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元 第659、660节 “圣天子在位,可以出仕亦。”

    二十九岁的李洛做了大唐天子,南国百姓思安久矣,皇恩浩荡之下,人人额手称庆。文武百官加官进爵,也都各大欢喜。

    可是登基仅仅一天的洪武皇帝,第二天竟然下了一道奇怪的圣旨。

    是大封嫔妃的圣旨。

    新皇登基,广选美女大封嫔妃本是例行常事,原本毫不奇怪。可圣天子这道圣旨,当真令天下臣民惊愕不已。

    “奉天承曰皇帝!诏曰:古来天子以后宫阴阳相济,而风调雨顺,社稷稳固也。故天子礼制,以八十一命妇充实后宫,自皇后之下,有妃若干…乃古礼也,朕当效之。”

    “故,封春日之兰为庄妃,封秋日之菊为雅妃,封冬日之梅为洁妃,封夏日之竹为清妃,封清明之雨为润妃,封中秋之月为圆妃,封端午之艾为康妃,封新年之雪为瑞妃。”

    “此乃朕之八妃也,位皇后下,秩同亲王。愿天下妇女,庄雅清洁,圆润康瑞。则大唐阴阳济也。而天下家室兴旺,子嗣繁衍,盛世有望也…”

    圣天子愿天下妇女,庄雅清洁,圆润康瑞!

    唐国公开颁布的大诏,都是传到乡村公所一级,天下咸知。

    此诏一下,不知道感动了多少女子。古往今来,从来没听说皇帝下这种诏书的。

    而在官场,就是再迟钝的人,都知道圣上的意思了。

    尤其是那些文臣,立刻就分析出来。

    封八种事物为妃,煞有其事的充实后宫,看似标新立异,不合礼法,可其实大有讲究。

    圣上有三层意思。一是他借助封八种事物为妃,摆明态度:朕已经主动纳妃了,你们就不要上奏多事了。

    这说明,陛下绝无纳妃之意。谁要再多事,那就是拂逆圣意了。

    谁敢这么干?

    别看唐王和大唐天子前后都是一个人,可陛下一称帝,威压立刻和之前不可同日而语,在臣子眼中也更加高高在上,遥不可及。

    这就是天子之威。没人敢抗拒。

    第二层意思,就是勉励天下女子,希望她们庄雅清洁?圆润康瑞。这其实是一种保护,表示对女子的重视。也暗示男子不要作践女子?要让她们庄雅清洁?圆润康瑞。乃是移风易俗也。

    结合圣上之前禁杀婴儿和奖励生女的政令,可见陛下对女子很是关照。陛下认为?天下男多女少,女子太过卑微?导致阴阳失调?大碍盛世。

    第三层意思?就是彰显华夏物德之美,从此这梅兰竹菊等物就更有涵义,一出八个典故,起码用来写诗作词?咏物抒怀就多了不少辞藻。

    比如?在此之前,写一句“麦苗青青陌上栽,不知瑞妃何时来。”肯定是狗屁不通。可是从今以后,这样的诗就没人敢说错了?傻子都知道诗人说的是希望瑞雪兆丰年。

    帝王之心,当真是深谋远虑。一道奇怪的诏书?就能收到这种效果啊。

    这流传后世,也是一个佳话了。

    至于极少数准备大着胆子奏请纳妃,以邀幸进的人,也只能失望了。

    这种人,并不是海东老人,更不是崔秀宁和李洛的学生,而是极少数留用的原元廷和三国的人才,以及后来投奔唐廷的士人。

    比如因为李洛称帝升为乡侯的李签,就准备上奏李洛纳妃。他进入唐廷做官不久,对崔秀宁不熟悉,而且在他看来,天子只有一个女人,实在不合礼制。

    这种世家出身的人,最在意的就是所谓‘礼制’。

    可这道旨意一下,李签哪里还敢?

    事实上,李洛的圣旨等于是救了这些人的仕途。要是他们真上奏了,崔秀宁一定会让他们丢官罢职。

    甚至根本不需要崔秀宁自己出手,她的学生就能主动把他们的官位搞掉。

    “后党”可都在盯着他们呢。

    大唐帝后一体,伉俪情深,当然不存在所谓的“后党”。可绝大多数都知道,皇后的能量究竟有多大。

    …………

    话说李洛做了天子,消息传到武当山,喜得紫霄宫一个道长拊掌大笑,“好了好了!唐王做了天子,天下太平可期了!”

    一个小道士道:“师尊,我们数年不出山,不问世事,为何师尊似乎知道天子来历?”

    那道长笑道:“为师在元廷为官时,和这位洪武帝颇有渊源。此人是陇西人氏,李唐后裔,不想今日果真成了成果,续了他李家的江山。”

    “你们不知,这位得窥天机,是个大有福报之人,为师数年前,就看出他有帝王之气。难得的是他崇道,以道君化身老子为祖,这人间大道又要昌盛了!”

    道长说完,即刻吩咐弟子收拾行囊,准备出山,去拜见大唐天子这位故人。

    越州(浙江)吴兴,山林间的钱家宅院内,一个中年士子画完一副《洗马图》,说道:“装裱起来,老夫要带走。”

    被吩咐的青年士子问道:“父亲大人将往何处去?”

    “去江陵。”中年士子回答,放下画笔,看着窗外的山色秋光,神色恬然中大有舒展之意。

    “大人为何忽的要去江陵?”青年士子似乎猜到了什么。

    中年士子站在窗前,负手抚须说道:“圣天子在位,可以出仕亦。”

    此人就是吴兴八俊之首的钱选。吴兴八俊之一的赵孟頫投元入仕后,钱选很是不屑,与赵孟頫绝交,数次拒绝征辟,绝不入仕元廷。

    可他是宋朝进士出身,怎么可能没有政治抱负?怎么可能不想做官?只是不想做元廷的官罢了。

    赵良钤起兵在广州恢复宋廷后,他曾去投奔过,任梅州知府。可是很快就发现,小朝廷主政的还是那些不务实事的货色,和当年如出一辙,根本没有汲取教训。

    钱选猜测小朝廷必不长久,心灰意冷之下辞官北归,隐居田园,优游林下,以五柳先生自况。

    其时,李洛已经占据江南,自称唐王。种种举措大得百姓民心,有一统南国的实力,可钱选并没有投唐。

    原因很简单,他是均田令的利益受损者,他是士绅大户。

    钱家虽然不是豪强劣绅,并没有横行乡里鱼肉百姓,可也是妥妥的大田主,不是那种耕读传家的寒士。

    所谓寒士之家,一般也就是几十亩甚至十几亩土地,靠着耕读立业,并没有完全脱产。

    可钱家有良田数千亩,佃农上百户。均田令一下,钱家被没收九成田产!

    这还是钱选乖乖配合了。要是不配合甚至举兵顽抗的,比如吴兴第一豪族沈家,早就身死族灭,族人最好的结局就是为奴。

    按照唐国的《均田令》,大户人家,最多只能保留三百亩田地,除非你有爵位有封田。不然,就算当了宰相,没有爵位在身也不能超过三百亩。

    这么算,他几千亩田,最后只剩下三百亩,可不就是被没收九成?

    所以,利益受到如此损害,钱选当然不会投奔唐廷。

    很多士绅在唐军的武力下屈服,从大地主变成小地主,心中深恨唐廷,深恨李洛,不少人发誓永不仕唐。

    但钱选此人终究格局不俗。他虽然心疼家族损失巨大,却也知道站在天下的角度,这是正确的,是救世良方,是变法惊雷。

    李洛敢冒着得罪天下士绅的风险这么干,那是为了黎民百姓,乃是尧舜之举。

    自高宗南渡以来,权贵豪强兼并土地之风越演越烈,最后导致小民纷纷失地沦为佃农,竟然达到十农九佃的地步。

    不光是良田沃土,就是山林水泽,也都被兼并霸占。以至于小民门前明明是山林,却要绕远道去外地砍柴,在门前的湖泊河流种植菱藕,都要向湖主河主交租。

    以至于朝廷入不敷出,小民生计艰难。贾似道推行公田法改革时弊,也全都走了样。

    元廷占了南方,局势更加恶化,小民连佃农都难做了,竟是沦为农奴。

    以钱选的眼界,他知道土地兼并已经到了非推倒重来不足以解决的地步。要不然,数十年之内,必有黄巾黄巢之流,揭竿而起,天下大乱。

    这也是钱选为何认为“圣天子在位,可以出仕亦”的原因。

    向钱选这样出身大户,利益受损,却因为心怀天下而决定入唐的开明士大夫,民间还有不少。

    这些人和钱选一样,经过思考和观望之后,纷纷动身前往江陵。

    别说南方,就是北方士子,想要南下投唐的也大有人才。奈何身在元统区,无法南来。

    …………

    江陵唐宫,光政殿。

    今日是逢三一次的常朝。光政殿内,身穿常服的朝臣,正在山呼朝拜。

    “圣上金安!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句话,已经成为写进制度的朝贺之辞。按照规矩,朝臣奏章,必须称呼“皇帝陛下”。朝堂之上,可以称呼陛下或圣上。

    大唐并不避讳,洛字宁字都可以用。可要是私下对皇帝皇后直呼其名,或者直书帝后全名,那就是大不敬之罪。

    私下提到皇帝皇后,必须用尊称,必要时还要向北拱手。

    李洛此时没有再穿戴衮服冠冕,而是一身龙凤呈祥的蓝色常服,头戴白玉帽正的黑纱云纹无翅幞头,腰间九节白玉带,显得精神抖擞,干练利落。

    按照初步完善的《大唐舆服礼制》,五品以上官员才能用帽正。五到四品用白银帽正,三品和二品用青玉,只有一品及以上才能用白玉帽正。

    三品以上才能用玉带,还只能用三节的。而九节玉带,只有帝后能用。

    坐在李洛左侧的皇后崔秀宁,也穿着常服,没有戴凤冠,而是露着云髻,缀着蓝宝石头饰,眉间印了一朵梅花钿,显得既高贵典雅,又妩媚秀丽。

    李洛长期在外,主持朝会的都是崔秀宁这个摄政王后。甚至崔秀宁临朝听政的次数比李洛多的多。不过因为唐风开明,她是听政而不垂帘。


    只是,崔秀宁已经半年没有临朝了,这次突然再次临朝,老人们毫不奇怪,新加入唐国的官员却有些惊愕。

    “诸卿平身。”李洛双手虚扶一下。

    “谢皇帝陛下!”三府九部十二寺(司)的官员一起平身,昭穆有序的正坐在蒲团上,笏牌都倒持怀中。

    御史台的值班御史郎中,各出来两人,来到两侧廊柱下的书案前坐下。他们是维持大殿礼仪的。要是谁衣冠不整,交头接耳,或者打盹,就会被记下来弹劾。

    司录寺卿马致远,亲自抽调两个录事郎中,当庭准备记录。

    司录寺,是唐廷新设的衙门,属于中央十二寺(司)之一。这个衙门,不但是官史档案部门,也是秘书部门,相当于后世的档案局兼秘书处或办公厅……

    “诸衙司当庭奏事!”侍立在丹墀下的中官常侍康西喊道。

    康西是唐宫四大中官常侍之一,官职是“御前奉事中官常侍”,就是传话筒和打杂的。

    唐宫朝议,从来不会说什么“有事奏事,无事退朝”。而是,必须要有事上奏。

    这么大个国家,这么多大臣,要是三天都没有事奏,那还正常么?

    政事堂左相林必举站起来,举起笏板行礼道:“臣,政事堂左相林必举,奏请陛下。自从三府创建以来,政事堂只有一文相,军师阁只有一武相,御史台也没有副职。臣请陛下补缺。”

    作为宰执,林必举当然要帮助皇帝完善人事。而且,政事堂长期只要他一个宰相,他也很不安。

    按照唐国制度,正一品宰执有七人。分别是三个政事堂宰相,三个军师阁太尉,一个御史台御史大夫。

    这七人,就是百官之首,辅助天子协理阴阳,裁决国家军政大事。

    如今,军师府只有文天祥一个太尉,几个军师。政事堂只有林必举一个左相,五个参政七个参议倒是都齐。御史大夫是龚侃,监察御史,御史郎中也不少,可缺了副职御史中丞。

    三府七个长官,缺了四个。

    是李洛舍不得官位吗?

    当然不是。

    宰相之才,那是随随便便就能出现的么?李洛和崔秀宁的学生很多,可是在政治上很有才能的却很少,有些人不错,可是太年轻,目前难以胜任。

    不过,堂堂朝廷空出这么多宰相,实在不像话。

    李洛想了想,传令道:“拟旨,调海州牧、海京留守崔牧,为政事堂左丞相。调益州牧、驸马都尉杨汉明为右丞相,林必举改为中相。”

    政事堂三相,品级权责相同,但中相资格最老,有优先权。

    杨汉明和崔牧,已经是海东老人中最适合当宰相的人了。

    州牧是正三品,突然当宰相,那就是连升四级,是不是不合规矩?(唐制最多连升三级)

    不是。

    因为杨汉明还是驸马都尉,滇国公,都是一品爵位。崔牧是外戚,也有县侯的爵位,二品。

    “诺!”

    翰林承旨立刻领命,开始草诏。

    “传旨,改文天祥为军师府中阁太尉,调闽州节度使陈淑桢为军师府东阁太尉,扬州节度使江钧为西阁太尉。”

    “调武岩出任闽州节度使,杨青雀出任扬州节度使。”

    一营都督和节度使都是正三品,太尉却是正一品,说起来陈淑桢和江钧是连升四级,看起来不合制度,但其实不是。

    因为陈淑桢和江钧,本来就兼任军师府的军师祭酒之职,这个兼职是正二品。所以他们只是连升两级而已。

    李洛再次说道:“调京兆尹高朗,调扬州牧李扬为御史中丞,协助龚侃掌管御史台。”

    高朗和李扬,都是大特务,用他们来做御史中丞,监察官员,正合适。御史中丞是正二品,两人也是连升两级。

    李洛三下五除二,矮子中拔高个的解决了三府之事。

    但林必举还有事要奏。

    “启禀陛下,原三国辖内,如今均田令推行完毕,兵部说剿匪也圆满结束,是不是该设置新州了?”

    李洛早有计较,直接说道:“将湖广以洞庭为界,分为两州。洞庭湖之北,设为荆州。洞庭之南,设为湘州。”

    “原广西两江道,设为桂州;原赵宋所辖,设为广州,原广州府改称南海郡;原播州,思州等土司辖地,设为黔州;原来大理国,设为滇州。”

    林必举道:“领旨。如此一来,我大唐就有扬、越、荆、交、象、益、海、广、黔、桂、滇、湘、赣、闵,共十四州了!”

    “等到明天蒲甘举国归唐,那就是十五州!”林必举说完,重新归位坐下。

    户部尚书范秩说来说道:“启禀陛下,原三国和交州象州清查人口田亩已毕,共得田土四百三十六万七千余顷,尤其是交州红河两岸,良田甚多。”

    “收五百二十三万余户,蛮汉两千五百二十三万余口…”

    李洛和崔秀宁听了,都是眉头一皱。

    三国的人口,加上安南和占婆,才两千五百多万啊。那么唐国总人口,现在也就六千万出头,其中汉人只有五千多万,而且还把越人算进了汉人。

    要不加越人,汉人就只有四千多万。

    而南宋盛时,光汉人就有八千多万。等于说损失了一半人口。

    “……预计,大唐十四州今年秋收,可纳粮七百到八百万石,勉强可支应到明年夏收……”范秩继续奏道。

    他本是前宋落第不举的士子,后来率领村民出海,是海东第一批移民,资格和林必举,吴镇楼一样老。

    要不是大唐,他们这些落第士子,怎么可能有机会当宰相当尚书?

    李洛有点失望。几千万人的一个农业国,秋粮只有七八百万石税收!

    而唐军就算不打仗,一个月也要消耗三十万石粮食!

    范秩继续道:“其中,八成粮税还是海州,越州,扬州,闽州,益州的。其他九个州,只贡献了两成。而且,这九个州的百姓纳粮之后,也就只剩下口粮。九个州的市面上,将没有余粮出售!”

    “陛下,只能提前准备,从老五州购买余粮,往新九州售卖。不然,新九州的脱产者,将买不到粮食吃,有钱也没用。”

    李洛点点头,“统购售粮,长途贩运,牵涉者多。此事就由政事堂领衔来办,拿个章程出来。”

    一提到粮食,李洛就头疼。

    “户部的司农司,尽快研究农肥和增产之事。”李洛吩咐道。他和崔秀宁一直要搞出化肥,可是目前还没有眉目,那玩意听起来简单,其实很不容易。

    比黑火药要难得多。

    “遵旨。”范秩道,“还有一事。身份证件,已经全部制作完成,请旨是否下发推行?”

    “立刻推行。”李洛下令。

    “陛下,”范秩序硬着头皮没完没了,“如今新收九州耕牛奇缺,而骡马又不够,对恢复农事影响极大。臣之前请求兵部和政事堂,军师府,调拨战马帮助耕田,借给百姓使用。但,没有得到支持。臣恳请陛下,暂时调拨战马……”

    “此事不可!”兵部尚书都烈想都不想的拒绝,“战马怎么能用来耕田耕地?那是要掉膘的!我大唐战马,不到元廷一成,还要耕田!这还要打仗吗?”

    李洛皱眉,“此事再议吧。”用战马耕田,他也舍不得。

    兵部尚书都烈奏道:“陛下,各地剿匪战队报上来的最新伤亡数目,是战死一万一千余,伤两万七千余,其中因为伤残必须退役者九千余,合计共减员两万人。不过,剿匪战事已经大胜,以后不会有什么伤亡了。”

    “剿杀悍匪五万四千余,俘虏十三万四千,各种缴获折合银元五百二十万元,已经存留各地官库封存。俘虏按照皇后大人得意思,按等级判刑,这些事已经交于三法司和刑部。”

    “如今,共新招募士卒十七万五千。除掉战死和因伤退役者,我大唐水陆兵马共有五十八万七千余,共有战马二十五万六千余匹……六月以来,新造火铳五千一百杆…截止八月,共报废火铳一千四百杆…请旨,再编练火器兵两万。”

    “准奏!”李洛同意,这本来就是计划中的事。

    兵部奏完,财部尚书兼大唐银行司行使崔宪出列奏道:“启禀陛下,如今交钞兑换银元铜钱之事,已经全部办妥。两年多来,共花费银元八千七百余万元。国库存款两千五百余万元。陛下和皇后所说的银本位,我大唐基本完成,只是,白银缺口仍然很大。”

    “大唐银行在各郡都设立了分号。共存银一千二百余万元,只是,贷款只有七十余万啊,一分的存款利息,一年要亏损几十万元啊。”

    这亏损不光是利息,还有银行职员的薪资,已经管理成本。

    存的多,贷的少,那怎么能不亏呢?

    “请旨,是否取消存款利息,减少亏损?”崔宪说道。

    李洛摇头:“不准!银行是为了用财政调整金融,这些都是皇后教给你们的。要是取消利息,民间就会把银元自己藏起来,那世面上的白银就更少了。至于贷款不够,只是暂时的。只要农事恢复,商业就会恢复,不怕没贷款。”

    “诺!”崔宪不敢啰嗦了。

    群臣奏完事,就轮到李洛说事了。

    李洛站起来,走下丹墀,背着手在殿中踱步,“天子者,朝廷者,公器也。凡治国之政,既有公心,便无不可为天下咸知,为后世之鉴定。”

    “是以,太宗朝治政之事,有《贞观政要》存世,记载翔实,可见太宗之心,以公为先。浩浩乎贞观之风,朕心向往之。”

    “自今日起,编撰《洪武政要》,辑录本朝政治,为天下评论,为后世之鉴也。嗯,这《洪武政要》,就有司录寺和翰林院共同编写,凡不涉及军事和技术机密,都可秉笔直书,以事实为准绳。朕,不令祖宗专美于前,是为孝也。”

    李洛说完,所有大臣都忍不住一起下拜:“陛下…英明!真太宗之风也!”

    马致远激动的说道:“臣,必不负君命,《洪武政要》必将流芳百世!”

    ps:这章写政事,可能有些枯燥,但不能省。蟹蟹大家支持,求票票,晚安!

    新



第659、660节 “圣天子在位,可以出仕亦。”  
相关:  神洲药主  演天  大夏伶仙  长夜国    白骨无极  从作曲人到文娱巨星  巡天妖捕  在海贼开DNF  
(快捷键←)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节↓ 下一章 (快捷键→)
 
版权声明: 好书友葬元第659、660节 “圣天子在位,可以出仕亦。”所有小说、电子书均由会员发表或从网络转载,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联系邮箱请见首页底部。
最新小说地图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039s 2.249MB

搜"葬元"
360搜"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