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知道刘钰能听懂自己在说什么。
其实也算是皇帝对当年刘钰哭的宇宙之悲、轮回之叹的一个回应。
亦或许,只是对人老之后不能复壮年青春的感叹。
这些事即便要做,也要等着印度的事解决了,两条关键的铁路修好了。
而那时候,自己还剩下多少年呢?
除此之外,也更像是希望告诉刘钰,朕其实是个好皇帝, 是想办一些大事的。虽然当皇帝孤独,有时候一时间感性一点希望得到点认可和理解,但听听也就是了。
刘钰回答的很轻巧,只说了天下和中国的区别。但对传统王朝来说,都应该明白,没有中国, 也就没有天下这个概念。
况且,刘钰大约可以非常确定, 很快皇帝就不会这么“浪漫”了。
因为刘钰已经依靠走私和即将开始的对英战争, 把英国逼到了绝境。
一场北美的“反叛”战争很快就会爆发,到时候只怕皇帝不得不重新审视那些与中原的经济联系几乎没有、全部依靠本国压榨财政搞出来的移民区了。
站在皇帝的角度,那也算是一种为他人作嫁衣裳。
当然站在文化圈天子的角度,又是另一回事。但当皇帝的,真能站在文化圈天子、或者血缘民族而非国族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有点老年之慨的皇帝,见刘钰并没有明确支持或者反对,也完全没有了当年年轻时候认定自己是对的就坚持不动的那股子激情,一时间皇帝也有些说不出的感觉。
许久,才道:“昔日,朕以为,征了罗刹、复了西域、废了运河、盐政改革、松苏改革,下了南洋,开了贸易,至此就天下太平了。”
“然而没想到的是,新的东西越来越多。铁路、铁牛、硝石居然能肥田为上等肥料、关东的开发、印度的财富、国内的兼并……”
“一桩桩、一件件,越来越多,哪有当初想的那么容易就天下太平,自此盛世永续?”
“朕老了, 爱卿也不再年轻,这一桩桩事,朕总觉得,或可解决,只是事情总要一步步来。若做快了,难免就是隋炀帝的下场;可若做慢了,解决了一件事,却又多出来叁四件新事。”
“哪一件,都是前所未有;哪一件,都关乎社稷江山。只是,时不我待啊。”
“朕现在真想有个金山银山,用不完、挖不净。朕也不是没考虑过黄河问题。”
“可不说别的,只说最简单的一件事。纵然朕要移民垦殖,那么佃户欠的租子、欠的债,谁来还?”
“爱卿在松苏,行欠债进厂还债的手段,也还行;或者行契约长工还债的手段,也是行。”
“可如今要移民, 便要往无法获利之处移民。若如扶桑, 数万里之外,就算朕说让他们日后纳粮还债,难道要把粮食从那里拉回来,还给地主?”
“若叫朝廷偿还那些佃户之债,亦或者赎买土地若颜习斋、李刚主的想法,单单一个黄河可能泛滥的地方,朝廷如何赎的起?”
“偌大的工程,若这要做,怕需一二亿两。而且迁徙的百姓,迁走也是一大笔钱,上百万人口,朝廷真要做成,非得用些手段。否则如何做得成?”
刘钰听着这话,越听感觉味儿越不对。
心里一激灵,心想你不是琢磨着,在中原的铁路修好之后……你他妈的不能担心太子处理不了乱局,决定死前把这事解决了,叫人偷偷摸摸把黄河大堤炸了吧?
手段二字,可能是类似汉武帝的手段。也可能,是些完全上不得台面的手段。
炸黄河大堤这种事,只怕还真就有可能干出来。
尤其是运河已经被废,漕米全走海运的基础已经打好。皇帝又觉得太子能力不太够,担心太子刚继位就遇到这种事,处理不明白,死前决议自己把这件事解决了,也不是没可能。
否则的话,若意思是另一种手段……且不说能不能干成,但凡敢干,刘钰也要真的另眼相看了。
想到这,刘钰忙道:“臣以为,此时急有急的办法,缓有缓的办法。只要继续对外扩张、增加财政收入,多修路……尽人事而听天命,则未必不能成事。”
“只论黄河事,则可移民关外。只要继续对外扩张,获得收益,以其收益为本,兴铁路,二十年时间,徐徐为之,朝廷也不是承受不住。”
“若有一条铁路,自京城起,过沉阳,而通松辽分水岭。以二十年时间,缓缓解决黄河事,一则死守死堵,二来分批迁徙,叁来迁徙至松辽以北依旧可以征税也有收益。”
“如此,算上修铁路的钱,以二十年、或以二十五年为期,折算下来,一年也就一千万两便差不多。”
“若能继续对外扩张,一年多收个一千万两,臣以为,并无难事。”
“而且这一千万两,在海运通畅、铁路通畅的地方,物价可以视作不变。”
“则于黄河地区,可行赎买之策迁徙之民,所欠款项,朝廷严查之后,按照《大顺律》最高利息为二倍的收益来算,由朝廷作保,让他们在新垦地耕种赎买……”
只要大顺还是个王朝,那么就不太可能走过于激进的手段。既然过于激进的手段不能搞,那就只能既希望与对外扩张,靠着超额利润的收益,用足够的钱来解决这个问题。
刘钰既说尽人事、听天命,皇帝便问道:“与枢密院之见,印度与欧罗巴事,还得多久?”
“朕若欲再得每年2000万两,又要多久?你说的再多1000万两的收入,又要多久?”
“就像你说的,缓有缓的办法,那这缓的办法,便要朝廷每年多出来至少两千万的收入。这还得去除了养兵、海军之费。”
“域外之事,朕最信你。”
对这个问题,刘钰给出了一个非常肯定的答桉。
“五年!”
“臣以为,五年之内,第一个两千万两,必可到手。印度欧洲事,也定会解决。”
“除却收税之外,另还有海关出口关税,一旦欧洲的事解决了、印度的事定下来……则可除西洋贸易公司之垄断权,代之以收出口关税。如此,二叁千万两,并无难事。”
“西洋贸易公司之存在,源于欧罗巴人成群结队,又有关税,又有航海条例等等。若不行垄断公司制度,实难打开市场。”
“二则彼时不得南洋、不得印度,西洋商人也在南洋等地有殖民地。若不行垄断公司,私人贸易走私严重不提,且必为西洋人之买办矣。”
“而若印度事毕、欧罗巴事解决,则可废西洋贸易公司之垄断权,尽兴自由贸易。”
“这都是专营盐铁取利之手段,只不过区别在于形式。只要把握了海关,一切出口皆由海关,不由海关不行;亦或者产出货物,必要征税之后方可售卖。”
“彼时西洋势力皆开海关,则于我大利。”
“臣试以罗刹为例。”
“若破除了英人的航海条例,又坐山观虎斗使得欧罗巴各国欠债累累。”
“如此时候,规定关税,自由贸易,西洋各国岂不都愿得‘盐铁专营之利’?”
“就算罗刹,他本就专营茶叶、大黄、丝绸等。届时,没有了英人封锁,本朝货物涌入,罗刹朝廷难道不愿意垄断本国的茶叶丝绸之利吗?”
“他或者征收关税。若他征收关税,则必要管理严格,以期能从关税获利,充实国库。”
“他或者专营垄断。若他专营垄断,必是莫斯科、彼得堡等贵族把控,又岂肯让其余散商染指?”
“进口的越多,其财政得利越多,国库也就越丰盈。”
“欧洲一战,各国届时都要负债累累。如何还债,他们总要考虑。定下关税之后,那便是进口越多,还债越快。”
“罗刹只是个例子,其余诸国,也是一样的道理。”
“是以,臣言,五年之内,朝廷多收个二叁千万两,不是问题。印度孟加拉一地,就按照牛二的‘收税官直接当地主’的办法,一年也可收个1500万两。”
“再加上售卖货物的出口税、孟加拉生丝、棉花等进口之税,再多个叁五百万两亦非难事。”
“英法两败俱伤,英国的航海条例被打破,茶叶、丝绸、棉布、瓷器等物,往北美再多卖个千万两,也非难事。”
“亦或者,朝廷出资,让西洋各国以关税为抵押,帮其偿还国债利息,料来届时各国国债激增,便不得不接受了。”
“臣以为,自明以来,朝廷财政不过二叁千万两。如此情况下,众人觉得,再多个二叁千万里两,似痴人说梦。”
“实则,并非难事。若得其精髓,臣以为,农税盐税之数不变,二叁十年间,朝廷一年得银八千万两,亦非难事。”
“是以,此时若缓缓来,未必不能解决。”
刘钰心道,你最好不要存着炸黄河大堤的想法,搞出事来,不得不迁徙。
五年之内,你手里能掌握的收入,肯定是可以翻倍的。钱只要够,慢慢来,真不是不能解决的。下了决心,一年拿出一千多万两,十几年时间,甚至二十年时间,怎么也够把片无人区和建议河堤整出来了。
真要是天命不予,解决之前就决口了,那也问心无愧,算是尽力了。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038s 2.32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