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寿张战场的北部方向,一支骑兵正缓步前进,这支骑兵不是别人,正是从战场上撤出的鲍信、于禁,以及五千骑兵。
“大人,如今我们当往何处?”
于禁和鲍信两骑并立,此刻问话的自然是于禁。
鲍信身为济北相,可以说是济北权力最大的人,否则他也不可能招募那么多私兵。济北并非是郡,而是一个国,为汉室刘姓子弟的封地。
西汉文帝的时候,设置济北国,立高祖刘邦的长子刘肥之子刘兴居为济北王,都博阳。其后刘兴居谋反,济北国被撤除。又过了十二年,济北国再立,刘肥的另一个儿子刘志封为济北王。汉景帝二年,御史大夫晁错上疏《削藩策》,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建议,于次年冬天下诏削夺吴、楚等诸侯王的封地。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由于不满朝廷削减他们的权力,以“清君侧”为名联兵反叛,后因战略失当,被汉朝和梁国联手平定。当时淮南厉王的长子刘勃坚守城池,汉景帝褒奖刘勃,故此升迁刘勃为济北王。
汉武帝过世,汉昭帝刚登基的时候,因为燕王刘旦谋反的事情,天下多地刘姓王族皆被撤除封地。济北便是其中之一,被并入泰山郡。直到东汉和帝之时,再次设立济北国,封汉章帝第五子刘寿为济北王。自此之后,济北国一直为刘寿一脉封地。如今济北国传到第六代,刘寿的六世孙刘鸾为如今的济北王。
因为各地封王的多次谋反事件,朝廷对封王的权力极其限制,府中私兵不得超过二千。除却保证他们安全的二千私兵之外,再有多余的将会被认为有谋反嫌疑。
当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许多封王都不止二千的私兵,以各种名义招募私兵,记挂在其他人的名下,朝廷没有证据,也拿他们没办法。不过,济北刘寿这一脉却是谨小慎微,并没有这么做,一直都保持小心翼翼的姿态。有的时候,连基本的二千私兵都无法满足。因此,这也是刘寿一脉能够安稳的呆在济北国的原因。
故此,除却名义上的济北王,济北相则是济北国权力最大的人。
济北国作为王族的封地,说是兖州的辖地,却是不受兖州刺史的辖制。济北国的官员任命,兖州刺史也无权干预。
如今鲍信既然与曹操决裂了,自然要返回济北国。
鲍信一脸沉痛之色,幽然道:“我与孟德多年好友,不想今日会走到这一步。也罢,孟德去实现他的雄心壮志,我安心的做我的济北相便是。”
于禁和鲍信是泰山郡的同乡,鲍信对于禁有知遇之恩。当初黄巾贼作乱之时,便是鲍信招募于禁,而后慧眼独具,将麾下士兵由于禁来统领,十分的信任于禁。因此,为了回报鲍信,于禁自是尽心回报。况且,于禁心中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志向,于禁也没有像多数的武将那样想要扬名立万,征战天下。若是有机会施展自己的军事才能,于禁不会拒绝;若是没有机会,于禁也会安心居守一地。
故此,对于鲍信返回济北国的想法也没有反对。
“呃,呃…”
正谈话之时,鲍信的脸上却是突然露出痛苦之色,双手捂住脖子,似乎异常的难受。
“大人,发生何事,你这是怎么了?”
于禁见状大惊,连忙跳下马,将鲍信扶到马下平躺。只见鲍信脸色异常的红润,唇角隐隐散发出黑紫之色。
“这是…”
于禁也不是没有见识的人,看到鲍信的情况,已经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
鲍信咬着嘴唇,艰难的说道:“曹操好狠的心,怕我不死,竟然在箭上涂毒。我悔啊,我恨啊!”
五千骑兵俱是从马上跳了下来,垂首肃立一旁,脸上俱是忧虑之色。
附近没有城池,而且看鲍信的情形,似乎毒已经发作攻心,基本没有回天之力。对此,于禁也无奈,唯有心中感伤,此时他也不知该说些什么了。
“咳、咳…”
随着时间的推移,鲍信的脸色越发难看,此刻却是已经吐出血来。
五千骑兵是鲍信的私兵,且鲍信和于禁二人对他们极好,如今鲍信就要丧命,他们心中也都觉得悲戚。况且,鲍信一旦死去,他们还能做些什么。
“大人,属下必定替你报了此仇。”
于禁望着脸色越发难看的鲍信,一脸坚决的说道。鲍信对他有恩,这个恩情,于禁自然要报答。
“文则,不行!”
鲍信连忙出声制止,此时的他,说话都有些艰难了。
“曹操如今为兖州刺史,麾下有数千精锐。况且,如今我麾下一万步兵怕是也被曹操给吞下。我知道文则你想将那一万步兵召回,一旦我死去,他们又岂会信你,曹操反而会说你暗害于我,图谋不轨。以你如今这五千骑兵怕是难以成事,说不定还不会被曹操冠上乱贼之名,到时你的处境就不妙了。”
鲍信想的没错,将青州黄巾解决之后,曹操就发挥他的演技,说是鲍信为了兖州,被黄巾乱贼杀害。如今虽然找不到尸体,曹操让人用木头雕刻当做鲍信,然后祭奠一番。曹操知道鲍信已经不可能出现,即使于禁出现,也无回天之力。所以,曹操没有丝毫的担心。至此,鲍信麾下的一万步兵自然是被曹操给侵占。
“大人,你还有什么话要交代,属下定当竭力替你完成。”
于禁知道,如今鲍信已经没救了,他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替鲍信完成最后的遗言。
似乎到了回光返照的时候,鲍信眼中一亮,突然说道:“文则,待我死后,你便前往渤海郡投靠袁常。”
“袁常?大人,是不是袁绍,你说错了?”
于禁有些纳闷,怎么是投靠袁常而不是袁绍?袁常他当然也见过,不过,袁常似乎不值得他投靠吧?
“就是袁常!”
鲍信摇了摇头,肯定的说道。于禁没有说话,心中还有疑惑,但是他知道鲍信会给自己解答。
果然,只听鲍信接着解释道:“当初在虎牢关之时,你也听到袁常说过的话。如今想想,我才明白他当时的话并非是无心之言,而是有意提醒我。想来他也知道曹操心有大志,会对我不利,故此才说出那番话。可见,袁常并非如他表现出来的不堪,必定是有大志之人。如此藏拙,必定有所图谋。当今天下诸侯,皆是不堪之人,袁绍虽占据冀州,我却不认为他能成大事,若是你投靠袁绍,自是无法与曹操对抗。既然如此,我们便赌一把,将身家压在袁常身上,或许他能给我们一个奇迹。”
其实,鲍信心中想的和他口中说的却是不一样。
或许因为快要挂掉的原因,鲍信潜能激发,智商陡然间暴涨。他细细的想了下,才发现当初袁常那句话是在挑拨离间。但是,鲍信如今不会怪袁常,如果曹操没有那样的心,曹操也不会对他下毒手,一切都是因为曹操的野心。
而且,当初鲍信也是讨董联盟中的一员,对那些诸侯自然都了解。也就曹操和孙坚二人的能力他能看的上,其余诸侯都是土鸡瓦狗。即使袁绍顶着袁家四世三公的名头,最终也不可能是曹操的对手。鲍信既然要报仇,自然要找个能够干的过曹操的。如今既然明白袁常一直隐忍、藏拙,自然进入鲍信的眼中,成为他唯一的目标。
曹操和鲍信相交多年,友谊非同一般。如今却是被曹操在背后捅了一刀,鲍信自然不可能放弃报仇。倘若当初曹操让鲍信支持他,鲍信绝无二话,鲍信也知道,曹操发展壮大了,他的家族也能跟着水涨船高。可是,曹操没有找他,反而用这种办法来夺取他的兵马,鲍信绝对无法容忍。
“文则,这是我的玉佩,你拿着这个玉佩去找我弟鲍韬,然后告诉他我的意思。切记,前往渤海郡寻找袁常的时候莫要声张,如今袁常还在低调、隐忍,若是声张让人知道他的意图,那就不妙了。”
言毕,鲍信闭目,与世长辞,享年四十一。
“大人,属下定当遵从你的命令。”
于禁抹去眼角的泪花,平静纷乱的内心,让四名骑兵抬着鲍信的尸首返回泰山老家。等到处理了鲍信的后事之后,再前往渤海郡寻找袁常。
当然,此时的袁常正在替蔡邕、马钧接风设宴,还不知道不久之后自己就能凭空拥有一支骑兵。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036s 2.305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