国的领土扩大了百分之十七,人口增加了百分之十,工业生产能力提高了百分之四~五,播种面积提高了百分之三十。德国也因此控制了中欧的战略要地,并且可以在公路、航运、铁路各方面对整个西南欧的交通进行军事上、经济上的控制,形成了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战略包围。希特勒轻而易举地取得了战略上的成功,而英、法、美对此除了故做姿态的虚弱抗议之外无所作为。到四月初,英、法、美相继承认了德国对奥地利的吞并,撤回了驻奥地利使馆而代之以驻维也纳领事馆。
在奥地利到手后,事情并没有出乎范哈儿对英缅总督的预言,希特勒果然把他的注意力,转到捷克斯洛伐克,他提出的领土要求是捷克斯洛伐克东北与德国接壤的苏台德区。
1938年5月,当中**队在南京战胜了日军的时候,欧洲的苏台德地区,正在发生一次史称“五月危机”的事件。
捷克斯洛伐克北部的苏台德山脉,以及大半捷克斯洛伐克边境地带,曾经是以德裔为主的居住区,被称作苏台德区。刚好围绕捷克版图,呈马蹄形。苏台德地区从13世纪起,就属于波希米亚、摩拉维亚等国的领地,所以在一战之后,它随同波希米亚、摩拉维亚、斯洛伐克一起划分到新国家捷克斯洛伐克境内,是有着充足的历史渊源和根据的。
1938年3月28日,苏台德德意志人党的领导人汉莱因被召到柏林,希特勒接见了他,就在这次会见中,希特勒和汉莱因讨论了新行动的基础。
汉莱因回到他在阿舍的总部后,马上拒绝了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关于少数民族条例的建议。4月24日,他在卡尔斯巴德(现卡罗维发利)提出了苏台德地区日耳曼少数民族的“合理要求”——《卡尔斯巴德纲领》。这个纲领不仅包括了苏台德区德意志人自治的苛刻条件,而且为进一步向捷提出领土要求打下了基础。
但是,对于捷克斯洛伐克来说,它是无法同意这样的纲领的,哪怕是作为谈判的基础。布拉格在苏台德区德意志人自治的问题上所能作出的让步不能使柏林满意,这是希特勒早已预料到了的。何况他的野心也决不仅限于苏台德区。因此,在三月末苏台德区的问题首次冒出来之后,德国就一直没有放弃对捷克进行军事占领的决心和准备。
从五月以后,希特勒在德、捷两国边境集结军队的意图和行动都日益明显和加强,中欧的局势紧张起来。
中欧的紧张局势使英、法领导人如坐针毡,加上远东那位范将军通过英缅总督传达的希特勒野心问题。当然很是让欧洲几个条约国家,赶到十分忧虑。
和希特勒相信范哈儿的预言不同,英国首相张伯伦,对于这位远东将军传递的情况,只是看作是他得自德国高层的内幕,并没有任何迷信心理。
但也正因为这样,让英、法两国政府,对希特勒的野心深感忧虑。
捷克斯洛伐克问题事实上间接证明了“条约迷”的荒谬,在两次大战之间的那些年代,“条约迷”把欧洲折磨得够苦的了,一旦条约和大国的压倒一切的其他利益相冲突时,条约的神圣性就荡然无存。捷克问题的结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遗憾的是无论条约还是盟国都没有给捷克真正带来安全保障。除了苏联以外,没有一个国家在这场紧张局势中,真正明确表示并认真准备在事件发生时会给捷克以应有的援助,没有一个国家愿意为一个小国的利益大动干戈。在苏台德危机爆发后,苏联向捷克提出,即使法国不援助捷克,苏联也准备履行自己的条约义务,捷克最终并未接受。贝奈斯之所以决定接受慕尼黑的条款而不想单独战斗或是在苏联作为唯一盟国的情况下进行战斗,主要是因为他不愿意使他的国家遭受对德战争所造成的大量死亡和破坏,并且认为,如果苏联参战,“西方会认为我们是使中欧布尔什维克化的工具”,并“会在一场德苏战争中撒手不管”。
1938年4月,法国总理达拉第前往英国与张伯伦磋商。张伯伦对达拉第说,德国的野心暴露无疑,而英国是不会为捷克斯洛伐克作战的,并劝法国也这样做。两国商定,由英国政府出面警告德国“充分了解到自己所作所为的危险性”,同时,两国政府又在布拉格采取联合外交行动,促使捷政府向德国作出更大的让步。为此,一方面英法表示在任何情况下他们都不会卷入军事冲突,另一方面,在五月七日,两国驻捷公使正式要求捷政府与苏台德德意志人达成“全面的持久的解决方法”。
在“和平解决”原则与妥协和绥靖方针之下,在希特勒、张伯伦、达拉第以及墨索里尼的手中,从三月到九月,围绕苏台德区的问题,中欧局势几起几落。
春天来了,天气一天比一天暖和,而英国和法国政府对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的压力却一天比一天沉重。他们要捷克斯洛伐克给予苏台德日耳曼人以范围极广的让步。
在内外的压力之下,布拉格宣布赦免了一千二百名纳粹政治犯,同时,在苏台德区允许汉莱因实行选举、扩大德意志族的权利等政策。但是,在柏林的授意下,汉莱因以政府拒绝苏台德区完全自治为由,于五月十九日突然中断了同捷克政府的谈判。同一天,德国报纸报道了军队调动的消息,德军四个摩托化师已在捷克边界集结,并且做好了袭击波希米亚的全面准备。
德国不顾英国三番五次地劝告,要用武力和武力威胁解决苏台德问题,不惜破坏欧洲的稳定,这引起了英法的极度不安。英法决定对德国施加压力和影响,以迫使德国在英法能够接受的范围内行事。也就是说要通过妥协,在不动用武力的情况下解决问题。因此,在以后的四十八小时内,欧洲出现了一九一四年八月以后最繁忙的外交活动和最紧张的军事准备,是英、法、苏和捷克团结一致抵抗德国侵略的最后一次表现。
面对德国的挑衅,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于五月二十日发布“部分动员令”,征召后备役人员和某些技术人员入伍。
五月二十一日,法国外长发表谈话指出,如果德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法国将履行《法捷互助条约》的义务。
同一天,英国驻德国大使也对德国外长表明,如果法国履行《法捷条约》的义务,英国政府不能保证在事件的压力下不会介入。英国外交大臣哈里法克斯说得更加干脆:“德捷战争就意味着法德战争,因而也许或迟或早成为英德战争。”
在五月危机以及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危机期间,苏联政府也多次发表声明,要同法国和捷克斯洛伐克一起采取一切措施以保证捷克斯洛伐克的安全。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加里宁甚至公开声明:“互助条约不禁止每一方提出援助,无须等待法国”。
捷德边境的对峙引起的国际紧张局势,形成了所谓的“五月危机”。
在这次危机中,英、法、捷、苏虽然立场不同,出发点不同,但是在抵制德国采用武力威胁一个小国、破坏整个欧洲的和平与稳定这一点上,有着某种共同的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的顾问们一致认为有必要实行政治退却。他们警告元首说,德**事机器能够在不遇抵抗的情况下进军奥地利,但其准备状况却不足以在两条并且可能是三条战线上同时作战。在多方的压力下,希特勒又羞又恼地发布了命令。
5月23日,希特勒指示外交部告诉捷克斯洛伐克公使,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没有任何侵略意图,德军在德捷边界集结的传闻“毫无根据”。26日,汉莱因奉希特勒之命恢复了同捷政府的谈判。五月危机得以暂时缓和。
五月危机中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的立场和英、法、苏不同程度的对德强硬态度以及危机最终得到缓解的结果都表明,面对法西斯的侵略,只要有关国家携手合作,坚决抵抗,采取坚定的集体安全立场,侵略行为是可以制止的,和平是可以维护的。
但是,英、法在五月危机中所表现的较强硬的立场并不意味着它们放弃了既定的绥靖战略。他们的目的仍是不惜任何代价维持“和平”,只不过,在意识到了联合的作用后,他们在出现了新变化的亚洲,表现得就更加自信了。
相比较与英法等国在欧洲面对德国的强大力量时,竭力绥靖维持“和平”,他们在亚洲的政策,到是正逐渐转变为强硬,主张通过调停,让中日重新恢复和平。
“尊敬的先生们,再这样下去,我们在扬子江的利益,就全要被日本人战去了!”
“就算不被日本人占去,现在那儿持续的交战,还不知道要打上几年,也已经根本没有任何利益价值可言了!”
“政府必须出面,维护本国商人的在华利益!”
大量的英法美商人,在本国的国会和议员那儿游说,试图让他们干涉正在进行持久战的中日战争。
这三个国家的每一个商人都知道,中日战争的旷日持久,以及激烈交战,已经极大的损害了英法美等各国在华的经济利益。除了想利用中国拖住日本的苏联,英法美等国甚至包括德意等国,对于日本在打下上海、苏嘉等地后,迟迟不能将华东这块中国经济最繁荣的地方恢复局势稳定,都感到十分失望。
英法美等国对于日本的态度,和对德国的态度,还是有所不同的。
德国是欧洲大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非常完备雄厚,他们除了忌惮,直接干涉的能力基本不大有。
而日本不同,作为严重依赖外部资源的贫瘠岛国,英法美等国基本上可以通过外部途径,来影响日本的内外政策。
当中日战争刚开始的时候,正是因为英法美等国在日本有巨大的经济利益,所以他们选择了坐视日本侵华,甚至还在施行中立条约后,允许资本家偷偷的卖给日本各种资源和矿产赚钱。
但是中日战争打了半年多,整个华东和华北被打得一团糟,英法美等国在最重要的华东经济利益长期蒙受影响,就不得不让这几个国家作出反应。
在中日战争爆发前,华北和东北的经济利益,就已经被日本独家占领,只剩下繁荣的华东和华南地区,还基本由英法美等国瓜分,但是现在战争的持续,不仅基本的经济利益无法提供,而且眼看原本属于本国商人的经济利益被日军侵占一空,英法美等国,怎么可能坐视下去。
刚好,南京保卫战,以中**队的大胜宣告结束。
英法美等三国大使,决定效仿解决苏台德地区的模式,以联合一致的模式,强势照会日本停止和中国的战争关系,全面恢复华东的和平。
为此,英法美三国加上荷兰、瑞典等其他欧洲国家一起,不惜以对日军完全禁运作为威胁,要求日本马上恢复华东的和平。
英国、美国、法国,当这三国在正视到自己的利益,作出了最强势的表态后,立刻让中国战场上的战火,不得不暂时一停。
这样的干预,完全出乎日本和中国的预料。
本来期望最高的德国,没有出来调解,反倒是在战前一直施行绥靖主义,在战时蒙头卖东西发大财的几国,竟然突然改口要求日本停战,不仅日本出乎预料,就连事前没有得到消息的中国国民政府,也是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消息。
老蒋更是几次致电外交部门,询问相关消息,知道经过英国驻华大使的亲口确认,这位刚刚抵达南京的委员长,才忍不住笑着连连点头:
“国际正义力量,果然是站在中国这一边的!”
也不知道是谁,在英法美等国拒绝调停的时候,在自己的办公室中气得直骂娘,称这几个国家不是东西。现在一看对方改变态度,就又立刻换了说法。
虽然英法美三国的表现,让老蒋心头一喜,但是仅仅是将高兴藏在内心罢了,现在他已经率队抵达南京,正在劳军慰问参加南京保卫战的官兵们。
“向委员长和最高统帅部诸公,敬礼!”
随着范哈儿一声令下,在明皇陵机场的官兵,齐帅帅对着飞机方向敬礼。
南京城中华门外,整整两个师的部队,穿着全副战斗装备,直接以战后的原始形象,正式列队欢迎老蒋和最高统帅的几位要员来南京劳军视察。
天上还不时有涂着青天白日徽记的战斗机飞过,那是范哈儿担心日本人知道老蒋来南京的消息,突然派飞机来空袭,进行了最高级防空警戒。
“好!好!**将士们辛苦了……”正从飞机中探出身子的老蒋,立刻手比军礼回礼。
但是看到迎接的士兵,竟然穿着破破烂烂,部分士兵身上还带着伤,脸上犹有硝烟痕迹的士兵,到是心中一动,最后以很是激动的态度,连连说了几个好字。
这样的士兵形象,当然出乎老将和最高统帅部各位高官的预期。
他们本来以为,范哈儿会以焕然一新的部队,来欢迎视察的诸公,没想到,这范哈儿却是别出心裁,直接将那些战线中退下来的伤兵,来列队欢迎他们一行。
这些人大都是真正上过战场的老将,对于看到伤兵和衣冠不整的士兵形象,并没有特备反感,反而是在看到了这些士兵的形象后,明白这一次南京保卫战的艰辛,心中别有一番特彼的感受。
每个视察高官,每个高级将领,在跟着老蒋下飞机后,都是统一的回礼,让后都是跟着同样慰问:
“辛苦了!”
“国家感谢你们啊!”
这些话,虽然不过是些场面话,但是对于这些百战余生的官兵来说,还是足够有感染力的了。
很多士兵,甚至在几个将官回礼的时候,激动的流下了眼泪。
南京城这三个多月的日日夜夜,对于这些士兵们来说,能最终活下来,实在不是侥幸一个词就能说清的。
而很多被强拉壮丁出身的新兵,虽然在经历了南京城的战斗后,已经快速的成长起来了,但是对于原来高高在上的长官们,也还是很别有一番感觉。
老蒋和最高统帅部的人,既然是来劳军的,当然少不得准备礼物。
所有一线参战军官,全都直接提升一级,南京所有城防部队,一律授予南京保卫战特别纪念勋章。这些算是现场对付,其他的酒肉饷银之类的奖赏,同样也有军政部特别拨付,只是这些物资有的要从武汉起运,有的要从重庆运过来,稍微需要一点时间,所以老蒋和最高统帅部的几位高级将领,只是针对参加的几支特别部队如教导总队和雷太鹏师等,选了几个典型予以现场颁发,其他的士兵,就只有等运送物资的船来了,才能真正兑付了。
这一次劳军,实际的声势浩大,远远超过范哈儿之前的预料。
老蒋和他的最高统帅部成员,只是第一波人员而已,随后,其他重要城市如重庆、广州、西安、太原等地,都纷纷派出特别代表团,前来南京进行宣慰和取经工作。
附近其他城市,甚至还组织了大量歌舞文工团地,前来军中进行慰问表演,反正这一次战斗胜利,确实极大的激发了国人的热情,他们都迫不及待的要向胜利者,表达他们对此的崇拜和感谢。
虽然很多国人都因为南京保卫战的胜利,而对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信心满满,但是范哈儿和老蒋他们最高统帅部的一行人,对于眼下的情形,实际上还是感觉很不乐观的。
本来如果没有英、法、美三国的特别外交照会,老蒋甚至准备在慰问一结束后,就马上返回武汉,以防日军再次发动攻势,将自己和最高统帅部陷在了城中。
不过随着英法美三国外交干涉的正式出现,老蒋到是对于前景看得相对又乐观了起来。
“诸公,南京保卫战一胜利,不仅大涨了国人的志气,第七战区更是让日寇从此对**闻风丧胆。若是再来一两场这样的胜利,那抗战胜利之日,就已经是指日可期了啊!”
老蒋一句总纲性的发言,立刻引来下方一阵歌功颂德。
“都是委员长领导有方!”
“委员长高瞻远瞩,日本鬼子吃败仗,那是肯定的事情……”
虽然现在形势微妙,大家对于抗战胜利并没有明确的信心,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对老蒋的吹捧。
老蒋之所以当着范哈儿、唐生智他们这些前线将官的面,说出这样的话来,当然不是听统帅部的参谋、军政级将领吹捧,他马上就直接询问在一旁只是微笑,并不出声的范哈儿:
“哈公,南京战役胜利,如今哈公可谓是国家对日知兵第一人,不知道你对如今中日战争前景,如何观测?”
“呵呵……”范哈儿无奈地摸了摸鼻子。
这不是存心让自己和那些吹捧的人为难么,任何一个有长远眼光的人都能看出来,一次胜利,并不能改变中国抗日的弱势局面,以后的战斗,还依旧非常难打。参谋部和军政部那些文官将领,可以不要面子的胡说,但自己这个前线一级指挥官,却是不能说那些混帐话。
当即就无奈的表示:
“南京之役我军虽然大胜,但是也伤亡惨重,并没有对日军在华东之兵形成绝对优势,若是他们再得了国内援军,我军形势,已久会很不妙。”
既要照顾最高统帅那些将官么的脸面,又要说出实话,范哈儿这时候还真是只能尽量小心的解说。
到了最后,只能很是无奈地看了旁边的唐生智一眼,对此表示无奈。
他的一眼,却是引来唐生智的误会。
这位刚刚借助范哈儿的功劳,升任为特级上将的老将,看了范哈儿的眼神后,还以为这位司令长官是让自己出面,驳斥一下那些说混帐话的将官们么。
他自感自己的特级上将军衔,反正也是白拿的,不用白不用,当即就板起脸来,对着那些面上仍旧有一丝恭维笑容的将军们大骂:
“你们知道什么?南京这一战的胜利,我和范哈公做了多少的谋划,死伤了多少的士兵,难道是张嘴说说就能取得胜利的么?现在日军正在上海聚集大军,守住上海和苏嘉一线肯定没有问题,他们在短期内不来打南京,我们就要谢天谢地了,还指望马上打败日本,我看你们是在做梦吧!”
唐生智这位老将的一番呵斥,立刻让场上好几个将官的面上,都是一阵青一阵白,神情很不好看。
更无奈人家是新晋的特级上将,还是资历远比范哈儿和其他将官们要老,听到他这么呵斥,在军中讲究论资历论排辈的传统中,也只能生生听着受了,根本不敢公开回骂反驳。
而且他们也并不是笨蛋,对于形势也大致了解,之所以说刚才的那些混帐话,完全是政治需要的拍马屁而已,可不是代表他们自己真的坚持那样的观点,所以听到唐生智的反驳,也拿不出据理力争的气势来。
到是老蒋,在看到其他人被唐生智一顿臭骂,弄得都不敢出声了以后,立刻笑着朝这位特级上讲摆摆手。
“好了,好了,唐老将军,大家这不是互相讨论讨论么,何况前日英、法、美等国驻日大使,已经正式对日本发出外交照会,希望他们尽快结束和中国的战争状态,恢复亚洲和远东的持久和平。在这样的状况下,中日战争的结束,起码还是很值得期待的。”
老蒋这句话一出,范哈儿一系的将领才笑着互相看了一眼。
来了,这才是今天讨论的重点吧。
随着老蒋这个话题一开,对于中日战争的未来走向,一下子就牵涉到了英法美等国的外交干涉上去。
凭心而论,范哈儿觉得,如果英法美三国,真的是真心想要恢复亚洲的和平,凭此时日本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还是无法单独抗衡这三国的压力的。但是很遗憾,这三个国家在二战前的绥靖主义,并不是某人一时昏头的错误,而是整个上层结构,因为庞大的利益关系纽带,而自然作出的一种选择罢了。
这一次三国对中日战争的干涉,也仅仅是部分利益集团鼓动,加上三国在欧洲取得的一个短期的外交胜利,才让他们做出了干涉行动。范哈儿可以肯定,这次干涉,日本根本不必作出强硬的回应,只要花上一点心思,稍微拖延一段时间,英法美三国,就会自然的消失了干涉的耐心,最终放弃努力,任由日本继续在中国大地上胡作非为,他们仍旧选择蒙头看自己在中国的损失,然后想着怎么从日本人身上赚回来。
范哈儿有后世的经理,自然是看得很清楚,但此时的绝大多数人,尤其是军政部和参谋部的很多文职将领,对于形势看得更是不清,受这些人的影响,老蒋对于外国干涉的期望,也难免会转上几次念头。
虽然这位委员长很早之前就私下表示过,对外国从此不再信任,但是事到临头,他却总还是会难免露出期待。作为一个国家领导,期待出现那中万一,也实在是受当时的国家实力限制吧!
一场南京城的辩论,在范哈儿并不坚持己见的情况下,最后对于当前的外交干涉讨论,并没有取得一致性的观点。
会上大致分为三派,一派信任英法美三国的外交干涉会成功,一拍不信任,还有一派觉得还要看看。
这样的结果,老蒋这位委员长当然很不满意。
他就是想通过这次由前线高级指挥官和后方高级参谋人员的共同商讨,得出有利于他对英法美调和中日战争的判断。
现在判断明显分为三类,他怎么可以接受。
老蒋私下询问了范哈儿的意见,这位袍哥范,到是很老实的向老蒋表示,可以向英法美三国传达自己的诚意,但是不要对他们期待太高,弄不好,三国可能为了自己在华东的利益,背着中国和日本达成什么秘密协议,把中国给瓜分了。
“至少英法美三国,没有和中国协调意见,一起对日提出和平的要求,就很能说明一点,他们是把日本看成和他们一样级别的存在,而中国,只是一块供大家分隔的蛋糕而已!他们会保护这块蛋糕不会打碎,但绝对不会为了这块蛋糕,而和其他分享蛋糕的人拼命!”
再次瓜分中国么?老蒋听懂了范哈儿话中隐含的意思。
但是对于范哈儿的这个预言,老蒋当然不大相信。
不过他也很清楚的从老范这儿得到一个信息,那就是这位华东前线最高指挥官,对于英法美三国的干涉,并不是很信任。
得出这么一个判断,对于老蒋来说,已经足够了。
在此前,他已经和华北方面的一线指挥官如阎锡山、李宗仁等人联系,听取了他们对三国外交努力的判断,综合现在范哈儿这个最后意见,老蒋已经可以肯定,大家对英法美拖到现在再迟迟干涉,并且是绕过中国,直接通过驻日大使发出照会,很可能对中国并不一定有利。
南京前线的这次会谈结束,范哈儿亲自同车送老蒋和最高统帅部的高级将领们去机场。
老蒋和范哈儿两人一起坐在车上,委员长对于这位大胜之后,并不居功自傲,以兵权威胁中央的袍哥范,心中本来已经升起的那一股强大忌惮,也再次被他临时挪到了旁边。
无论如何,现在抗日尚未胜利,这样的大将,自己不能动,也动不得。
所以坐到车上,这位素来在下级面前极为严肃的委员长,竟然难得的主动笑着开老范的玩笑:
“哈公,这次蒋某人可真是羡慕你啊,大胜一场不说,最关键是,前后歼灭了超过稍微十万的日军,其中不知道有多少个大队和联队,被你们成建制的消灭,日本人现在,肯定不知道在忙着从哪儿抽调兵力重建部队呢!”
“呵呵,委员长说笑了,虽然确实歼灭了日军很多大队和联队,但让人遗憾的是,我们竟然没有缴获他们一面军旗,那些师团旅团旗帜也就罢了,最关键联队旗和大队旗这些军旗没弄上一面,我和下面和很多官兵一样,都感觉有点不可思议呢。”
“哈哈哈,哈公,日本军旗为天皇亲授,仅为建制步兵联队和骑兵联队才拥有,所以也称为联队旗。按日本陆军的规定,军旗在则编制在,军旗丢则编制裁。所以军旗在日军是一个不得了的要紧东西,要挑选联队一名最优秀的少尉军官担任旗手,专门设一个军旗护卫中队来保护它。不能缴获也是很正常的,日军到现在,好像都还没有被缴获军旗的记录呢!”老蒋笑着劝说。
这位委员长也是留学日本出身,对于日军的一些传统,自然了解深刻。
日本军旗,系明治三年(1870年)以“太政官布告”的最高法令形式发布定制,称作“陆军御国旗”。 它是从日本国旗——太阳旗演化出来的,有16道血红的光芒线,又被称为“旭日旗”。且陆军军旗三个边饰有紫色流苏,木制烤漆旗杆顶部,有一个三面体的镀金大旗冠,三面均为日本天皇家族的16瓣菊花纹浮雕族徽图案。据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自1874年1月23日,日本明治天皇对近卫步兵第1、第2联队亲授军旗为肇始,此后凡日军新编成之步兵及骑兵联队,必由天皇亲授军旗,以为部队团结之核心,将士对军旗之精神,举世无比。”
正因如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部队都渴望缴获到日本军旗,但是都未能如愿。因为日军战斗条令规定,当判断战局有全军覆没危险时,应奉烧军旗。但不管遭遇怎样的败仗,日军都有烧掉军旗而后自杀的时间。
二战期间,作为日本陆军象征的共444面军旗,均在太平洋战场烧毁、随运兵船在海上沉没或是在战败后举行的“军旗奉烧”仪式中毁灭,后世仅在东京靖国神社“游就馆”保存着一面步兵第321联队军旗,是联队长后藤四郎中佐通过一个叫做“神道天行居”的右翼宗教组织隐匿保存下来的,这也是后世仅存的一面日本军旗。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04s 2.383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