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已经深了,莱曼坐到桌旁,打开本子,接着构思新的电影设定。笔神阁 bishenge.com
这次,他打算拍一部战争戏。
嗯,究其原因,是因为上一周他闲来无事,跑去电影院看了那部《我们曾是战士》。
回到酒店后,内心深处就一直想要做点什么。
其实吧,战争片永远是属于男人心中独有的那种浪漫,也不会缺少市场和受众,算的上是比较好的电影题材类型。
但,他就这样坐在桌子旁边,对着空白的文稿,皱着眉头思索,脑海里没抓住什么灵感。
战争电影在电影史上永远都不会过时,可拍的选项和事件也多的是。
像《血战钢锯岭》那种叫好又叫座的、《美国狙击手》这种收益回报比很大的
可莱曼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这种大场面的宏观调控不是他最擅长的镜头处理,换句话来说,他缺少那样的经验。
强行去拍,很有可能达不到那样的效果,所以果断排除掉。
那还有什么呢?
“狂怒?”莱曼轻声的喃喃了句。
这部电影无疑也是一部好片,它刻画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盟军深入德国腹地,与德军的坦克互相较量的小规模冲突战役;还有无比真实的战场氛围烘托;讲述了士兵面对战争的人性思考。
这些方面都做好的话,能打动观众,带来额外的市场反响也就不出奇了。
莱曼认真的分析了一下拍摄《狂怒》的难度,再对比自己的能力与拍摄经验,发现还真可行。
场景和人物的刻画比起其他的战争大戏来比要少的多,是他熟悉的节奏;拍摄过程中不会运用到复杂的cg技术,没有特效,全靠实地搭景就能完成;在资金预算方面,也不会太过于耗钱,增加投资的风险。
唯一的问题就是他没有学过什么战术,也不知道该怎么样操控步、坦协同作战,完成任务制定。
不过,这些工作他可以找真正的坦克军官或者有研究过二战坦克部队的教授来帮忙编排具体的行动指令和现场调度。
这些都有具体的解决方案之后,剩下的就是人物设定了。刻画战争戏,人物是关键。
嗯,还是老兵加新兵的组合,这样最保险,也容易刻画主题,保证戏剧性。
莱曼这样想着,开始写人物的大纲介绍。
“中士”严肃、务实、坚守命令,也有一定的道德底线;一个常见的军官形象。
“圣经”基督教徒,坦克副指挥,也负责操控主炮系统;在长久的战争生涯里,唯有《圣经》才能抚平他的内心。
“机器”新兵,原本被训练成为了后方的情报系统职员,后来上了前线;受过高等教育,但他现在要学会的是如何在战场上活下去。
“戈多”负责驾驶那辆作战坦克;嗜酒如命。
“库恩”装弹手;胆子大,漠视生命。
科里斯站在一张办公桌前,头微微低下,神情紧绷着,不说一句话。自从《三傻大闹宝莱坞》获得了成功,他就不好过了。现在他就站在了米拉麦克斯的一间办公室里。
在他的对面,哈维-韦恩斯坦靠坐在宽大的老板椅上,那张微胖的脸上没有任何的喜色,神情严肃。
“抱歉,boss。”科里斯终于受不了这样的眼神注视了,主动开口道“都怪我对莱曼的项目前景判断失误,这才导致公司接连损失了两部市场价值很高的影片。”
明明他只是这次事件的边缘人物,却不得不把所有的黑锅揽在身上。
要说交恶导演莱曼,应该是当初第一个坑他的那个公司职员,再者哈维-韦恩斯坦的不留情面也该是问题的所在,但谁让这两个人一个是自己的老板,一个又早就辞职离开了呢。
这样一算,还真是他科里斯比较倒霉,既跟莱曼打过多次交道,公司地位又不算低,正适合背锅。
谁让他还就摊上过商量谈判发行的事呢,不冤。
正所谓下属犯了错肯定是下属的错误,老板犯了错,肯定也还是下属的错误,这条职场准则,科里斯领悟的很早。
他说这些的时候,脑袋始终不敢抬起,似乎想用这种更能体现诚恳的方法打动哈维-韦恩斯坦。
“他本来应该会是米拉麦克斯忠实的合作伙伴。”哈维-韦恩斯坦终于开口打破了沉默,语气冰冷而又生硬,“但为什么看片部门会这样的得罪他。”
还不是你要求的,尽可能的低价买入国际上的电影版权,不然我们怎么又会去耍一些发行合同上面的小手段!脑海里倏地闪过这个念头,不过科里斯可不会傻到说出来。
“算了,你出去吧,以后多注意一下自己的部门。”
科里斯舒了一口气,放轻脚步,缓缓离开了这间办公室。
哈维-韦恩斯坦的视线落在了面前办公桌上的一份报表,脸上的肥肉微微抖动了两下。
他毕竟是哈维-韦恩斯坦,又怎么可能完全把这一系列的错误硬压到下属的头上。
只是看到报表上面最新统计的一周北美票房排行榜,他怎么都感觉心里窝火,明明第一个合作的是他们,转头来,不仅这份缔结下来的合作关系没打理好,反而,还成为了敌人。这上哪说理去!
哈维-韦恩斯坦的眼睛往下移动,又扫了眼最新的榜单。
排在第一名的依旧是那个让人感觉刺眼的名字——《三傻大闹宝莱坞》,367532万美金。
这部制作成本也就600万左右的影片,在这陆续的三周里,在整个的北美市场卷走了732462万美元,还蝉联了两周的周票房冠军。
这个数字实在惊人,想当初自己内心对这部影片的北美票房评估也就是5千万左右,还是策划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之后的属于独一份的大奖运作体系。
事实证明,他哈维-韦恩斯坦也有看走眼的时候。啊,不,是根本没得看,毕竟人家连商谈的机会都不愿意给。
他忽然有些胸闷,不管相信就因为去年的那个举动,导致了这么一大笔的利润,好端端的从自己手中滑落。
就算是自己预估的5千万,那也是惊人的回报比啊。
而且,这还不是最终的票房数字,《三傻大闹宝莱坞》才堪堪扩映两周而已,后面还要算进去的海外票房收益、录像带收益以及周边版权的运作,这样一加起来,最终的利润会是多少呢?
即使这些年运作过不少出色的影片,奥斯卡大奖更是拿到手软,但这粗略估算出来的数值,还是让哈维-韦恩斯坦感到无比的心痛!
尤其是因为这本来是自己的公司亲手葬送的一场好局,这个事实更像是在撕扯他的心肺,嘲笑他目光短浅,不识人才。
可谁又知道当年的那个拍摄技巧中规中矩,没有灵气的新人导演,会演变成如今这样。
不然他也就不会那般的不留情面了,因为在当时的他看来,这种导演,电影界一抓一大把,根本不值得下注投资,坑了也就坑了。
莱曼-拉斯特!
想到这个名字,哈维-韦恩斯坦的心里就很不舒服,这个小导演让他以及科里斯被玩的团团转,表面上看似放下了过去,可以合作,但实则内心强硬,一丝机会都不愿给。
还说什么人微言轻,说不上话,真当他傻子吗?
胸中的闷气,让哈维-韦恩斯坦非常的别扭,他站起来,走了两圈。
转而来到办公室的落地窗前,长长吐出一口气,才终于觉得好受了一些。
他会是下一个昆汀-塔伦蒂诺吗?
哈维-韦恩斯坦双手抱胸,眺望起了远方,脑海里犹不自觉涌现出了这个念头。
发掘出昆汀这个导演怪才,让米拉麦克斯迎来了快速发展,是他平时最为得意的一件事。但有一点他也无法否认,那就是昆汀拍的电影虽然是影评人和小部分影迷的狂欢盛宴,却不是更为大众的影迷们的佳肴。似乎他缺少了莱曼赋予影片那般的通俗性?
对的,莱曼的作品在他看来,更为迎合大众的口味,却也没抛弃电影中的一股子人文思考。
无论是《活埋》,还是《三傻大闹宝莱坞》都是如此。
这可惜,自己错过了他。
不过,这一切都还没有盖棺定论,自己倒要看看,这位年轻的导演,到底能走到哪一步。
哈维-韦恩斯坦能带领米拉麦克斯走到今天这种程度,或许公司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他却从不会轻易的放弃,不然也不会让昆汀老老实实的服务了这么久,他的脾气更为古怪,自己都能降服,凭什么不能收服莱曼?
作为一家企业的舵手,哈维-韦恩斯坦或许有着各种怪癖和广为人知的毛病,但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却是最基本的素质。他绝不是一个只知道后悔的庸才,反而更加明白出色的导演对于电影这个行业意味着什么。
回到办公桌前,哈维-韦恩斯坦收起那张报表,拿起自己的钢笔,在一张空白的纸张上,重重写下一行字母——莱曼-拉斯特。
他把这张纸压在了办公桌的透明玻璃层下面,这既是提醒,也是一次教训。
还没有完呢!
。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036s 2.3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