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行了一个时辰,终于停住了。沈浩初和赵温筠下了马。
华嬷嬷扶着徐氏从车上下来。
众位姑娘也下了马车,周围的平头百姓们纷纷议论着这是哪个府上的太太姑娘。
这时有人见有位姑娘穿的异常打眼朝旁边人说道,“你瞧那位姑娘是小姐还是丫头啊,怎么穿的跟别人不一样。”
徐氏早就听到了他们的议论声,脸色极为不好,从祝楚楚身边走过,冷冷的扔下一句话,“回去换一声衣裳,别丢人现眼。”
祝楚楚眼神哀哀的望着沈幼莹,神情格外可怜。
沈幼莹安慰似的拍拍祝楚楚的手背,示意她别在意。
今儿的这身衣裳也并不是祝楚楚的本意,是沈幼莹听见祝楚楚要去为亡父上香,特地给她选的,说古代的女子都这样,为表诚心不能穿绫罗绸缎,也要卸下钗环。祝楚楚神色又悲戚几分,她一个寄人篱下的女子,怎么能违背沈幼莹的意见,沈幼莹是沈府里唯一重视她的人要是连沈幼莹也对她生厌,她不知道该如何在沈府如何呆下去,大徐氏听说徐家舅舅为她介绍的那一府人家,很是富贵,想了想,到底还是回去了,连哥儿也一起带走了,只把她留在沈府。
沈幼莹却不懂祝楚楚的心思,被别人这样打量,心里也有点不高兴,嘴里还轻言细语安慰祝楚楚,可不免有些埋怨祝楚楚怎么那么实心眼,她只不过随口说在书上见过那些戴孝的女子都是这么穿的,祝楚楚就打扮上了。
沈幼婉瞧见了,撇嘴冷笑几声,走到前头去了。
红筏正扶着沈幼瑷下车,沈幼瑷面容都被纱巾挡住了,只留下一双盼若琉璃的眸子,可是走路的姿态还是那么好看,莲步轻移,仪态万方。
那汪清水似的眼睛,总是淡淡的看人,却说不出的清澈。
众人的目光瞬间被沈幼瑷吸引住了,眼神里齐齐闪过一丝惊艳,只有这样的女子才当的起世族贵女的称号。
沈幼莹在后面见到这一幕,眼神晦暗不明。
红筏早已习惯沈幼瑷被众人注视,镇定自若扶着她上了石阶。
沈幼瑷下来后就望见了另一旁还停的几辆马车,一个下人打扮的中年汉子在那里守着,车身并没有标记,看不出是哪个府上的,只从里面的帘子,装饰隐约看出是女眷用的。
沈幼瑷只以为这是这是哪个府上的女眷也上香,只略瞄一眼,便不在留意。
万松寺在清源山的小半山腰下。
沈幼瑷远远望去,只见清源山山顶白雪皑皑,山峰不高,连绵起伏,山中雾霭浓重,极像一副泼墨画。
脚下的青石阶,因是常年有人打扫,连青苔都不见。
一行人刚走了几步,就见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和尚迎了过来。
那小和尚走过来双手合十,施了一礼,道,“众位施主好,方丈早知今日施主们会来,便让小僧在这里迎接。”
沈府的女眷要去万松寺早就提前一天打好招呼,因此寺里的方丈都准备好了。
徐氏听了道,“麻烦小师傅了,领我们上去。”
那小和尚领着沈府众人,一路走过阶梯,便看到了万松寺。
登上石阶,只见万松寺就坐落在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柏之中,那映在绿树丛中的寺院,杏黄色的院墙,青灰色的殿脊,颇具古朴肃穆之感。
进入寺门,殿基用莹洁雪白大理石筑成,宽厚的殿基和殿体毫厘无间,四周雕刻石栏,石栏刻得玲珑剔透,与宝殿相配置,庙顶上铺满了古木,屋脊上雕刻了好多罗汉,栩栩如生。大雄宝殿中央正中央摆着一个巨大的佛祖双睑微垂,一副大慈大悲,救助众生的样子,寺内香烟缭绕。一个慈目善目老僧人站在正中央,瞧见他们进来了,双手合十,道了一声佛号,“阿弥陀佛。”
徐氏回了一礼,示意华嬷嬷捧着一个红木雕花盒子上前,道,“劳烦慧能师傅了,这是一百两银子只当给贵寺添的香油钱,也替我们老太太在寺里供一盏长明灯。”
慧能常年接待官家女眷,心里自然明白,道,“多谢女施主,沈老太太仁厚佛祖必会保佑。”
左边侍立的小和尚点燃几只香递给徐氏,徐氏接过来,走向前,双手恭恭敬敬的举起,放在两眉的中间,闭上眼睛,口里不知小声念叨什么,半响过后,徐氏把香放在香炉里。
后面的赵氏见徐氏上完香后,也拉着赵温筠过来上香,瞧着一旁放着签文,又让赵温筠抽了一支签,找旁边的僧人解说去了。
沈幼婉早就瞧见了,待赵温筠抽完签,一把抢过竹筒,跪在佛祖面前,表情无比虔诚,口中念念有词,手里轻摇晃手中的竹签,只听“啪,”一声,一根竹签掉在地上,沈幼婉忙不迭的捡起,仔细看着竹签上的签文,面上不由闪过一丝失望,兴致也低了几分,朵儿不知在她耳边说了什么,她抬起头眼里又闪过一丝光芒,来朝解签的和尚走去。
沈浩初道,“妹妹也去抽一支签,瞧瞧前程姻缘。”
沈幼瑷听了,并不上前,自从得知她不能和谢秋扬成亲,不能从回魏国公府,她对她的姻缘已不抱什么期待,对她来说不过又是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的陌生的地方,她所能考虑的,哪个府里能提供她最舒服最自在的生活。
至于男人,她只要保持正房夫人的名头,男人都喜欢美人,她只要替他多纳几个妾就好了。
“我要瞧什么姻缘前程,倒是四哥该好好的拜拜佛祖求求他保佑你考中秀才。”听见沈浩初让她问姻缘前程,沈幼瑷并不感兴趣,板起脸回他一句。
沈幼茹听见他们在议论,道,“五姐姐来一趟万松寺也不容易,便也过来试试吧,我听说这里的签一向很灵验。”
沈幼瑷摇摇头道,“你们先解签文吧,我去隔壁院子逛逛。”
沈浩初只好不在强求了,待沈幼瑷走出大殿后,她在红筏耳边吩咐几句。红筏会意,“姑娘,就放心吧,我也备下了一百两银子,给咱们老夫人另点了一盏长明灯。”
沈幼瑷又道,“外祖母不爱金的,用青铜的灯盏最好,再给大嫂求个平安符。”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033s 2.298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