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实业大亨 第729章 点对科技树

    为了金融公司的事情,李卫东专门写了一份详细的计划书,打算找国家要政策支持。

    发改委的会议室门前,李卫东停住脚步,整理了衣领和袖口,才跨步走了进去。

    会议室中除了几位领导之外,像是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家投资项目评审中心,创新驱动发展中心也都派人前来,另外经济导报、改革报等官媒,也都派了记者。现场大有一种智库研讨会的气势。

    “李董事长,我给你介绍一下……”

    一翻介绍后,李卫东刚打算落座,一个秘书模样的人匆匆的走了进来,在为首那位领导耳边小声滴咕了几句。

    为首那人面色微变,先是看了看表,然后开口说道;“你马上去安排。”

    秘书匆匆离开,为首那人又走到李卫东面前,开口说道:“李董事长,发生了一些变故,上级领导也对这次说明会很感兴趣,不过他日理万机,没有时间亲自前来,所以打算以视讯的方式,位临这次说明会。我们马上派人准备视讯设备,说明会也得延迟几分钟。”

    发改委的上级领导,想想也就那么几个人,于是李卫东开口问道:“不知道是哪位领导位临会议?”李卫东马上问道。

    对方说出了一个名字,李卫东默默的点了点头,心中飞速盘算起来。

    有上级的领导位临,那之前准备的说明内容就得推翻,进行全面精简,领导的时间宝贵,可没那么多功夫听你哔哔,得挑重要内容说,还得尽可能的打动领导。

    接下来的几分钟,李卫东快速的重新组织汇报语言。

    视讯设备准备好,又过了几分钟后,说明会正式开始。

    “各位领导,我简单的介绍一下我的计划,我们小狗集团经过调查,发现上游供应链有很多中小企业,因为缺乏资金而限制了发展,作为中小企业,银行贷款又比较繁琐。

    所以我们打算成立一家金融公司,向金融机构进行融资,然后以借贷的方式将资金投入到这些中小企业当中,给他们提供助力,从而推动整个供应链的发展……”

    李卫东快速的介绍了一番,台下马上有人开始提问:“李董事长,我已经详细的看过了你们的报告,我有个问题,中小企业贷款繁琐的问题的确是存在的,但金融公司放贷这种事情,金融机构也可以做。而且金融机构在风险评估和资金监管方面也更加有经验。”

    这人的言外之意就是说,放贷这种事情,有专业的金融机构,相关经验更多,风险更可控,就算是给政策,也应该交给他们,干嘛要交给你这个非专业人士?

    李卫东马上回答道:“我们做和金融机构去做完全不一样,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目的是为了盈利,一切都是以盈利为先,赚不到钱的,或者风险高的,他们未必肯做。

    我们小狗集团是做实业的,给自己的上游供应链,并不是以盈利为首要目标,而是为了构建更庞大、更稳定的供应链体系,我们寻求的是整个产业的发展。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讲,产业的发展,也会给我们带来盈利。”

    又有人开口问道:“李董事长,你刚才提到了风险,我的问题就是有关风险的。我们国家的金融行业起步晚,监管体系也不健全,即便是大型的金融机构,也有很多监管不到的地方,也会产生很多风险,你们是做制造业的,是如何看待潜在的金融风险问题?”

    对方的潜台词是,人家大型金融机构尚且不能规避风险,你一个做制造业的凭什么去规避风险问题?

    李卫东早就料到会有人问金融风险的问题,于是他马上答道:“我对于风险的看法,跟金融机构不一样。金融机构对于风险的考虑,是货币层面的,所有事情都是以金钱衡量。

    而我对于风险是从供应链角度来看的,只要供应链足够稳定,那么整个供应链中的任何一环都是风险可控的。所以我们要维护的,是整个供应链的韧性,而不是金钱层面的得失。”

    李卫东又简单了回答了几个问题,但他知道,这些解疑答惑还打动不了视讯的那位领导。想要说服人家,还得从国家发展层面入手。

    于是李卫东主动说道;“最近几年,国内经济发展迅速,老百姓的工资也在上涨,这使得企业用工成本在不断增加,我做制造业的最能够感受到这一点。

    而用工成本的增加,也使得很多外资企业将工厂转移到人工成本更低的国家,这未尝不是一种产业的转移,我想各位领导肯定也注意到这一点了吧?

    日本学者赤松要在三十年就提出了雁行理论,二战以后的产业转移,也一直在印证这个理论。按照这套理论,接下来的产业转移,将会从我们中国,转移到越南、柬埔寨、印度等劳动力便宜的国家。

    但是我们并没有像日本、韩国那样富裕起来,我们还处于发展中阶段,如果产业真的外移的话,等于是把饭碗端给了别人,我们自己可就要饿肚子了!那么我们该如何解决产业外移的问题呢?

    有人说发展科技产业,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制造业附加值,用更高的利润来填补产业外移所失去的利润。但不要忘了,我们有十四亿人,我们的人口比全部发达国家还要多,全世界所有的高科技产业加起来,都未必能养活的起我们这十四亿人!”

    李卫东的这几句话,顿时引起了视讯领导的兴趣。

    李卫东接着说道:“我们中国人也不可能一直用袜子换飞机,我们的工人也不可能一直拿着低廉的工资,我们的制造业更不可能停留在劳动密集型的状态。

    工资上涨是不可逆的,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的劳动力成本,只会越来越高,这的确会让我们的制造业失去国际竞争力。毕竟资本都是追求利润的。

    但劳动力成本不是制造业成本的唯一因素,若是工人薪水足够低,就能带来制造业的话,那么非洲早就是制造业第一大洲了!哪轮得到我们中国吃制造业这碗饭!

    我们能够发展制造业,是因为还有其他优势,比如高效的体制、完善的基础建设,充足的能源供应,勤劳的人民等等。但以上这些东西,我们有,其他国家也可以有。

    我们可以提高行政效率,其他国家通过科学管理和向我们学习,也能做的到;我们有完善的基础建设,其他国家只要肯投入资金,也能把基础设施建起来;

    我们有充足的能源供应,其他国家同样能从中东买到石油天然气;我们中国人是很勤劳,但其他国家的老百姓也未必都是懒汉,总会有人愿意为了更好的生活去拼搏。

    但有一种东西,是我们所独有的,那就是庞大的体量!我们有十几亿的人口,这不仅能够制造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而且已经发展成为庞大的市场,我认为这才是我们的核心优势。

    制造业始终都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领域。比如要生产某种产品,我们中国可以生产1000k的量,因为我们有庞大的生产能力。而当产品生产出来以后,即便是最后卖不出去,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市场消化掉,最起码不会亏本。

    而其他国家就不敢生产同样的数量,因为他们的体量不够大,他们没有这么庞大的生产能力,所以不敢押注太多,他们的市场也不够大,一旦生产多了,要是卖不出去,那么整个产业就完蛋了。所以他们只敢生产50k,甚至更少的数量。

    一边是生产1000k,另一边是生产50k,那么生产成本必然不同,每一件产品均摊的研发经费也不同,原材料购买、规模化生产,每一个环节都会产生成本的差额,将所有项目加起来,最终所形成的就是价格的优势。

    也就是说,同样一种产品,因为我们的产量更大,成本就会更低,放在国际市场上就可以拥有价格的优势。而若是这种优势扩大到一条供应链、扩大到一个产业,乃至扩大到整个工业体系呢?

    那将意味着我们的制造业,将永远在价格上处于优势地位,无论是什么工业产品,只要我们中国制造参与其中,我们就能占据主导地位,甚至是垄断地位!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刚才才一直在谈供应链。”

    “李董事长,听你这么说,只要有我们中国制造在,那么其他国家都不用发展制造了!”有人用一种略带嘲讽的语气,接着说道;“可是这些年,韩国的制造业发展的可是蒸蒸日上,东南亚的制造业,最近几年也在崛起!”

    李卫东轻叹一口气,开口答道:“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的确已经堵死了后进国家的路,日本人提出的雁行理论,到了中国制造这里,已经失效了。因为雁行理论的基础,是参与者都得是大雁。

    若是大雁群里掺杂了一只巨龙,那么所有大雁都会被吃掉,自然就没有什么雁行理论了,这就是即将发生的情况。全球化将所有大雁聚集起来,但是当中却混进了一只刚出生的龙,这只龙还没有大雁大,但如今,这只龙长大了!

    除非是再出现一次工业革命,让生产力可以几何倍的跃升,后进的国家才有可能完成工业化的进程,否则的话就只能作为中国制造的附庸,这将会是新型制造业国家的宿命。

    至于韩国的制造业,他们的运气真的挺不错,最近三十年,他们几乎走对了每一步,所以他们可以利用先进制造的优势,创造出短期的高利润,可一旦这种先进制造的优势无法持续,他们还能有这么高效的制造业么?

    韩国走的这条路,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这路上充满了不确定性。他们在先进制造业的投资,绝对不能走错一步,以韩国的体量,一旦走错了,就不会有重头再来的机会了。”

    李卫东的这番话,让在场的众人陷入到了沉思当中,道理大家都明白,更何况从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口中说出,就更具有说服力了。

    几秒钟后,又有人开口说道;“李董事长,你的这个观点,我是比较认可的。量变引起质变,体量足够大的确是发展制造业的先天优势。但除了我们之外,印度也有同样的优势啊!”

    李卫东不屑的笑了笑,然后反问道:“真不是我看不起印度,印度有完整的基础工业么?连最基础的工业都搞不起来,拿什么去走制造业这条路!”

    ……

    小国资源少、体量小,想要走先进制造业,只能靠孤注一掷,所以绝对不能走错一步,一旦走错了路,不仅仅会错过最佳时间,也没有那么多的资源可以投入。

    即便是八十年代的日本,有上亿人口,人均gdp是美国的好几倍,可是当日本点错了几次科技树以后,也陷入了失落的三十年,制造业全面萎缩。

    而那些体量和底蕴远不如日本的国家,一旦走岔了路,结果必然是整个产业的崩溃。

    过去五十年,欧洲有很多发达国家失去了部分的优势产业,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与之相比,韩国的运气就比较好了,他们始终没有选错道路,科技树点的对,保证了韩国短短几十年内发展成为发达国家。

    就比如当年日本众多企业押注等离子电视,韩国则是押注液晶屏幕,结果大家都知道,日本的等离子凉凉了,韩国则成功的发展起了面板产业。

    在二十一世纪初期,世界范围内普遍的认为,日韩两国在产业上是高度重合的,韩国是承接了日本的产业链,才逐渐发展起来的,人们也将韩日两国视为竞争对手。

    然而到了2020年左右的时候,学界才逐渐意识到,中韩两国的产业链,才是真的高度重合。或者说韩国的优势产业链,逐渐的被中国赶超,市场也被中国蚕食。

    韩国传统优势领域,主要包括半导体、电子产品、家电、造船、汽车、面板等,这些也都是中国快速崛起的产业。

    而且中国的产业崛起速度实在是太快了,快到让韩国没有反应过来,2022年韩国突如其来的贸易逆差,直接将韩国给打懵了。

    与之相比,大国做先进制造业,容错率就高很多。走错了路顶多是造成一些时间和金钱的损失,重新来过的话,就算不能取得领先,也可以超过平均水平。

    过去几十年,没用的科技产品,美国搞的最多,那种昙花一现后很快就被取代的产品,美国也有不少,可美国依旧是科技第一大国,他们的庞大的体量功不可没。

    科技树可以点错,但只要点的足够多,总有一条是对的。

    至于印度,虽然有十四亿人口,可是连基础工业都不完善,更别谈什么制造业强国了。更何况印度对于制造业并不友好,设置了各种障碍,印度人说多做少的个性,还是更适合给西方国家当服务生。

    ……

    李卫东要到了政策,成立了金融公司,几个月就有几十亿的资金,流入到了家电行业的上游产业链当中,一大群中小规模的企业得以技术升级。

    家电属于技术比较成熟的产业,上游产业做技术升级并不困难,有时候只需要引进更先进的设备,就能做出更好的产品。

    但是引进设备需要资金,可中小企业恰恰是最难获得资金的一个群体。

    银行贷款对于中小企业历来不太友好,这一点各国都一样,这是资本的选择。

    而寻找投资的话,投资方开出的条件也会比较苛刻,大有一种将企业一口吞掉的态势,中小企业不敢与虎谋皮。

    如今有金融公司愿意借钱,大家自然是求之不得。做企业历来是不会抵触结款的,很多小企业发展的道路上,甚至会去借一些高利贷。小狗金融好歹是正规公司,虽然借贷的利息高一些,但比高利贷还是低了很多的。

    几个月就借出了几十亿资金,很多不明真相的人还以为李卫东是在做慈善。有这个钱投资点什么不比利息赚得多?这承担的风险和收益不划算啊!

    然而当李卫东开始利用资产担保证券做抵押,从银行贷款的时候,众人才意识到,原来还是自己格局销量。小狗金融投十亿的资金,就滚出了几百亿的贷款,这利息赚的可是万分划算。

    所有人的目光都盯在利息上面,并没有人意识到,李卫东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掌控整个家电行业的上游产业链。

    直到若干年后,美国发动贸易战,要跟中国进行产业链脱钩的时候,才发现整个家电行业的上游供应链,或多或少都与李卫东有关。

    那时候应付账款和应收账款累计有两千多亿都掌握在小狗金融的手里,李卫东一句话就组建起了上游供应链战略同盟,让产业链脱钩变成了笑话。

    ……

    实验室中,有一辆完全被拆成零件的电动汽车,汽车的引擎盖上,那个特斯拉的“t”型标志还保留在上面。

    李卫东和比亚迪的王总并肩站在一起,凝望着眼前的一堆汽车零件。


    “特斯拉使用的电池技术并不比我们先进,不过在软件方面却比我们强得多,若是再给我两年时间,我们肯定能超越特斯拉!”王总露出信心满满的表情。

    “我们在进步,特斯拉也在进步,他不可能站在原地等我们的。你可千万别小看马斯克这个人,这家伙的思维天马行空,说不准什么时候就给你弄出个革命性的新技术。”李卫东开口提醒道。

    “我知道,不过我依然有信心,在不久的将来超越特斯拉!”王总接着说道:“提起新技术,据我了解特斯拉最近在研发一种有关铝合金压铸的技术,应该是与车身铸造有关。”

    “是车身的一体化压铸技术,通过大型压铸机,一次性的将车身铸造出来,这样可以节约几百个零部件,而且省去了钣金冲压和焊接的工序,这样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大幅度的降低成本。”李卫东开口答道。

    “你掌握的情报比我充分!”王总知趣的没有详细询问情报来源,他稍加思考后便开口说道:“这种技术听起来是可行的,但是存在一个技术难点,那就是零部件在进行热处理的时候,很容易变形。”

    “所以需要攻破高强韧性热处理压铸新材料这一难关,一旦这一关攻破了,车身一体化压铸也就解决了。”李卫东话音顿了顿,接着说道;

    “我已经开始做这方面的布局了,一体化压铸机的下游生产早就没有技术壁垒了,问题就是上游的新材料,我投资了几家科研院所,其中上海交大已经做出了阶段性的成果。”

    王总白了李卫东一眼,随后笑呵呵的说道:“我懂了,人家科研院所拿着成果去找你要经费,所以你就跑到我这里来,平摊科研经费来了!”

    李卫东点了点头:“怎么样,这笔钱你出不出?”

    “出,肯定出!要是能做出一体化车身,对于汽车工业而言也会是一场革命,我可不能落后于人。”王总话音顿了顿,接着说道:“不过既然要做一体化,那就来个彻底的,不光要做一体化车身,最好将电池和车身都整合在一起,做电池车身一体化!”

    听了这番话,李卫东眼神中的惊讶一闪而过,王总所说的,不正是未来比亚迪做做的ctb技术么!

    “不愧是电池仙人,还真会举一反三,这一体压铸技术还没搞出来呢,就想到ctb技术了!”李卫东心中暗自想道。

    对面的王总则则接着说道:“我仔细一想,这一体化车身也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可能对消费者不太友好。”

    “你是说维修费贵吧!”李卫东开口说。

    “你也想到了!”王总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随后接着道;“一体化车身虽然可以节省零部件,但也会大幅度的提高维修的成本,原本只需要换零件的,可能要换车身,最终都会转嫁给消费者。”

    “让保险公司提高车损险保费呗!”李卫东笑了笑,接着说道:“其实这也是有解决办法的。首先,我们可以将车做的结实一些。其次嘛,就是运用科技手段了,加一些辅助驾驶的技术,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从而减少维修,自然也就降低维修成本了。”

    “辅助驾驶,又是软件,那又是特斯拉的强项啊!”王总开口叹道。

    李卫东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科技感正是特斯拉的最强项,然而豪华感却是特斯拉所欠缺的。一般消费者花这么多钱买车,总是想要一点豪华感的。

    真皮内饰什么的多少得有一些吧,若是只看到一堆塑料,那多糟心!我们可以在这方面下功夫,只要科技感能与特斯拉差不多,而豪华感更胜一筹的话,不愁干不掉特斯拉!”

    ……

    汽车的生产大致经历过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13年以前,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工人靠着大锤扳手就能敲出一台车。

    直到1913年,福特公司发明了流水线生产,大幅度提高了汽车的生产效率,汽车生产也进入到了第二个阶段。

    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汽车也有了品质的需求,美式的粗旷性流水线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这个时候日本精益的管理模式开始兴起。

    以丰田为首的日本企业,采取“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模式,通过管理来提高品质,降低成本,迅速的抢占了市场,这便是汽车生产的第三个阶段。

    进入到八十年代以后,德国大众开始推行模块化和平台化。所谓的模块化就是零部件通用,就比如大众、奥迪和保时捷的很多零部件都能通用,这就降低了生产成本。

    而所谓的平台化,就是利用同一平台生产不同款式的汽车。就比如奥迪q 5的生产平台,给大众用就生产出了途锐,给保时捷用就生产出了ma。这样一个平台能生产多款汽车,也就降低了研发成本。

    大众的这一招让汽车生产进化到了第四个阶段,而为了体现模块化和平台化的优势,汽车企业纷纷向着多品牌化发展,一些大品牌的兼并重组大多发生在这个阶段。

    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后,特斯拉进入到汽车行业。虽然特斯拉是系能源车,但仍然无法跳脱传统汽车的生产工艺,那就是冲压、焊接、涂装和总装这四大环节。

    论起传统生产工艺的话,特斯拉远不如传统车企,人家传统车企做了几十年的汽车,累积下来的生产和管理经验,可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学会的。

    所以早期的特斯拉一直受困于产能不足,当时很多人说特斯拉是在饥饿营销,实际上是真的生产不了那么多汽车。

    好在马斯克却有一个天马行空的脑瓜,他搞出了一个一体化压铸技术,给汽车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这项技术让汽车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大众生产一辆汽车的时间,特斯拉就能生产三辆,汽车生产也进入到第五阶段。

    新技术使得特斯拉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当年土豪们花了八十多万,买了续航300公司特斯拉,看看现在卖二十多万的同款,深刻的体会了一次当“大冤种”的感觉。

    不过二十多万买车的也别觉得赚了,以特斯拉的生产成本,未来还有很大幅度的降价空间,大冤种没机会当,小冤种总是免不了的。

    特斯拉早期的一体化压铸,只是将车身的几十个零件整合在了一起,这算是一体化压铸技术1.0版本。

    而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ctp技术,是现在新能源车生产的主流,算是一体化压铸2.0版本。

    ctp技术全称cell to pack,就是减少了或去除了电池模组,直接将电芯、电池壳整合挂到车身底盘中,也就是媒体上俗称的“电池三明治”。这样的话一辆汽车能节约300到500个零部件。

    比亚迪在ctp技术上更进一步,研发出了ctb技术,也就是“电池车身一体化”的理念,算是一体化压铸技术的3.0版本。

    这项实现了电机高扭转的刚度,也让车身的一部分参与了传力和吸能。总的来说就是让车动力更强,也更加安全。

    ……

    王总带着李卫东,又来到了另一间实验室。

    “这是我们研发的氢能源电池!”王总话音顿了顿,接着说道;“研发难度比我们想象的简单,就技术层面而言,量产应该不是问题。”

    “专利限制呢?日本在这方面几乎有着专利的垄断,要是搞量产的话,恐怕绕不过日本的专利。”李卫东开口问。

    “专利也不是问题,已经有日本企业向我们发出了合作的邀请,他们愿意分享在氢能源方面的专利。”王总开口说道。

    “日本人的条件苛刻么?”李卫东马上问。

    “以日本掌握的专利数量,如果真的愿意向我们开放,那么他们的要求还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王总回答说。

    “日本人愿意提供的专利技术,应该不包括氢气的生产、运输和储存吧?”李卫东又问道。

    “氢气生产方面的专利,日本掌握的也不多,至于运输和储存方面倒是有一些,不过在我们前期的接触当中,对方不愿意过多的透露,倒是氢能源电池应用方面,日方是比较愿意分享技术的。”王总开口说道。

    李卫东思量了片刻,开口问道;“也就是说,在氢能源应用方面,日本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而且愿意分享。但在氢气运输和储存方面,日本大概率掌握了核心技术,但还是想吃独食。至于氢气生产的技术方面,日本人也是半斤八两,没有多少领先。”

    “我们的战略部也是这种研判。”王总点了点头。

    “呵呵,看来还是得点对科技树啊!”李卫东笑着长叹一口气。

    “科技树?”王总迟疑了一下,随后开口说道;“这是游戏里的说法吧!你的意思是日本人走错了路?”

    “说日本押注氢能源就是点错科技树,这还为时尚早。但我们现在研发的锂电池,肯定是没错的。锂电池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固态电池的发展方向是我们能看得到摸得着的目标!”

    李卫东接着说道:“关于氢能源,我认为短时间内很难成为主流能源。我们在氢能源应用方面的研发可以继续,甭管有没有用,先把能申请的专利都申请到,万一哪天氢气的生产取得突破性进展,那咱们就吃现成的!”

    ……

    进入到二十一世纪10年代以后,有关氢能源的话题就从未停止被炒作过。相比起传统的化石能源,氢能源的确有诸如发热值理想、燃烧性好、利用率高、耗损少,环保等优势。

    日本是最高开始大规模研究氢能源的国家。日本对于氢能源的研究,始于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日本作为能源进口国,在当时的石油危机中受到了巨大的伤害,而日本又是一个危机意识特别强的国家,所以在当时日本就开始对非石化的能源产业进行布局。

    除了石化能源之外,其他能大规模提供能源的无非就是水力、风能、核能、太阳能,以及氢能。

    日本没有大江大河,水力发电是无望了,而太阳能发电不稳定,不适合规模工业使用,这两者都被日本所排除。

    风力发电被日本寄予厚望,日本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曾领先于世界,但是日本很快发现,他们发展风电有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没有地方安装风力发电设备。

    跟欧洲国家相比,日本国土面积其实也不小。但是日本适合安装风力发电机的地方,恰恰都是适宜人们居住的地方。

    风力发电过程中噪音是非常大的,所以中国的风力发电机都是安装在西部无人区,然后用超高压输电技术将电力输送到东部。若是将风力发电机安装在居民聚集区,那老百姓都不用睡觉了。

    后来日本也尝试建立海上风力发电站,但是这东西建在海上成本实在是太高了,投资100亿日元建设的的设备,也就够1万户家庭用电使用,这还不包括维护成本,想要用于工业更是不可能。

    日本搞风力发电有技术但没条件,就只能将重点放在了核能和氢能上面。而日本在核能研究上面,一度也是领先全球。

    然后就是2011年的福岛核事故,使得日本民间一片反核的声音,核能成了政治不正确的产物。最终日本只能押注在氢能源上面,安倍政府甚至将发展氢能源定为了日本国策。

    氢气属于二次能源,跟石化能源不同,在大自然中没有储存,想要应用氢能源,就需要先生产氢气。

    生产氢气的方法也不是什么工业难题,无非就是电解水法、水煤气法、石油天然气热裂合成法、焦炉煤气冷冻法等几种。这些方法都能生产氢气,但却无法利用在氢能源领域。

    比如用电解水制氢需要消耗电能,那为什么不直接使用电能?干嘛非得分解氢气再去发电?

    同样的道理,水煤气法得用到煤炭,热烈合成法得用到石油或者天然气,要是真为了获取能源,那直接烧煤,直接烧石油和天然气呗!

    所以只要是氢气生产没有取得革命性突破,那么氢能源的应用就是脱了裤子放屁!

    氢气的运输和储存也是一个问题,氢气这东西毕竟是具有可燃性的,一点火星子就能引起大爆炸,这在运输和储存方面会有极大的安全疑虑。

    将氢气变成液态,倒是方便了储存和运输。但氢气的液化又得用到大量的电,等于是为了运输能源,反而要消耗更多的能源,这又回到了成本问题。

    在氢气的储存和运输方面,日本做了大量的研究,也占有了大量的专利,甚至可以形成专利的垄断壁垒。同时在氢能源的应用方面,日本也是领先于全球,不仅仅是氢能源电池,其他应用方面同样拥有大量的专利。

    最开始的时候,日本是打算独吞氢能源这块蛋糕的,日本企业也死抱着专利不放,丰田汽车更是下重注押宝氢能源电池。

    于是其他国家都不跟日本玩了,让日本自己去做氢能源电池吧,我们搞锂电池。

    当锂电池技术发展起来以后,日本这才意识到问题,这才开始开放氢能源电池的技术,希望大家也跟日本一起搞氢能源电池。

    日本的目的还是希望将氢能源普及开来,而普及一种新能源的最佳方式,就是交通工具。

    人类将蒸汽机安装在火车和轮船上,让煤炭成为主要能源;人类又将内燃机安装在汽车和飞机上,石油成了主要能源。

    一旦汽车都用上了氢能源,那么氢能源在其他方面的应用也就水到渠成了。所以日本才愿意分享氢能源应用技术。

    而当全世界都在大规模使用氢能源的时候,日本所掌握的储存和运输技术,将会是极其巨大的市场。试想一下,一种主流能源的储藏和运输技术,全都被日本所掌握,足以让日本重返最辉煌的时代。

    只不过氢气生产的那一关,始终是跨过不去的门槛、另一边锂电池性能越来越好,固态电池也开始应用。

    在整个电池供应链当中,中国企业几乎垄断了稀土冶炼,牢牢控制了供应链的上游;宁德时代和比亚迪有技术有产能,在中游产业链中拥有绝对话语权;丰田、本田等日本车企一直专注于混动,在纯电动汽车领域发展滞后,在下游产业链毫无优势。

    此时的日本想要转向已经晚了,还是那个道理,日本的体量不够大,路一旦选错了,已经没有回头的资本了。



第729章 点对科技树  
相关:  我不是东亚病夫  中国体育人  中国体育人(我不是东亚病夫)  全能运动员  重启全能人生  都重生了,全能一点怎么了?  教练万岁    千亿富豪的婚后人生  大时代之巅  乱战三国之争霸召唤  摊牌了我真是封号斗罗  从离婚开始的文娱  
(快捷键←)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节↓ 下一章 (快捷键→)
 
版权声明: 好书友重生之实业大亨第729章 点对科技树所有小说、电子书均由会员发表或从网络转载,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联系邮箱请见首页底部。
最新小说地图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046s 2.2284MB

搜"重生之实业大亨"
360搜"重生之实业大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