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处于大唐东北边境之外,朝廷内的大臣很少有人了解这里的山水地理、风土人情以及作战攻伐强弱之势。
李绩一生所遇大战,有胜有也负,总体来说,胜大于负。这次攻打辽东,是李世民在处理了太子谋反,心情极度失落之下,才做出的决定。他希望大唐府兵在边关取一场大胜利,以此来转移大臣们的视线,弥补内心的失落和空虚。
魏征谋反又怎样?候君集谋反又怎么样?
大唐有的是能干的战将,随便提一个人出来,就能打恶战,定边关,壮我大唐威风,然后凯旋而还。
因此,李绩这次出征,寄托着李世民无限的期望,可以说是胜了皆大欢喜,败了则可能人头落地!
结果,如预料那样,攻打辽东之城,连续失利。李绩总结原因,有三条主要的弱点,必需克服。若不克服,接下来仍然会打败仗。
这三条分别是,兵器钱粮等物资,补给数量远远跟不上损耗数量。缺少兵器让士卒靠什么打仗?让士卒饿着肚子,少气无力,怎么以下攻上,占领对方的城池?其次则是,敌军为主,大唐为客,以客攻主,以远攻近,讨不到一点便宜。然后就是,好不容易攻克一座城池,城内乱成一团糟,很难疏理民心民情。
李绩把这三条给马周讲了以后,马周也十分为难。这三个条件,其实就是一个条件。不管是攻城的士卒,还是攻下来的城内百姓,甚至与高句丽的客主身份的转换,全是因为大唐府兵只有几个月的攻城时间。
若是有足够的补给,若是有充足的粮食,城内百姓有吃有穿必不骚乱。有足够的粮食,可以与高句丽长期耗下去,则客主身份自然而然发生剧大的转变。
民心就是粮食,打仗打的就是装备!
我无敌有。我有敌强,我强敌精,在这种不利的条件下,无论是谁指挥作战。结局都是不可避免的失败。
为了补给辎重,马周费尽了心思。诸葛亮六出祁山,连续攻打魏国,从益州到中原一带,路程也长达几千里。他是怎么克服辎重补给的?
木牛流马!
想到了这个词,马周眼前就是一亮。
木牛流马以少量的人,赶大量的牛马驮运粮食,做到事半而功倍。为何自己不可以试一试?马周根据史书记载,研究了很长一段时间,也没把木牛流马重现眼前。
诸葛亮真是一个妖精!
冷兵器时代想出热兵器的机械性!
这时,马周突然发现,自己太笨了,走了一大段的弯路。
明明可以从热兵器时代借鉴东西,为何还到科技更加落后的三国时代借鉴?
比如轮船火车什么的。要是挪到大唐这个时代,岂不是逆天的存在?
但是,马周是个文科生,不懂那些吊炸天的蒸汽动力原理。火车道总是可以建出来的,不都是木头打底子么?
于是,马周想到一个好办法。从山里伐出一大批木头,锯成一寸的方木,执照马车两轮之间的距离铺在地上,做成木轨。然后,让装满一车粮食的马车。用马拉着赶到车轨上面。
结果,马车走了不到一里路,轨道竟然散掉了,散掉了!
马周仔细查检。仔细研究,发现一车粮食的重量,远远超出一寸方木的木轨的承受能力,走出一里地,已经算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若派成千上万辆马车同时步上木轨,一里也不走不了就得散架。
于是。马周加厚了木轨,制成半尺厚半尺宽的木轨,木轨之间用大抓钉卯死,使其不易散架。然后,把马车的两个轮子也进行了改装,使马车在木轨上行走的时候,更加轻便,更加快捷。
这次,!派了十辆马车装上粮食,走出十里左右也没有散架。木轨终于成功
接下来的另一个大难题,又让马周陷入了困扰之中。
从哪里开始修木轨方便?若是从长安和洛阳开始,路途太遥远,还没修好冬天就到了,天寒地冻之下,修好木轨大唐军队也败得一榻糊涂。若是从这里开始修起,倒还有些眉目。但是,也不能一直修到洛阳。
最好是从附近一些较成规模的,地盘大一些的,收成相对富足一些的州郡修起。然后,两边同时开修,一边从南向北修木轨,一边从北向南修,在某个地点合轨。
这样既解决了从长安从洛阳修轨的长距离运输问题,也解决了在有限的时间内修成的问题。
然后,马周修书一封,让府兵骑快马沿着驿道,从辽东一路不休息的送到长安。
李世民接到信以后,和大臣们商量了三天时间,最终,多数支持,少数反对,才拍板定案。李世民下旨,从幽州开始修木轨,全力支持攻打高句丽的李绩和马周。
在大唐全力支持之下,两个月的时间,辽东战场向南修,幽州向北修,两方木轨终于汇合到一处。之后,兵器钱粮等辎重源源不断运向辽东战场。
得到大量补给的大唐军队,在李绩的有效指挥下,连连取得胜利。每克一城,马周都用从后方补给来的钱粮安稳民心,并派一些家庭贫困的劳动国,参与修筑木轨之中,使他们得到一部分钱粮,维持家庭生计。
在步步为营,稳打稳扎之下,大唐军队节节胜利,很快攻到高句丽的都城之下。
那高句丽王顿时慌了手脚,派大批精锐军队保护都城。双方在城下列兵对擂,攻伐之中,相互有胜有败。总体来说,大唐军队士气相对旺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给高句丽王巨大的压力。因为,都城是高句丽王最后一个安乐窝,都城一破,高句丽就等于被大唐灭国。
在这种情况下,高句丽王赶忙派人向李绩马周求和。
按李绩的意思,把战场推到高句丽的都城之下,这份成绩相当可以了,趁此机会可以回兵。马周坚决不同意李绩这样做。
这样做就等于是给对手以缓和之机,使他们养精蓄锐,卷土重来,那时候,大唐还要浪费十倍的精力才能夺取失去的疆土。(未完待续。)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033s 2.280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