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第一编年史 卷十七 汉纪九(4)

    是岁,皇上才开始微服私访。笔砚阁 biyange.com 更多好看小说北至池阳,西至黄山。南猎长杨,东游宜春。与左右能骑射者,相约于殿门外,常夜出,自称平阳侯。天明,即入南山下,射鹿豕狐兔。奔驰于禾稼之地,百姓皆号呼怒骂。鄠杜令欲捉住他们,给他看了乘舆物才得免归。又曾经夜至柏谷,投宿逆旅,向逆旅主人求浆,主人翁说:“无浆。只有尿。”

    而且怀疑皇上为奸盗。聚集少年将要攻击他们。

    女主人见了皇上的状貌感到有异常人,就制止男主人说:“客人不是平常人,而且又有防备,不可图。”

    男主人不听。于是老妇就用酒灌醉男主人,然后将他绑了起来。少年见了都四散走了。于是老妇就杀鸡为食谢客。第二天皇上归宫,召老妇,赐给她千斤黄金。拜其夫为羽林郎。以后皇上就私置更衣之所,从宣曲以南十二个所在,夜里就投宿长阳,五柞等诸宫。皇上以道远劳苦又为百姓所患,就使太中大夫吾丘寿王,按着户籍,自阿城以南,盩厔以东,宜春以西,划出一块地方,赔偿其价值,将这里辟为上林苑。又下诏令中尉,左右内史将属县荒田,赔偿给鄠杜之民。

    寿王奏事,皇上大悦称善。

    当时东方朔在旁,进谏说:“南山,是天下险阻,汉兴,离开三河之地,止于霸浐之西,定都于泾渭之南,这是所谓的天下陆海之地。秦之所以虏西戎,并山东,是因为其山出玉石金银铜铁良材,是百工所取给,万民所卬足的地方。又有杭稻栗粟桑麻竹箭之饶、因此贫者得以人给家足,无饥寒之忧。因此鄷镐之间,号为土膏。其价每畮一金,如今规以为苑,绝坡池水泽之利,而圈取百姓的膏腴之地,上乏国家之用,下夺农桑之业,这是一不可。扩大荆棘之林,狐兔之苑,虎狼之墟,坏人塚墓,发人室庐,令幼弱怀土而思,耆老泣啼而悲。这是第二点不可的理由。征民营造,在里面骑驰东西,并有深沟大渠。一日之乐,不足以危无堤之乘舆。这是第三个理由。

    殷作九市之宫,而诸侯叛。灵王起章华之台,而楚民散。秦兴阿房之殿,而天下乱。粪土知臣逆盛意,罪当万死。”

    皇上乃拜东方朔为太中大夫,给事中。赐黄金百斤。然而还是起上林苑,如寿王所奏。皇上又好自己搏击熊豕。驰逐野兽。司马相如上书进谏说:“臣听说物有同类而有殊能者,有勇力可比乌获,轻捷可比庆忌,勇悍可比贲育。臣愚以为,人诚然有这一类人,禽兽也应如此。今陛下好陵险阻,射猛兽,一旦遇上异才之兽,惊骇陛下于不存之地,冒犯陛下属车的清尘,乘舆不及还辕,人不暇使巧,虽有乌获逢蒙之计也来不及用。枯木朽株尽可为难。是胡越起于毂下,而羌夷战车相接啊。岂不是误了大事?虽然可以保万全而无事,然而这本非天子所以行的事,清道而行,中道而驰,有时都有意外出现,何况涉丰草,驰丘墟,前有利兽之乐,后无存变之意,轻万乘之重,以为安乐,臣窃为陛下不取。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灾祸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所疏忽的地方。因此有谚语说:家累千金,坐不垂堂,此言虽小,可以喻大。”

    皇上以其言为善。

    四年夏,有风赤如血,六月旱。

    秋九月,有星孛于东北。


    是岁,南越王尉佗死。其孙文王胡立。

    五年春,罢三铢钱,行半两钱。

    置五经博士。

    夏五月,大蝗。秋八月,广川惠王越,清河哀王乘皆薨。无后国除。

    六年春二月,辽东高庙灾。

    夏四月壬子,高园便殿起火。皇上素服五日。

    五月丁亥,太皇太后崩。

    六月癸巳。丞相许昌免相。武安侯田蚡为丞相。

    田蚡骄侈,治宅甲门第,田园极尽膏腴。市买郡县之物的人相属于道。又多受四方贿遗,其家中金玉妇女,狗马声乐玩好,不可胜数。每入奏事,坐语移日,所言皆听。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皇上于是说:“你安置官吏安置完了没有,我也想安置官吏。”

    又请求考察工地,想要另起宅基。皇上发怒说:“你何不把武库拆了?”以后便稍稍的有所收敛。

    秋八月,有星孛于东方。

    闽越王兴兵击南越边邑。南越王守天子约,不敢擅兴兵。使人上书告天子。于是天子以为南越王守义,为之大发兵。遣大行王恢出豫章,大农令韩安国出会稽,击闽越。



卷十七 汉纪九(4)  
相关:    女修重生指南  飞越泡沫时代  重生都市仙帝  赋光阴以长空  魔本为尊  
(快捷键←)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节↓ 下一章 (快捷键→)
 
版权声明: 好书友白话第一编年史卷十七 汉纪九(4)所有小说、电子书均由会员发表或从网络转载,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联系邮箱请见首页底部。
最新小说地图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032s 2.2071MB

搜"白话第一编年史"
360搜"白话第一编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