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弹药甲士在一定程度上能兼顾火力甲士的作战任务。比如,像发射导弹这样的任务,弹药甲士就能相当轻松执行。因为弹药甲士本身就携带有导弹发射模块,在战术数据链的支持下,完成导弹攻击任务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不过像布雷这样的任务,火力甲士就不能反过来越厨代庖了。
弹药甲士除去带弹药以及兼职发射导弹外,最犀利的绝技应该算是机动布雷。机动布雷也是在与快反部队高强度对抗的过程当中摸索出来的新战术,在出发前的一个星期最后训练成型。与其说是训练,不如说是智能反直升机地雷被改造到合适弹药甲士使用的模式。
这种模式就是用载荷10公斤的弹药运输无人直升机隐秘完成布置、转移、回收、战果研判等全套战术作业。而且这样的智能地雷本身可以自动调整杀伤区域,具备环境拟态能力,地形适应能力极强。不仅能布置在地面,还可以布置在山顶,甚至树上的隐秘处。
当敌方直升机接近反直升机地雷时,地雷的智能系统就会进行敌我识别,并根据敌机的噪声及红外特征调整动能杀伤弹的爆射方向。一旦发动攻击,将对敌方直升机造成致命的杀伤!
弹药甲士在与甲士组与直升机对抗的过程当中,就是充当设计陷阱的猎手角色。而且有了弹药运输机的协助,还可以进行远程作业,无论转移还是回收反直升机地雷,都是相当灵活的。这样,就算每个弹药甲士带的反直升机地雷不多,但是每个地雷的作用都能够充分发挥。
望着甲士矫健的身影,姚涛叹信心满满地迈开步伐,跟上队伍,回归到本应该属于他这名指挥官的行军位置。
现在的行军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步兵行军了,尽然道路崎岖,但甲士们还是没任何压力地走出40公里的山地速度。队员们对于这个速度已经驾轻就熟,不过要是再行提高对于负重较大的弹药手和观察手恐怕有些小麻烦!
对于甲士们来说,行军不是一个难受的过程,反而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尤其在山路上行军更是如此。而装甲之所有如此优越的越野性能,完全是建立在生物电感应纤维应用的基础上的。
这些如同人体神经系统一般、被绣织在内甲之上的生物电感应纤维回路,会在训练期间充分记录人体动作的生物电流特性,尤其是大脑的电流特征。所以每个甲士都剃一个光头,就是为了方便协调内甲对甲士脑电波的采集。
当大量人体运动数据被采集后,系统就会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构建不同的甲士动力学模型。这个模型构成后,会有这样的功能,它能够根据脑电波的特点,提前预判人体的动作,并指导装甲尽量跟人体协调的做到这个动作。当然了,这个协调是相对的,人体实际上是反过来被装甲“引导”去做到这个动作的,不然就不会说装甲能大量节省人体力量了。
可以这样认为,人体大脑指挥身体作出反应的时间大概是0.2秒,而装甲的反应时间要比这个动作快很多,装甲大概只需要0.05秒的时间。可以这样理解,装甲系统比人的肢体更早的翻译大脑指挥肢体动作的生物电信号,装甲做的动作是人脑本来就想做的动作,于是反过来协助人的肢体去做这个动作。正是这种半推半就式的动作协调,让装甲能够建立大量节省人体能量的技术前提。
也就是说,神行甲士能够做到的是大脑越过肢体去控制装甲。那如果这样,一旦判断错误不就十分危险了!那肯定还有技术来应对这个难题了,这个技术就是用人体接下来的动作去判断。并且人体的动作是甲士动作的最终判断依据,甲士的动作必须跟人体的动作保持一致。
于是乎,为了研究这门技术,《甲士动力学》这门高等级的机械仿生学的就应运而生了。丁傲珊与郑碧涵正是这门前沿科学的引领人,如果没有这门科学的发展,就没有催生仿生内甲,也就不能将外骨骼模式的装甲发展到全封闭式的智能装甲了。
相比于使用外骨骼装具,甲士的反应速度以及持续作战能力都是成十倍的提升的。外骨骼装备是无需测试什么契合度这样的核心指标的,只要是个人,甚至是条狗都能够用。但是甲士则不能,他需要人体与装甲本身的数据达到相当高的契合度才能够使用,否则装甲会失控,对人体会造成极大的伤害。试想一下,当你想往前走的时候,双腿突然被套住往后跃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吧!
但又一个纠结的问题是,每个人的脑结构都有细微的差别的,而这些差别却对生物电感应纤维的效能有相当大的影响。所以挑选能够适应甲士动力学模型的大脑,就是所谓的契合度测试!测试用的内甲,就是专门设计用于采集人体数据的装备,用于挑选最能发挥甲士性能的人。
当然了,既然是挑选,那么肯定在契合度方面有高低之分了。当不同契合度的战士穿上装甲时,甲士系统就会根据动力学模型规则,自动调整动作的幅度以及输出功率。这很简单,就像喝酒一样,你能喝二两就二两,不能贪杯,否则后果难料!
当符合契合度标准的战士穿上装甲后,该战士就进入大脑直接越过身体指挥装甲的运动模式,而身体在这个过程当中的作用实际上就是充当运动校准的作用。假如战士在战斗中身体受到严重伤害,而大脑却能够没有失去意识的话,原则上仍能够越过身体指挥装甲,但是重伤状态身体由于难以控制,而装甲又根据身体动作决定最终动作,这样的模式反而会严重影响装甲性能的发挥。而且痛觉会严重影响着一个人的意识,甚至让人晕厥而丧失战斗力!
此时,如果受伤的甲士注射丁傲珊研究的契合度药剂之后,情况就有很大的不同。其神经系统会屏蔽掉所有的痛觉,并让甲士极度专注于控制自身的战术动作。这样的状态,受伤的甲士相当于直接用大脑去指挥装甲的战术动作,而放弃身体的校准。简单来说,没有脑死亡,战斗力就能保持相当水平。
这是极端情况下的甲士能力,一般情况下难于体现。实际上,最能体现甲士作用的并非这些近乎于死拼状态的功能,而是平常使用到的各种战术功能。单就节省战士体力方面来说,甲士系列就可圈可点了。
甲士状态下的人体,用极少的力量就可以做出原来几十上百倍力量才能完成的动作。就目前行军状态来说,行进中的甲士实际上只需要人体正常跑步5左右的力量维系,其余能量就由装甲的超级电池提供。
其实,整个系统的能量都是有超级电池提供。在甲士行进时,系统输出的功率密度一般可达人体的10倍左右,由此可知,这样的技术指标已经使甲士获得不逊色于跳蚤的敏捷度。
部队保持高速行军,但是警戒却没有一点放松。机动装甲腿部和脚底装有复合减震材料,不但在走过石滩的时候让人感觉是如履平地,就连声音也极其轻微,轻易就会被环境噪声所掩盖。但甲士再先进,也有无法避免的难题,那就是影子。所谓“如影随形”,目前的技术对影子是无多大的办法,特别是在月明之夜。所幸由于天气原因,最近几天的月色都比较暗,通过影子来判断甲士在快速行军的难度还是相当大的。
一号观察手道:“我方距离边境哨所仍有两公里,请指示下一步行动。”姚涛叹下令道:“请示已收到!3号观察手注意,马上释放‘冥蝠’,其他人员保持警戒,作最后越境准备!”
各队员接到指示后,结束了高速行军状态,并迅速展开队形,进入警戒状态。三号观察手麻利的打来胸前的1号装备箱,从装备箱中取出一个半米高外形像圆柱体一样的器物。很快,这个器物被三号观察手麻利的展开,变成一个翼型有点像蝙蝠肢翼的小型无人机!
在展开的瞬间,3号观察甲士打开机身上的一个盖子,在几个按钮之间快速操作,完成飞机的启动和信号同步。将把身上的其他重型装备全部卸下,3号观察甲士在警戒区选定了一段适合助跑放飞的路线,再次确认路况合适加速奔跑后,就用右手托着机身开始加速飞奔。
在速度接近80公里时速的时候,观察甲士果断放开右手。如此,翼展近2米、长近1米却承载鬼眼2型侦测系统的“冥蝠”无人机,就这样给投掷出去了,无声无息地消失于茫茫夜空之中,仿佛与高山大地融为一体。
犹如蝙蝠翅膀般的多段折叠翼,仿佛并不牢靠,但是知道机翼制作材料的人都知,道就算被多次击中,机翼结构也不会轻易崩塌。结合其独特隐身设计与复合感应技术,能让“冥蝠”为特勤组提供长时间高质量的预警!
待到系统提示“冥蝠”的一级信号和二级信号完成瞬时链接后,姚涛叹才稍稍松了一口气,在他看来今天晚上第一步行动算是顺利开展了。
姚涛叹对观察甲士下令道:“观察边境线附近双方岗哨情况,启动二级信号实时共享模式。”实际上,姚涛叹作为指挥官具有全系统最高的优先级别,拥有比观察手本身还要高一级的控制权限,当然了,一般情况下这个权限是不会被激活的。
所谓“一级信号”实际上就是指无人机收集反馈到到观察甲士的信号,而二级信号则是经过观察手的控场2型战术信息处理平台处理后转接到各个甲士终端处的信号。
姚涛叹并没有急于下一步行动,指挥无人机对行动地域进行最基本的侦查是常识,必须等进一步的战场信息支持,才能确认是否进行下一步行动。众人除了警戒外,还调整了背景拟态功能,使其功率最大化。稍后越境的时候得先通过己方的边境哨所,他们可不想引起麻烦。当然,借此机会测试一下拟态系统的战场能力还是很好的选择,这算是最后一次热身吧!
姚涛叹在背部装备箱中取出一个约半米高的圆柱形装具,打开装具取出的器物赫然就是粒子炮引导仪。姚涛叹一番折腾后,引导仪闪烁的红色信号灯变成绿色,信号同步算是完成了!之后,姚涛叹关上操纵屏封盖,重新把他放回到背箱中。
就这样,引导仪已经完成了与卫星定位系统的信号连接,同时完成了与太空轨道的粒子子炮平台的引导连接。换句话说,姚涛叹已经把启动粒子轨道炮的钥匙插进了钥匙孔当中,随时可以激发。
约莫过去了10分钟,姚涛叹看着观察甲士反馈过来的侦查信息,心中大定,遂下令道:“全体注意,潜行通过我方边境哨,出发!”
在“冥蝠”精细的侦察下,无论明岗还是暗哨、移动哨,全部都动态地标注在战术显示屏上。不仅如此,甚至连部分在哨所内部活动的人员也被动态地展现出来。可以说,对于甲士特勤组来说,哨所的情况是单向透明的。
哨所肯定有加装反红外侦查设施的,这是必备设施,但是要做到完全隔绝复合量子侦测系统还是比较难得。量子侦查系统能够接受的信号波段要比单纯的红外侦测系统宽泛多了。一切都显示,哨所对甲士特勤组的行动完全没有知觉。
为了减少被发现的几率,众人尽量利用山石和凹地掩护,小心前进。至于草地就不太指望得上了,边境附近很多地方都没多少草,就算有草也不比牙刷毛长多少。
甲士潜行状态的时速一般控制在10公里以下,如果过快则会引起规则的红外浮影流,这样就比较容易被高精度的红外夜视仪发现。众人都知道哨所的红外夜视系统还是比较先进的,于是都是提高警觉,做足潜行战术动作。说实在,要是被自家兄弟逮住就太没面子了!
哨所是设置在必经之路上的,位于山谷最狭隘之处,而两边山体之间的距离也就几公里,故而留给特勤组运动的区域并不算大,而越接近哨所被发现的概率就越高!而要通过边境,距离哨所的距离最远也得保持在450米左右。当潜行至距离哨所500米附近的区域时,突然刮起一阵狂风,众人神经反射般减慢了潜行的速度。看到哨所内部的观察岗的两个战士不断对着队伍所在的方向指指点点,好像有什么新发现一样,姚涛叹心中暗道:坏了,难道被发现了?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033s 2.29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