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人穿行在树木花草茂密的林间小道上,登上一座山脊,前方一片群山的主峰披积着皑皑白雪。
“哇!好美的雪景噢!”姑娘们欢呼雀跃。
“正值夏天三伏季节,竟然还积雪不化。”蔡萍说。
“这里海拔高,平均海拔近四千米。夏日飞雪也不奇怪,此群山虽然称作小高山,其实不小且高也。我们今日天黑前不一定能走出这片山区,大家要做好露宿山野的准备。”润琨道。
“阿弥陀佛!润琨师傅所言‘平均海拔’是何意也?米指何物?”道真手柱禅杖,转身迷惑地问道。
润琨心中直呼惭愧,竟然又把眼前这位唐朝和尚搞忘了。他向道真方丈解释说:“这海拔之说是我从一位云游四海、知识渊博的高士处听说的。有人把海水面的位置加以平均而得出基准点,高于这点多少就是海拔多高。米也是他在外域听说的计量单位,一丈大概相当于三点三三米。由此算来,这小高山的平均海拔大约有一千多丈高。”
“阿弥陀佛!怪哉怪哉……。”道真听得云里雾里的,摇摇头,拄着禅杖继续赶路。
在青青苍苍、奇花异草的群山中,白色的云雾飘浮在半山腰。山巅、山腰、山谷生长着形态各异,迥然不同的花草树木。小高山的气候真可谓瞬息万变,本是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当越过一道山谷,顺着一条像游龙盘旋在山林间的窄道,刚爬到半山一道峭壁下。空中飘来一大片乌云,天色顿时阴暗下来。先是滴滴答答落下小雨点,接着哗哗啦啦下起了大雨。
“快随老衲上去,进洞避雨。”道真喊道。他定是常行此道,对山中环境熟悉。率先手握从悬崖上垂下的藤蔓,登上位于峭壁上的一处洞穴。众人跟着顺藤而上,进入离地四米多高的壁洞躲雨。
此洞穴掩蔽在一簇茅草和藤蔓后面,洞口有一人高,可容两人同时进出。进入洞内,感觉凉风拂面,众人精神一振。朝洞内前行几步,顿觉光线昏暗。道真方丈从包袱中取出火镰、火石、火绒。用镰刀刀刃与火石反复撞击,磨蹭出的火星将火绒点燃,方丈把火绒凑到嘴边,连续短吹了几口气,那卷起的火绒腾起了火苗。润琨把洞口堆放的干草松枝拿来架好,方丈把火点燃,洞内顿时被熊熊的篝火照得通明。这洞内宽敞,瘦石嶙峋,幽晦而阴冷。
洞穴深处,借助火光看见形态万千的怪石自然耸立着。润琨点燃一根松枝,进向洞穴深处,只见山洞曲曲折折,深不可测。怪石黑影在火光下摇晃,显得阴森恐怖。
“琨哥哥,别往里走了,快回来吧。”陈红她们在外面喊道。他见手中松枝快燃尽,便转身回到篝火旁。
“这山洞深处方丈可进去过?”润琨问正坐在火堆边闭目打坐的道真。
道真睁开双眼述说:“此洞名为无底洞,去年夏初曾与长安白马寺照凡方丈进去过,当时照凡带了颗核桃大的夜明珠,此珠在黑暗中光明四射,乃无价之宝。当时也是遇雨躲避进来,照凡好奇心重,便随其持珠照明而入。此洞中宽窄不等,宽处可容百人,窄处只身通过也必须弯腰或侧身而行。当时行了半个多时辰都还没到头,不知洞有多深,且越行越向地下延伸。再加上下方隐约传来嗡嗡呜呜的怪声,便急忙返回。据昆明城中百姓传说,此洞通往地底深处,有一类人怪物居于洞中。汉末曾有二武士相约,背上干粮刀剑及百余松油火炬棒入洞探险,结果有去无回。从那时起,便无人敢入此洞。”
“唉呀!真吓人,等雨停了,我们就快走吧。”几个女孩儿听得毛骨悚然,盼望雨快停止,好尽快离开这无底洞。
“阿弥陀佛!看这雨还下这么大,不知天黑之前能不能停,说不定我们今晚只能歇于此洞了也。”方丈起身到洞口望了望说。
“完了完了,我们今晚吃啥呢?”张晴说完嘟起嘴。
“呵呵,这不用担心,老衲准备了干粮的。”方丈打开包袱,原来全是白面大饼和一皮囊水。他说:“现在雨正瓢泼,一会雨就算停了,时间也晚啦。山中狼豹出没,夜行危险,且刚落过大雨,山道泥泞湿滑,不易行走。”
“阿弥陀佛!方丈真是想得周到,润琨等多谢了。”润琨合掌称谢,心道自己糊涂,一早只顾赶路,竟然把干粮食水给忘了。幸亏道真方丈带了食水,不然山中水还好寻,下着大雨,要想打猎寻食可就难了。
众人围着篝火,猜测着这洞底会是什么怪物。山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方丈把大饼分给几人,让烤热了吃,又把水传递着饮用。
当雨停之后,云散月出。方丈独自在一柱石笋旁打坐入定,见众人依靠着沉沉睡去,润琨点燃一支软云烟,伫立在洞口。望着悬于山顶的明月和夜空中的星辰,心中想象着唐朝时期的建昌府,西昌古城会是什么个样儿呢?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037s 2.301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