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4章万能的藤条
首先准备四根三米长的藤条,这个不需要老虎藤,选择比较粗一点韧性好的就可以了。然后将四根藤条在平整的地面上交叉摆一个“米”字形,用细藤条将中间点扎紧固定。
接下来用老虎藤从中间点开始顺着“米”字形的几根粗藤条开始编织,一上一下,由于是偶数根粗藤,所以每一圈要跳过一根,这样编制出来的就很紧凑牢固了。
来回编织,很快就可以编成一个圆盘形的框底,等直径差不多三十厘米的时候,就把四根粗藤条都掰直,开始竖着往上编。
一圈接着一圈,一根藤条接着一根藤条,每编三圈就用手指扣紧一下,保持藤条间的紧凑。只要知道了方法,剩下的就是机械重复的工作,比较花时间而已。
最后根据需要,可以调整高度,将多出来的粗藤部分剪除或者反压到藤框表面上都可以。
没有手表,只能大概,约莫三四个小时后,一个直径三十厘米,高一米左右的藤框做好了。由于编得仔细,这种框很结实,装个五六十斤不成问题。
昨天跟着结网打下手的男性战士很有天赋,在王东讲解演示两遍后,居然已经可以编藤框了。
为了表扬他,王东给他取了个名字,“从今天起,你就叫藤。”
“藤,我叫藤,我有名字了。”藤十分幸福。
在这个部落中,不是每个人都有名字,只有处于头领位置的人,比如说狩猎头领牙,石器能手石。而其他人,都统一用一种类似兄弟姐妹的称呼。
话说自己叫什么名字?王东有点疑惑,反正以后就叫王东了。
被赐名后,藤更加卖力,编制藤框的任务就交给他了。
所有人忙了两天,完成了一张四米宽十米长的藤网,以及四个藤框,终于可以再次出发捕鱼了。
有了上一次的经验,这一回战士们都很自觉地拉着网,站到河中间去,王东撒上肉沫,很快就吸引来了鱼群。
这一次收网比较谨慎,没有一下全部脱离河水,而是派两个战士跨进网中,一条一条地把鱼装进藤框里。
来回拉了三次网,收获巨大,至少有五百斤鱼,四个藤框根本装不下,最后又得扔到沙地上,用渔网绑回去。
回到山洞,众人投入到鱼肉盛宴中,鱼太多了,这里天气闷热,没有盐,鲜肉无法长期保存,可以十几天不用出去捕鱼了。
考虑到拉网捕鱼需要出动的人手太多,王东决定开始制作捕鱼的鱼笼。制作方法也很简单,其实就是将藤筐编得小一些,高一些,特别是口要小一点。
然后编制一个不封顶圆锥体盖子,这个是重点,也是难点。先用石刀削七根长二十厘米的硬树枝,小指粗细就可以,去皮防止长时间泡水而烂掉。
接着找一块湿软的泥地,画一个圆,圆的大小就参照河里大部分的鱼的个头,把七根削好的棍子平均插在圆周上,重点是稍微的往外倾斜,这样编制出来的才是圆锥体形状,倾斜的角度要确保圆锥体大头一端要比藤筐的开口要大一点。插好棍子后,开始用老虎藤在棍子之间来回编制,一层一层往上,就和编制藤筐的工序差不多。
圆锥体的高度只要十几厘米就好了,倒着扣在藤筐的开口处,圆锥体口小的一端朝里面,用藤条扎紧就可以了。
把这东西放到水里,在框里绑上一些肉干,这样鱼就会顺着圆锥体上留下的洞口钻进去吃鱼饵。由于这种构造是开口大,里头小,鱼只有七秒的记忆,进去后很难再找到洞口出来,只能等着被人活捉了。
这种办法比较像守株待兔,加了鱼饵后成功率会提高,但也无法和渔网的效率相比。好处是一个人就可以操作,只要傍晚放到河水里,并且系好避免被河水冲走,就可以回家睡觉了,等第二天早上再去查看一下。至于捕鱼效率,只有增加鱼笼的数量来弥补了。
王东和藤忙了两天,制作好了四个鱼笼,于是亲自带着战士们去安放。装好鱼饵后,找到水比较深但是水流较慢的河面,先用一条五六米长的藤条,一头绑着鱼笼,另一头找个大石头或者一颗树绑上,接着把鱼笼慢慢地沉到水里就可以了。四个鱼笼分别找了四个不同的地方施放。
第二天一大早,王东又急迫地把众人叫醒,立即出发查看收获。实践证明,原始社会的鱼没有经过洗礼,警觉之心太差了,有三个鱼笼捕获到了鱼,而其中有两个鱼笼里都有两条大鱼。
看到鱼居然自己钻进王东做的笼子里,原始人的惊讶表情已经爆表了,“天神啊!”
这坚定了王东继续制作鱼笼的决心,但问题是现在鱼太多了,无法保存,因此也不必急在一时,就把这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藤吧,他目前的编制速度,在有人帮忙采集藤条的前提下,也差不多要两天才能编好一个鱼笼。
王东正在指导藤编制最难的圆锥形,这时候一根树枝递了过来,上面串着一条烤好的鱼。王东转头一看,原来是那个有小孩的女人,王东已经给她取名叫“水”,因为都是她负责把食物拿去清洗。
水经过这几天的鱼肉滋补,脸色稍微好看了一些,现在王东的肉都是她在负责准备。此时烧好了一大条鱼,没错,就是烧,因为鱼的表层已经被烧焦了一圈,这些人的手艺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看着那一圈焦黑,王东有点反胃想吐,任何一个现代人连续吃了五六天的烤肉,感觉都不会好到哪里去。
“真希望有一口汤喝!”想到这里,王东突然觉得有必要试一试制陶了。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
早期的陶器是比较粗糙的,简单说起来,就是把泥土捏成想要的形状,然后放到火里面煅烧。说起来很简单,制作起来却没那么容易,有一些关键点没有掌握好的话,根本不可能制陶成功。
第一关键点就是选择材料,并不是什么泥土都能烧成陶器,只有粘性比较好的才可以,俗称粘土。粘土一般可以在森林与草地的边缘找到,但自然存在的含有小石头和树枝等杂质,需要筛选。但是如果需要的量不大,可以去找那种会堆泥土的蚂蚁窝,那些都是蚂蚁找到的
蚂蚁建巢搬的都是黏土,所以找到一个蚂蚁巢穴就相当于找一处黏土堆。而且非常纯净,不含沙石,因为蚂蚁搬不动石头。
在森林里,这种蚂蚁巢穴也不少,在去河边捕鱼的路上就有碰到过。
王东叫上牙和石,另外还有一个战士,四人一人一个藤框,来到那个蚂蚁巢穴。
可以看到,这个蚂蚁窝很大,有五个高一米五,底面直径达一米左右的圆锥形泥土巢穴,全都是用灰褐色的黏土颗粒堆积而成。
不愧是蚂蚁雄兵,一只蚂蚁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是一群蚂蚁就是雄兵。
别看蚂蚁巢穴都是用泥土堆起来的,好像一推就倒,其实里面结构非常牢固,靠人的手去挖可会累死。所以王东找了一根尖尖的木棍当凿子,另找了一个大石头当锤子,这样一下一下地凿,终于从蚁巢上凿下了一块块的泥土,装满了四个藤框,可以打道回府了。
蚁巢被破坏后,里面的蚂蚁冲了出来,密密麻麻看了头晕,还好只是普通的品种,个头不大,对人畜无害。
工蚁会很快将受损的巢穴修补好,只要不是太频繁的破坏,这个蚁巢将会源源不断提供高品质的黏土。
黏土有了,接下来在山洞口的空地上用木矛挖一个直径五十厘米,深度十厘米就好的小坑,倒一些黏土进去,用大树叶裹成漏斗装一些水倒进坑里。
水与黏土的比率也是制陶的关键,要根据黏土的干燥程度决定,并没有固定的比率,原则上把握黏土可以充分融合,而又不会太湿导致无法塑造就可以了,就跟揉面团类似。
接下来就是把黏土捏成想要的形状。因为没有木板,只能找一块长宽十厘米以上的平整石头,在上面撒一些细细的草木灰防止“粘锅”,也可以在石头上面放一片大一点的干枯树叶,这样在捏黏土的时候可以方便转动。
抓一把黏土出来,死命揉捏,搓,打,砸,这是从小就会玩的泥巴过家家。差不多的时候,就开始把黏土捏成一个圆盘形状,第一次做试试手,王东选择捏了一个电饭锅的锅体那种尺寸和造型的陶盆。
圆盘直径十厘米左右,厚度一厘米多点,做好以后给它晾干。但是自然晾干太慢了,于是在旁边烧起一小堆火,把圆盘地放在距离火堆一米左右的地方烤干。不能靠太近,否则裂掉,这样盆底就做好了。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03s 2.189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