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熹传 第二百零一章 蕊菊

    第二百零一章 蕊菊

    她的嗓音柔缓,伫立在这静好的月色之中,侧身依依念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遡洄从之,道阻且跻。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遡洄从之,道阻且右。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是一首情诗,写在恋爱中一个痴情人的感受。她的声音真实,曲折,动人,人们仿佛面前真的出现了那秋景寂寂,秋水漫漫的情景,仿佛依然就是那方,却总到不了她的身边,可望而不可即。眼前勾勒的一幅朦胧的画,带走了痴迷的心情,不由得都迷惘与感伤起来。

    念到“沚”字时,余音袅袅飞扬而去,几乎是飞到了遥远的碧海青天,被流云遏住,幽绝缠绵处,不必如那女子般知音,却也早已为之戚然。她的身子慢慢地低旋下去,低旋下去,成了袅袅的藤蔓轻缠,一直落在了散开的裙裾之间,像是捧出一朵玉色晶莹的花朵,盈然招展,风姿眷眷。原来满目繁华,都只为衬得伊人遗世而在。

    苏唤儿忍不住问道:“此女是谁?如此舞姿,如此声音,真可当得绝世了。”

    绥儿也未见过此女,只感美则美矣,似乎于神色间尚少了一些什么。刘肇却在此刻抚掌道:“朕原以来歌舞曼妙已经极佳,不想翩翩之间,踏歌而吟,更是清新隽永,只是这样好的才情,这样美的舞姿,不知长相如何,是否如诗中所说的佳人相合?”

    阴璃微微一笑,唤道:“皇上吩咐,还不走近前来?”

    那女子缓步上前。施了一礼,抬起头道。众人触目处,只见她神色清冷,却别有一番艳艳姿态。修蛾曼睩,貌殊秀韵。

    袁颐蹙了蹙眉头,似是赞叹,似是嫌恶,冷冷道:“蛾眉玉白。好目曼泽,真是美人也。”

    阴璃赞许地看了她一眼道:“袁美人也觉得她美吗?”

    袁襄却接了一句道:“美则美矣,却有些清冷,不若人间之人。”

    阴璃又笑道:“非人间之人,那便是天上的仙子。”

    那女子盈盈一笑时,嘴角微微扬起,似是新月般的笑颜,却没有丝毫的温度。但若说她是冷淡,偏偏那眼波流转,又觉得她眉目绚然。是在含羞顾盼着你。

    刘肇侧首对阴璃道:“皇后精心挑选的人,念的又是《蒹葭》,果然很合时宜。”

    阴璃眉心微微凝了一丝笑色,缓缓道:“合不合时宜,臣妾说了不算,皇上说了才算。”

    她凝声道:“这女子叫蕊菊,是臣妾的父亲带回来的西域女子,自小便教以书画,也算是多才多艺,我幼时在府中。她还不到十岁,还是一个孩子,如今已长成如斯,真是岁月不待人啊。皇上可喜欢吗?”

    刘肇颔首。柔声道:“上前来吧!”

    袁襄眉头一锁,旋即含笑娇怯怯道:“皇上,小皇子出生,正是大喜之日,歌舞娱情助兴才好。念什么诗,冷冷清清的。臣妾和姐姐新练了一曲剑舞。皇上可有兴致看看?”

    刘肇恍若未闻,只看着那女子道:“今夜歌舞甚好,为何只念诗词?”

    那女子垂着脸,声音却不卑不亢,毫无献媚或畏惧之意:“小女不喜欢热闹的歌舞,倒觉得《诗经》中的歌司有蕴藉,须细细品味才得意趣。小女素闻皇上有文心之质,以为会得知音之感。”

    刘肇含笑道:“朕幼时贪玩,倒是不曾多背什么诗,小时常被师父打倒是真的。”

    那女子微微一笑,并不答话,只低头摆弄着自己的衣角。

    阴璃道:“皇上,她的名字是臣妾幼时为她取的,她没有姓氏,皇上若是喜欢,送她一姓如何?”

    绥儿扬了扬嘴角,此刻才明白了阴璃的用心,但是她却没有出声,只看着刘肇如何。

    刘肇笑道:“朕觉得她身姿如柳,不如就姓柳如何?”

    阴璃颇有得色道:“还不谢谢皇上!”

    蕊菊盈盈下拜道:“多谢皇上赐姓。”

    刘肇笑着挽过她的手道:“既然你如此有心,朕便将蕊菊留在身边,做个美人吧!”

    宫里本就只有袁氏姐妹两位美人,突然多了一个美人。袁颐,袁襄的脸色立刻变了。刘肇本来只专宠邓绥一人,对宫里的其他女子更是无心多看一眼,此刻却对一个出身来历不明的女子封了美人。人人的心里都不好受,都将目光投向绥儿。

    绥儿一笑,先起身举杯道:“皇上自亲政以来,难得有如此高兴的时候,如柳美人得皇上钟爱,臣妾先敬皇上一杯,贺皇上新得佳人。”


    她当先一说,众妃只得起身,贺道:“恭喜皇上!”

    刘肇一饮而尽,嘱咐了那柳美人伴在身边。那柳蕊菊对诸人的神色都是冷冷的,唯独对着皇帝时温柔凝睇,一笑如冰上艳阳,冷清中自有艳光四射。

    袁颐起身娇声笑道:“皇上看腻了旧歌舞,咱们这些做旧人的不能不胆战心惊,臣妾只好就想些新法子希望皇上不要厌弃了。”

    刘肇笑盈盈地望着她,眼底尽是温然的情意:“又胡说了,朕怎么会厌弃你?你才不是说新编了剑舞吗?就下场舞给朕看吧!“

    袁颐嫣然一笑,百媚横生,指一指阴璃道:“皇后安排了如此好的节目,臣等姐妹的舞蹈怎么还入得了皇上的眼呢?不过是让人笑话罢了。我倒是听说邓贵人的琴艺极佳,倒是愿闻佳音。”

    绥儿却从怀中取了一支短笛出来,那短笛通体碧绿,极是可爱,她轻笑道:“皇上,臣妾为皇上吹奏一曲吧!皇上还记得桃林中的那枝舞吗?臣妾便是用这个短笛吹奏的。”

    刘肇温柔凝眸,“绥儿,朕自然忘不了那一刻的美景!”

    绥儿嫣然一笑,众人只觉眼前如春光出现,美得如玄幻之境。那蕊菊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阴冷。静静地看着邓绥。

    绥儿将短笛横在口边,笛声在空中飘荡,似混合到了星辰与皎月的深空里,和着云丝曼妙轻舞。如同天上人间的喧哗化作一片绚烂织锦,一幅无声的灵动画卷,一曲清新的玄妙天簌。众人的心随着节奏沉浸在如歌的旋律中,随之高亢,随之平静。随之悠远……

    直到笛声结束,众人还沉浸在那曲声中没有回过神来。过了许久,才听到苏唤儿拍手的声音,众人才都鼓起掌来。

    刘肇的嘴角一直挂着微笑,目光流连在绥儿的脸上,黑亮的眼中盈满了喜悦,又带着无限的迷恋,人却沉静得如一泓湖水一般。

    阴璃故作欢喜的说道:“绥儿的笛声我自小便喜欢听,每次都觉得如天簌之音一般!”

    刘肇道:“确是如此,绥儿。你累吗?身子坐久了,会不舒服,要是不便,早些回宫歇息吧!”

    苏唤儿道:“皇上也觉得笛声悠美吗?臣妾倒是喜欢这笛音,带着真诚!”

    郑宫人极少在这些场合说话,只刻却道:“臣妾也觉得这笛音极美,要是臣妾也有邓贵人的才华便好了。”

    陈黎冷冷的道:“诗人人会读,这笛声却不是朝夕之功,极是难得!”

    刘肇眼中闪过一丝明亮,看向阴璃道:“你身为皇后。就是这么调教后宫的?什么人都会当着朕的面胡说八道?”

    阴璃忙道:“皇上,臣妾——”

    刘肇一摆手,“赐金玉阁给柳美人居住,今夜朕去金玉阁。”说罢。也不管众人错愕的眼神,带着车青出了长秋宫。

    阴璃面色微微一滞,随即露出了灿烂的一笑,说道:“皇上累了,回去歇着了,众位姐妹也回宫吧。本宫多谢众位给正儿的礼物,这份情,本宫心里都记着呢!不过皇上既然这样说了,众位姐妹以后在皇上面前说话也要注意些,不要有的没的,都说!”

    苏唤儿和绥儿一同从长秋殿里出来,两个人都不说话,静静地走了一会后,苏唤儿问道:“邓贵人,你还好吗?”

    绥儿停了下来,抬头看着天上的星斗闪闪生光,脸上平静得如水一般,“我很好!”

    “我很好奇,我们这些从未受宠的人倒也罢了,你就不觉得那个柳蕊菊,让人觉得不舒服吗?”苏唤儿脸上带着些许温柔之色,一双眼睛如同被点亮了的烛火。

    “皇上喜欢就行了,我没有不舒服!”绥儿依然淡淡的。

    苏唤儿叹道:“你还好就行了。我累了,回华阳殿了,你回去时,一切小心。”

    看着苏唤儿离开,赵玉忍不住问道:“小姐,你真的不在意吗?”

    绥儿低下了头,一滴泪水落在扫得干干净净的巷道上,顷刻间凝成了一块冰片。“这是他的心意,我不需怪他。”

    “心意?小姐你说这是皇上的心意?难道看着那个皇后拉出来的女人做了美人,成了他的妃子是皇上的心意?”赵玉气愤的脸色发青,紧咬着嘴唇,胸口急速的起伏着。

    绥儿抹干了脸上的泪水,拉了赵玉的手道:“这些话,我不和你们说,心里却也难受。皇上宠我爱我,但是宫里有多少双眼睛看着,有多少颗心嫉妒着,有多少人恨着!我知道,皇上更知道。前些日子我出了事,皇上怕得夜夜做着恶梦,但是人心是魔,你便是花了多少心思,你能解除那魔咒吗?你只能让那魔变淡,却改变不了。只要我一个不小心,便会沉到泥潭里,沉沦到底。皇上,他,一直觉得我淡然对他是我不爱他。可是他终也明白,他淡然对我才是一种守护,所以我懂他的心,他也懂我的心。这就足够了。所以今儿我明白的看着他眼里淡淡的伤,心中的痛,却无可奈何,只能虚以逶迤,天可怜见,我们的心都碎成一片一片了。”

    赵玉的泪水也从眼中滑落,“小姐,这宫里的日子真不是人过的。”

    绥儿抬头望着月色,淡淡笑了笑,“不能过又如何,好歹也得过下去。走吧,回西宫吧,明早上皇上会来看我,得给他备着早饭。”(未完待续。)xh123



第二百零一章 蕊菊  
相关:    道界天下  特拉福买家俱乐部  生生不灭  挂了99次之后  
(快捷键←)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节↓ 下一章 (快捷键→)
 
版权声明: 好书友和熹传第二百零一章 蕊菊所有小说、电子书均由会员发表或从网络转载,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联系邮箱请见首页底部。
最新小说地图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035s 2.3462MB

搜"和熹传"
360搜"和熹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