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普之鹰 第2167章 这一定是幻觉

    测试广告11940年的世界,光怪陆离。随梦小说网 http://m.suimeng.co/

    绥靖政策都已经够离谱了,静坐战争更让人不可思议。

    波兰人号称三天灭德国,皇家海军居然对自己的盟友动手。

    很多兄弟们都在纠结喷气式飞机什么时候能出现,其实早就出现了。

    1930年,英国的弗兰克·惠特尔提出喷气发动机的设想,并且申请了专利。

    1935年,惠特尔开始设计制造真正的喷气发动机,他和同事们一起从零开始,一个部件一个部件地研制,终于制造出英国的第一台涡轮喷气发动机。

    德国人也没闲着,而且比英国人效率更高,虽然喷气发动机的研发时间比英国人晚了两年,但是在1939年,装有冯·奥亨研制的Hes3B涡轮喷气发动机的He178飞机首次试飞成功,成为欧洲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看到了吧,以上不管是喷气发动机还是喷气式飞机,都有清楚的标记。

    之所以要表明英国和欧洲,是因为在喷气式飞机这个层面上,南部非洲依然远远走在世界前列。

    差不多十五年前,罗伯特·戈达德从美国来到南部非洲,继续他的火箭研究。

    罗伯特·戈达德的火箭发动机,其实就是喷气式发动机的前身。

    十年前,南部非洲的工程师们就尝试着将喷气式发动机安装到飞机上,开始了对喷气式飞机的研究。

    作为一个全新的领域,喷气式飞机的研究困难重重。

    首先是火箭发动机作为航空发动机来说并不合适,必须将设计推翻从头再来,仅仅在发动机上,就花费了整整四年时间。

    然后尴尬的事情发生了,将全新的涡轮喷气发动机安装到飞机上之后,飞机的性能居然还不如南部非洲空军列装的“猎豹”,这就让人很无语。

    关键还是“猎豹”的综合性能太强大,几乎已经达到螺旋桨发动机的巅峰,新生的喷气式飞机肯定不是对手,所以南部非洲的工程师们还在努力改进发动机的功率,提升机身材料的强度,对空气动力进行研究,还得兼顾发动机的可靠性——

    南部非洲研发的第一代喷气式飞机,两个机翼上分别安装了一个涡轮喷气发动机,机头位置还要再安装一个螺旋桨发动机,目的是一旦涡轮喷气发动机出现故障,凭借螺旋桨发动机,飞机依然可以平安降落。

    所以在解决涡轮喷气发动机的可靠性之前,南部非洲的喷气式飞机并不会列装部队。

    毕竟“猎豹”的性能,可以压制德军现役的所有飞机。

    意大利——

    对,上一章的结尾是意大利。

    奇葩的意大利人,在奇葩的1940年,居然看上去变得正常起来,做出什么奇葩的事情都不奇怪。

    胖光头军事工业顾问的担心是有道理的。

    进入9月份,冬天已经即将到来,已经在阿尔及利亚完成集结,准备进攻希腊的意大利军队,连冬装都还没有准备好,如果不能在冬天到来之前结束战争,那么问题就会非常严重。

    胖光头不担心这个问题。

    希腊人早就不是斯巴达时代的希腊人了。

    在胖光头看来,意大利军队对希腊的战争,完全可以在冬天到来之前结束,所以冬天到来的时候,意大利军队会在温暖的壁炉前烤火,或者是在阳光明媚的克里特岛享受生活,冬装——

    根本没有必要!

    至于南部非洲和英国可能的支援。

    在胖光头看来也不足为虑。

    英国现在自身难保,根本没有支援希腊的能力。

    南部非洲虽然在塞浦路斯囤积了大量军队,但是有没有支援希腊的决心,是一个巨大的疑问。

    希腊人有没有坚持到底的决心,同样是个巨大的疑问。

    别忘了连法国都已经停止抵抗了,希腊人能有多大的决心?

    更何况,在胖光头看来,即便希腊获得南部非洲的帮助,意大利军队依然

    拥有征服希腊的能力。

    毕竟德国连法国都征服了,南部非洲就算再强大,又能比法国强到哪儿去?

    德国人能征服法国,意大利难道就不能征服南部非洲吗?

    于是在一片熙熙攘攘的质疑声中,意大利军队越过希腊边境,向希腊发起进攻,希腊战役开始。

    有波兰和法国的“珠玉”在前,在希腊战役爆发的时候,所有人都以为意大利人会向德国人一样势如破竹,意大利军队可以像胖光头说的那样,在冬天到来之前结束战争。

    事实让人大跌眼镜。

    真不是希腊人表现的有多好。

    而是意大利人表现的太差,胖光头低估了希腊人的抵抗决心,同时又高估了意大利军队的能力,意大利军队在攻入希腊境内不到十公里,就遭到希腊军队的迎头痛击。

    这里要介绍下,希腊北部的地形非常复杂,不利于机械化部队的大规模行动,平度斯山脉成为意大利军队前进的天堑,希腊军队凭借地形修建了坚固的工事,意大利人缺少重武器,对希腊人的工事一筹莫展。

    所以战争爆发后,希腊首相莫塔科赛斯将军惊讶极了,意大利军队的攻击力就这?

    真的就这。

    首先攻入希腊的意大利第15山地师,在攻击希腊第六师的阵地首战受挫之后,就再也没有发起任何攻势,而是就地驻扎,和希腊第六师开始对峙。


    希腊人的血脉里,依然有斯巴达人遗传的血性。

    依然意大利人不进攻,那么换成我们主动出击试试。

    然后让人惊讶的事情发生了。

    意大利第15师只进行了象征性的抵抗就放下武器投降,理由是他们没有足够的冬衣。

    这个理由太尼玛奇葩了。

    现在才9月份,就算平度斯山脉的夜晚温度低一点,可还没到需要棉衣的程度。

    更何况一支军队,难道就因为没有棉衣就放弃抵抗?

    这尼玛连殖民地仆从军的战斗意志都不如!

    于是希腊人信心大增。

    9月15号,希腊北部的马其顿地区,希腊军队开始大举反攻。

    意大利人匆忙撤退,希腊军队不仅将意大利人赶出希腊,反而顺势攻入阿尔巴尼亚。

    这时候意大利人才如梦方醒,在彼得罗·巴多格里奥元帅的指挥下顽强抵抗——

    抱歉,打错了,没有顽强。

    甚至没有抵抗。

    一个很典型的战例。

    当希腊军队逼近科尔察的时候,意大利人宣称会把科尔察变成希腊人的滑铁卢。

    希腊的帕帕戈斯将军不信邪,命令部队从两翼包抄科尔察,试图将科尔察包围。

    意大利人的骚操作又来了,在希腊人还没有完成包抄的时候,意大利人就匆忙撤退,根本不给帕帕戈斯将军一战成名的机会。

    此时的阿尔巴尼亚,意大利人有27个师。

    希腊全国只有16个师。

    而且还是欧战爆发后才匆忙组建的。

    到9月25号,在阿尔巴尼亚的意大利人已经撤退30英里。

    30英里不算远。

    不过阿尔巴尼亚才多大点,不到三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撤退30英里几乎意味着一溃千里。

    莫塔科赛斯将军还是很冷静的,他没有命令希腊军队继续进攻,而是占据阿尔巴尼亚南部山区构筑新的防线,不给意大利人任何机会。

    至此,希腊战役的第一阶段,以希腊军队的全胜结束。

    胖光头的威信从此一落千丈。

    希腊军队的全面胜利,也给了希腊人一个错觉。

    意大利人的表现是如此不堪。

    既然凭借希腊

    军队,就完全可以保护希腊。

    那为什么还需要英国和南部非洲的帮助?

    尤其是为了获得南部非洲的帮助,希腊要向南部非洲开放克里特岛。

    就在希腊战役进行的过程中,塞浦路斯分舰队也没闲着。

    亚瑟和麦克·托兰将军早有定论,要援助希腊,必须先解决航道威胁问题,所以塞浦路斯分舰队的第一个任务是攻击十二群岛,将盘踞在十二群岛的意大利军队彻底消灭。

    和进攻希腊的意大利军队一样,驻扎在十二群岛的意大利军队同样是承平日久,早就被爱琴海明媚的阳光和温煦的海风腐蚀了意志。

    意大利在十二群岛驻扎的军队只有一个师,而且都在最大的罗德岛上。

    地中海舰队的行动速度很快,

    9月5号意大利王国向希腊王国发出最后通牒,9月7号,塞浦路斯分舰队就向罗德岛进行第一次空袭。

    空袭只能对意大利守军造成一定打击,要解决问题还是得靠陆军。

    陆军要登陆作战需要完善的准备,一直到9月17号,驻扎在塞浦路斯的海军陆战队才乘坐运输船,在塞浦路斯分舰队的保护下出发。

    根据由易到难的原则,海军陆战队首先尝试在卡尔帕索斯岛登陆,没有受到任何抵抗,岛上没有意大利驻军,大部分居民是希腊人,南部非洲海军陆战队的到来,受到卡尔帕索斯岛居民的热烈欢迎。

    这时候塞浦路斯分舰队才将罗德岛作为攻击目标。

    在亚瑟看来,塞浦路斯分舰队的攻击节奏已经很快了。

    但是回头一看,意大利人已经被赶出希腊,甚至希腊军队已经攻入阿尔巴尼亚。

    亚瑟彻底迷茫,单纯从速度来看,希腊军队表现的比南部非洲军队更强大。

    这一定是幻觉!开普之鹰

    测试广告2



第2167章 这一定是幻觉  
相关:  重生南非当警察txt下载  重生美国之富甲天下  重生南非当警察  我在西伯利亚打地鼠  重生南非当警察全文免费阅读  远征欧洲    谍海王牌  女修重生指南  军工科技  废土生存手册  
(快捷键←)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节↓ 下一章 (快捷键→)
 
版权声明: 好书友开普之鹰第2167章 这一定是幻觉所有小说、电子书均由会员发表或从网络转载,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联系邮箱请见首页底部。
最新小说地图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04s 2.3237MB

搜"开普之鹰"
360搜"开普之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