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进入会战准备阶段开始,尽管总部尽了全力调配干部,想办法调整编制。>雅文吧 w·w-w·.·关内兄弟部队,想尽办法补充新兵。但在杨震固执的不肯降低标准的要求之下,到此次会战之前也只扩编了六个步兵师。
因为对于杨震来说,他要的是那种无坚不摧,拉出去就能打硬仗的部队。而不是建立在沙滩上,一个浪头打过来就灰飞烟灭,沙子堆起来的部队。在这一点上尽管知道可能要承担的压力有多大,但杨震也是坚决不肯妥协的。
杨震在某些人眼中过于苛刻的标准,让抗联即便是经过了将近大半年的扩编,兵力依旧不能说满足要求。可杨震宁愿在兵力使用上,就这么紧巴巴的,甚至是有些捉襟见肘。宁愿就这么精打细算,也坚决不同意降低任何的标准。
为了在兵力紧张的情况之下,满足两线作战的要求。杨震和郭炳勋在兵力使用上,精细到了每一个团,在坦克部队的运用上甚至到营一级。但无论计算在精细,同时在相距几百公里的两线作战,并同时承担两个主战场,对于抗联来说还是有些不堪重荷。
在这种情况之下,杨震与郭炳勋经过慎重的考虑,以及反复的沙盘推演。还是决定挥自己坦克数量与性能,皆远远多于关东军的优势。以及辽河中部平原、低山丘陵,适合挥坦克作战的地形。在整个冀中作战期间,在东北战场上这个采取以攻代守。
但在全部兵力一分为二的情况之下,东北战场留守的整体兵力,相对于关东军来说还是不足。尤其是在主要兵力,都要放在更适合坦克作战的四平以南,铁岭以北的中长铁路沿线,相对狭长地带情况之下,地形复杂的东部山区整体兵力不足。
所以杨震在几经考虑之下,采取了一反常态的战术。在东部山区采取这种浅纵深与大纵深穿插,相互结合的战术。在更加适合坦克作战的西线,也就是辽河以西的康平、法库正面,采取防御态势。雅文吧 w·w=
并在战前,专门将准备用于东北战场东线的参战部队,拉到了通化一带的山区,进行长达三个月的战术合成演练。在战术演练阶段,所有能设想情况都经过反复的演练。尤其是针对东部山区特殊的地形,日军可能会采取的伏击战术,都经过了专门的演练。
经过苦心训练不仅部队山地穿插战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针对辽东山区特殊地形,也拿出了一套相当详细的战术。并专门调整了部队的武器装备,增加了重迫击炮的编制,使之更适合东线的战术要求。
选择的坦克类型,也是从抗联装备的多种坦克之中经过苦心比对,以及在德军装甲兵军官的建议之下,才最终敲定的美制m三型轻型坦克。尽管德**官以及抗联的装甲兵干部,都认为这种坦克性能,主要是火力与装甲防护力比德制三号坦克要差的多。
特别是外形过于高大,使得目标过于明显。在山区地形上,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弱点。日军如果在制高点设置观察哨,很远就可以现机动的这种坦克。而且其不良的观察视线,在山地作战也会影响到火力挥。
但是这种美制轻型坦克,马力大、越野能力强,行驶度相当的快。虽说这外形有些过于高大,显得很晃眼。可三十一度的爬坡能力,不仅在山区地形上使用坦克作战至关重要,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其弱点。
火力上虽说只装备了一门三七坦克炮,但是却配备了三挺机枪,反步兵火力可谓相当的强。最关键的是,这种眼下美国援助抗联的主力坦克,因为数量相当的充足。即便遭遇到较大的战损,但是补充上也很容易。
当然这种坦克最大的问题是,只能使用航空燃油,无法使用抗联自己生产的汽油。不过依托东北作战,在美国人的慷慨之下,这种燃油的数量还是有保障的。雅文吧 w·w=所以在东北战场上,这种坦克就像杨震在平西打的那次坦克穿插作战一样,主要被放在了东线山区使用。
而且这种坦克,在东线山区作战也的确挥了杨震期待的作用。只是这种坦克的装甲,相对于关东军眼下的反坦克炮密度来说,还是有些过于薄弱。战果的确很大,但是损失数量也相当的不轻。在此次作战之中,这种坦克也是抗联所有型号的坦克之中损失最大的。
至于被杨震留在东北战区作战的英制步兵坦克,因为拙劣的越野性能,以及过于缓慢的度。无法执行这种山地穿插作战,除了部分被调往关内参战之外,主要被用于辽河平原上,与英制巡洋坦克配合进行正面突破。
在杨震苦心积虑的计划之下,东北战场至少到目前为止,还算基本上达成了当初设想的战术要求。通过这种又拉又打的战术,将关东军乃至整个朝鲜军,都牢牢牵制在东北以及朝鲜半岛。无论关内战场形势如何的危急,关东军却无法从东北抽调一兵一卒南下进关。
东北战场眼下的僵持,虽说让抗联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但是眼下这种僵持局面,却正是杨震需要的。因为抗联在东北的整个作战行动,本身就是为了配合在华北战场作战,分散日军兵力而进行的。
至于攻城略地、一鼓作气收复南满,杨震知道自己现在还没有这么好的胃口。他知道以自己目前的兵力和实力,还远远做不到可以两面同时与侵华日军两大战略集团作战,并一鼓作气同时打垮这两大战略集团。
尽管杨震在战前,为东北战场制定了缜密的作战计划。但在此次会战之中,从一开始东北战场就被定为辅助战场。以牵制并尽可能的消耗关东军有生力量为主,攻城略地倒是没有在计划之中。在东北虚张声势,华北大动干戈,才是他真正的意图所在。
东北的攻势看起来惊天动地,其实真正的战略意图就是一句话。让关东军昏头涨脑,无力支援关内作战,减轻华北战场可能会承受的压力。同时也最大限度的分散日军大本营,对关内战场的关注。
而如果东北战场眼下的僵持局面,如果继续的持续下去。至少在华北作战结束之前,不出现太大的变化。那么这个战略目标的实现,就不成太大问题的。不过尽管眼下的东北战局,还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在进行,但杨震认为还是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
仔细考虑东北战场眼下的实际情况后,杨震电告负责整个东北战场指挥的郭炳勋与王光宇,并主持后方工作的政委李延平,在东北战场上以稳为主。一切的战略战术行动,要以吸引日军无法南下为中心。
在战术运用上,不要吝啬装备和物资,尤其是不要惧怕坦克的消耗,但是也不要一味的运用单一战术。在采取大纵深穿插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快打快撤,以及后续的接应。还有在大纵深穿插的时候,要注意虚实结合,要多采取佯攻配合。
最关键的是,要注意朝鲜军的动向。只要东北战场形势,未出现根本性的不利变化,朝鲜境内的兵力,就绝对不能减少。同时要加大对朝鲜海峡的封锁力度,以及对朝鲜半岛整个日控区交通线的轰炸。
在电报上,杨震也督促后勤以及军工部门,加快向关内战场运输弹药的度。利用华北战场短暂的平静期,在华北战区尽可能多囤积弹药和油料。尤其是第一阶段消耗最大的各种口径的炮弹,至少要储备够五个基数。
给东北战场的电报回去后,杨震强行压制住返回东北一趟的念头,将心思又转回了华北战局。尽管转入防御之后的作战方案,已经全部部署下去。各部队也已经调整到位,但杨震依旧不敢有任何的放松和松懈。
五天的休整时间,对于下面的部队是一个大战期间难得的平静和恢复期。但对于杨震以及所有华北参战部队的高级干部来说,却是更加的忙碌。相对于下面的干部,重点只在自己的前沿和所属部队身上,杨震看待问题的目光却是要放在整个华北。
从山西到山东,从豫东到天津,都是杨震要考虑的。每一个战场上的每一个细节和变化,可能会对下一步战局的影响,都是杨震要注意的。五天的休整期间,杨震与他手下的作战参谋,却是比任何人都忙碌。
来自各方面的情报汇总,对日军下一步动作的预判,与中央以及周边各大战略区密集的通讯联络。让总部的各部门,感觉到这五天的休整期间,自己的工作非但没有随着战局的平稳而有所减轻,反倒是比战时还要忙碌的多。
好在与华北其他根据地相比,冀中地区着实富庶。而正在重组的冀中军区和冀中地方政府,对抗联的供应也一直都放在优先地位。这段时间之内虽说忙碌了许多,但是这伙食水平也大幅度的上升。
一天三顿白面馒头管够,顿顿都有一个荤菜。这一点让即便是在东北,因为某些原因细粮供应数量不多,主食也是以粗粮为主的干部很是满足。每天吃饭的时候,成了杨震总部工作人员,最难得的放松时间。
虽说下面的部队,其实这段时间之内吃的更好。尤其是隶属东线集群的部队,在渤海军区的全力保证之下,伙食标准可以说远远的过总部。但对于总部人员来说,眼下的伙食水平还是让他们感觉到相当满意。
毕竟热饭以及鲜肉,要比罐头食品有味道的多。唯一让这些总部工作人员不太满意的是,总部炊事班的炊事员手艺不是很高。渤海军区慰问的那些海鲜,做出来的味道实在不咋地,多少有浪费那些原材料的嫌疑。
对于总部伙食水平大幅度的提高,杨震也没有干涉。反倒是告诉柴世荣,这段时间大家都很辛苦。即便是不能搞会餐,但也要尽可能的提高一下伙食标准,也算是补偿一下大家的辛苦。各地送来的慰问品只要是生鲜食品,在给与一定补偿的情况之下该收下就收下。适当的提高一下伙食标准,也有利于鼓舞士气吗。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051s 2.421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