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北汉燕王 第一百八十六章 燕京学府

    随着燕京的扩建,开办学府的事情也已是刻不容缓。即将建成的学府,将以城市的名字命名,正式确定名为燕京学府。

    在新的校址落成之前,所有的师生们临时在燕京原有的蓟郡太守府内,进行授课与学习。燕京学府落成之后,全体师生在搬入新址。届时,燕京学府将是全国规模最大、教材最全面的高等学府。

    经过初步的划分,燕京学府暂时划分为八个专程科目,分别是儒学、医学、匠学、商科、兵科、农科、法理和杂学。其中,蔡邕当仁不让的担任起了院长的职务,并且兼任儒学讲师。不过,经过蔡邕和敖烈的商议之后,燕京学府所教授的儒学,将不再是为统治阶层服务,而是把重心转移到了做学问的方面上来,引导学生们通过儒学来思考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后世的哲学有些类似。

    其他几门课程,敖烈也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华佗自然是担任医学的首席讲师;王浑担任匠学的首席讲师;商科的讲师,暂时由敖老丈兼任;因伤残而退居二线的徐荣,则是担任起了兵科的首席讲师;农科因暂时没有合适的人选,刘虞就主动担任起了首席讲师,在幽州担任州牧多年,刘虞对农务方面还是很在行的,而且熟悉幽州的气候变化,因此显得游刃有余;法理学则是由诸葛亮和贾诩暂时兼任,等找到合适的替代者之后,再补充上去;最后一门杂学,由敖烈亲自担任首席讲师,因为敖烈有着各种各样来自后世的知识,讲解杂学,倒也是毫不费力。

    除了以上几名首席讲师之外,敖烈还花重金,聘请了幽并二州内,有名望的人来担当各门功课的讲师。根据这些名士的专长,把他们安排的合适的位置上去,真正做到了术业有专攻。

    随着燕京学府的正式开办,大批寒门士子蜂拥而来,分别聚拢到各位讲师门下,以期自身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对于这些穷困的寒门士子而言,能够不用交学费。就能到当世名士的指点,他们的心中很是感激,因此学习的也很刻苦。另外还有大量的普通百姓,把自家的孩子送入学院学习,一来学院提供食宿,可以减轻家中的负担;二来也期盼自家的孩子能够学到一技之长。将来也好有个出路。

    短短半个月之内,前来燕京学府报名学习的生员,就达到了近千人之多。当然,这些前来报名的人,还要经过考核和审查之后,才能正式进入学院学习。敖烈这样做,也是为了防止一些不学无术之人。借着学习的名义,来学院混吃混喝;同时也尽最大可能的,把混杂在报名生员中的奸细排除出来,杜绝被敌人从内部渗透的可能性。最后,经过层层考核和审查,第一批正式学员的名单确定了下来,一共有七百八十三人。

    除了生员之外,还有一些颇具名望之士。向蔡邕递交了申请,请求进入学院做讲师。把这些名士吸引过来的,自然就是东观内的藏书临本了。其中有三个人的到来,大大出乎了敖烈的意料,让敖烈认识到,自己还是低估了东观藏书的诱惑力。

    第一位就是诸葛亮的老师之一,水镜先生司马徽。对于司马徽的到来。敖烈是倒履相迎,敬如上宾。通过交谈,敖烈得知司马徽之所以前来,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自然就是那些东观藏书的临本了,另一个原因,就是司马徽放心不下诸葛亮,怕诸葛亮半途离开鹿门山学院,而荒废了自身的功课,对于诸葛亮这么一个天子出众的好苗子,司马徽是很喜欢的,于是也就追了过来,有心帮助诸葛亮完成学业。

    第二位是在历史上建立九品中正制的陈群陈长文。他前来的目的,自然也是为了东观藏书的临本。对于陈群,敖烈接待他的规格,不亚于司马徽。敖烈知道,陈群可是在史书中被忽略掉的大才之一。在历史上,史学家对陈群只是轻描淡写的提了一句九品中正制,但是敖烈清楚,陈群的才能绝不仅限于此,能够一手帮助曹丕建立起魏国的人,会是那么简单的角色么?

    至于第三位,简直让敖烈如获至宝。他就是马钧。马钧前来的目的倒是很简单,他久闻王浑技艺精湛,并且创造出了浑铁这样质地坚硬且极具韧性的金属,心中对王浑仰慕已久,此次前来,就是要拜在王浑门下学艺的。敖烈对马钧的重视,是有理由的。在历史上,马钧是出了名的能工巧匠,曾研制出翻水车、织布机等多种跨时代的发明,并且还对诸葛亮首发的诸葛连弩进行了改造,要不是当时的曹魏政权对马钧不够重视,说不定马钧还能造出什么令人吃惊的东西来呢。

    随着司马徽三人的到来,燕京学府的名声无形中被提升了一大截,同时也解决了目前首席讲师配备不足的问题。司马徽到来之后,和刘虞共同担任农科的首席讲师,从而大大缓解了刘虞的压力;同时,诸葛亮和贾诩也被解放了出来,改由陈群担任法理学的首席讲师,让能创立出九品中正制的陈群讲解法理,敖烈也放心的很;马钧则是被安排到了王浑的门下,一边跟随王浑学习技艺,一边担任讲师,教授学员们一些器械方面的知识。


    当燕京学府的一切事物都步入正轨之后,顾雍愁眉苦脸的把一张预算清单递到了敖烈的面前。身为幽州牧长史,顾雍要负责幽州境内一切的财物开支,原本扩充军备、招募新兵就已经让顾雍犯愁了,现在又加上燕京学府近千名师生的用度,让顾雍直接就陷入了崩溃,他去哪找这么多的钱财啊?无奈之下,顾雍只好把目前财政上的窘境,诉苦到了敖烈的面前。

    “主公,目前幽州已经出现财政赤字了,在这样下去,恐怕连三个月都支撑不到了。”顾雍苦闷的说道。

    敖烈也是苦恼的挠了挠头,无奈的说道:“元叹,实在不行的话。你和崔季珪商量一下,看看能不能先从并州调一批钱粮物资过来,先度过眼前的难关再说。”按照敖烈的设想,以崔琰之能,到并州上任之后,必定会把并州搭理的井井有条,从并州调运钱粮。应该不是什么太困难的事情。

    顾雍皱着眉头说道:“主公,从并州调运钱粮,也并非长久之计。目前,我军仅仅是扩军和燕京学府两项开支,就已经是捉襟见肘了,等到鲁子敬那边动工扩建燕京之后。所需更是天文数字,届时,又上哪里去找那许多钱财?”

    听着顾雍担忧的话语,敖烈这才真切意识到,做个大当家的不容易。各个方面都要面面俱到,幸亏麾下的一干能吏们尽心辅助,这才能让敖烈的幽并集团稳如泰山。为大汉江山,保留下最后的一点火种。

    “那依元叹之见,该当如何?”敖烈转头问向顾雍。

    顾雍沉吟了一下,有些迟疑的说道:“主公,在幽并境内,目前只有万通商会一家大型的商行,虽然在敖老丈的经营下,为我军聚拢了大量的财富。但远远不足以独力支撑起我军的全部开销。依我之见,主公应该在万通商会未曾涉及到的空白领域内,引导另一些商会进入幽并,以弥补万通商会遗漏下的不足,既能进一步促进幽并的经济发展,又能为我军带来更多的财富。”

    敖烈惊诧的看着顾雍,心中升起招商引资四个大字。顾雍所说的这番话。理解成后世的白话文,就是用本地特有的资源和物产,引进外来资本的投入,从而促进本地的经济发展。这。不就是活脱脱的招商引资吗?难怪在历史上,顾雍能够坐上吴国丞相的位置,执掌吴国长达十九年之久,其眼光和见解,当真是有独到之处。丝毫不愧于后世对他密重之才的评价。

    震惊之后,敖烈满怀希冀的看向顾雍,说道:“元叹大才,世所罕见。说下去,把你心中所有的想法都说出来。”

    对于目前财政紧缺的状况,顾雍早已忧心好久了,并反复思索了针对这种状况的应对之策,今日既然敖烈问了起来,顾雍索性也就一吐为快了:“主公,目前有实力有能力为我军带来财富、且距离幽并最近的大型商会,只有冀州邺城的甄家。当代家主甄逸性情洒脱,身上没有世俗商贾的那股铜臭味道,是主公应尽力争取的对象。甄家以盐业为主,其他如茶叶、丝绸、银庄等行业均有涉猎,和敖老丈的万通商会并无直接利益冲突。”

    抬头看了敖烈一眼,见到敖烈正在认真听取自己的意见,顾雍继续说道:“现在袁绍因纠合其他诸侯伏击主公之事,名望跌倒了最低谷,而且冀州现在还并没有完全落入袁绍的手中,甄家此刻必定是举棋不定,不知道该不该把宝压到袁绍的身上,这就留给了主公时间,主公应尽快联络甄家,让甄家迁居到燕京,让他们看到燕京潜在的巨大商机,之后主公在给予甄家一定的福利政策,减免一些赋税,相信以甄逸的精明,八成会同意主公的邀请,投效到主公麾下。”

    袁绍在讨董之战时,暗地里派出颜良文丑两员大将,趁着冀州牧韩馥离开冀州的空隙,袭取了冀州大部分地区。本来在讨董之战结束之后,袁绍要一举拿下冀州全境是水到渠成的事,可是因为在沙县伏击敖烈,使袁绍遭到了好些有见识文人的口诛笔伐,其声望跌倒了冰点,导致冀州境内民众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不再像之前那么不遗余力的支持袁绍了。这就直接导致了袁绍现在的困境,一方面急于向外扩张,增强自己的实力,用实力来压倒那些如潮的批评;但是另一方面,却迟迟未能全据整个冀州,使得他向外扩张的脚步一拖再拖。

    正因为袁绍有着相互矛盾的外忧内患,所以,袁绍必定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拉拢甄家的。说到底,甄家只是商贾之家,在汉代,商人的地位是极其低下的,相比于甄家,袁绍还不如去拉拢那些可以左右冀州大局的名门望族呢。袁绍是四世三公的大家族出身,他可不会像敖烈这么缺钱,即使甄家再怎么有钱,那也不是袁绍第一批需要去拉拢的目标。

    ps:ps:本来说今天要爆一下的,结果电脑出了问题,先更两章,稍后大琨尽力多更。



第一百八十六章 燕京学府  
相关:  三国:开局截胡了大耳贼  三国:守疆十年,开局签到李元霸    真实的克苏鲁跑团游戏  钢铁蒸汽与火焰  特战之王  最强升级系统  
(快捷键←)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节↓ 下一章 (快捷键→)
 
版权声明: 好书友三国之北汉燕王第一百八十六章 燕京学府所有小说、电子书均由会员发表或从网络转载,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联系邮箱请见首页底部。
最新小说地图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035s 2.3483MB

搜"三国之北汉燕王"
360搜"三国之北汉燕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