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祖 第一百二十二章 京绥铁路

    齐国比想象中的还要富足。

    房屋鳞次栉比,街道齐整宽阔,百姓们虽然简陋了些,但到底也是齐全的。

    湘王忍不住赞道:“王兄治国有方,小弟实在是佩服!”

    “治国这东西,一靠大臣,二靠资源!”

    齐王笑了笑,毫不避讳地如实道:

    “齐国本来只有十来万人,最近两年发展迅猛,多亏了金矿的发现,一年能多上一二十万块额外收入,所以才能大规模的迁移百姓过来!”

    说着,他指着那些穿着粗布麻衣的行人们道:“朝廷太远,故而我基本是参杂着一半的秦人过来。”

    “他们虽然不如汉人,但比野人强多了,至少会耕地,会织布,听官府的话。”

    “现如今,我的齐国一年收入五十万,虽然比不上江南一府,但却盈余颇多……”

    听着这位兄长的自我夸赞,湘王不由得露出羡慕之色,感叹道:“兄长的齐国与秦国倒是别有一番滋味。”

    “秦国如何了?”齐王听到这,忽然问道。

    “秦国攻破了寮国,正在镇压叛乱呢!”

    湘王随口道:“秦国与齐国相比较,就是太过于复杂,各色人等,常备十数万大军,就是为了镇压叛乱。”

    “那倒是!”齐国笑道:“我齐国虽小,但到底安生,虽不说一砖一瓦,都是我亲自铺就,但也相差无几。”

    对于秦国攻灭寮国,他自然是没有什么异议的。

    毕竟在前两年,他也在吕宋水师的帮助下覆灭了苏禄国,属于半斤对八两了。

    马车行进着,湘王窥探着临淄城的景象,不时地啧啧赞叹。

    相较于与安南杂糅的河内城,临淄则完全采用了明式建筑,可谓是与南京一模一样,十分的贴近。

    百姓们的衣衫则相较于秦国,则更单薄了些,长袍没见多少,特色的细麻衣则随处可见。

    旋即,他瞥向了自己的这位兄长,齐王。

    他的长袍似乎也是特别的单薄。

    见其眼神,齐王哪里不知道他的想法,掀开车帘一角,随口道:“在齐国,比秦国还要闷热,故而衣着与大明颇为不同。”

    “丝绸透气,在我身上倒是不贵,但普通百姓,乃至于百官身上穿戴倒是昂贵的紧,只能穿细麻衣。”

    “故而大多人只有一件单衣,且缩小了衣领和袖口,防止被草木划破,而细麻穿着也舒服,故而就普及开了……”

    说着,他扯了扯自己的衣襟:“我如今身上也只有两件,要不是顾及你,平常也只有一件!”

    听得这话,湘王也笑了:“二哥,我身上也没几件,在秦国就已经被教训了,想着要过来见您,就多穿了些,热的我受不了了!”

    “哈哈哈!”

    兄弟二人相视一笑,隔阂消磨了泰半。

    就在马车上,二人换了木屐,踏地而行。

    雄壮的齐王宫就映入眼帘。

    “临淄未建成,而王宫就已经建好了。”

    齐王轻叹道:“如果说整个临淄城耗费了百万,那么王宫就是五十万。”

    “你那湘王宫,也是如此!”

    “非壮丽无以重威!”

    湘王点头称是。

    他这时候思维都开始散发起来。

    作为帝后嫡子,朝廷对于湘国自然是不会怠慢,百万打底,而内务府对其也同样认真,不下于朝廷。

    花两百万建设一个城池和宫殿,尤其是在南洋这样不缺稀少木材的地方,着实是个大手笔。

    ……

    “噼里啪啦——”

    绥远,九原城。

    府、县,乃至于巡抚,晋绥总督孙长舟,都抵达城外,进行了一场热烈的活动:

    庆祝九原至大同,长达五百余里的铁轨,终于建成了。

    其耗费了三年时间。

    而早在去年,大同至北京的铁轨早已经通车,大同至绥远这一段则格外的艰难。

    铁轨,枕木,乃至于劳工,在漠南地区都是稀缺的,要不是地形平坦,怕是还得拖延。

    而且修铁轨,还涉及到了草场,牛羊,以及水源等问题,可谓是情况复杂。

    但为了尽快的通这条铁轨,绥远上下真可谓是拼了。

    为了养护铁路,绥远直接招募了近六百名护路工,沿着铁路一线进行看护。

    每隔三十里一座路站,那每隔十里就有一名护工在巡逻,可谓是极其认真。

    不认真不行,草原缺铁,为了这点利益,不知多少人铤而走险呢!

    牧民可不知道什么叫做官府的威严。

    除了护路工,绥远还对沿途的部落进行了责任划分,一旦丢失了铁轨,立马找附近的部落挨个赔偿,除非找到盗贼。

    孙长舟眯着眼睛,看着如同长龙一般的铁轨,草原的风沙吹拂,让他的皮肤日益粗糙,他忍不住道:

    “听说朝廷那里有了叫什么蒸汽机,可以吃着煤跑,不需要马来拉拽了!”

    “督抚,咱们这也是那机器拉!跟大同那里同步,一起运来了机器。”绥远巡抚熊汝霖则笑着回应道:

    “只要路上加煤,就能持续跑,比马好太多了。”

    “据下官所知,这机器一个时辰能跑三十来里,从绥远到北京只要四十个时辰,而大同到北京二十三个时辰就行了!”

    “哦?大同也要上吗?”

    孙长舟一愣,脸上露出了高兴的笑容。

    晋绥总督的驻地就是在大同府,距离北京七百里路程,往日的马拉铁轨可得走上三五日。

    如今时间骤减至一半左右,这可是方便不少。

    马拉铁轨可是要换马的,马歇车不歇,故而所以每天的转运次数都有限制,顶多五六次就没余力了。

    就算如此,为了安全,夜里也甚少走路,防止意外发生,每日行进不过一百五十里。

    “下官听说是这般!”熊汝霖轻笑道:“这次铁轨建成意义重大,故而朝廷有很大的意愿投入那蒸汽机过来,毕竟京畿都普及了,也该轮到咱们了。”

    “你说的速度,夜里也能走?”

    孙长舟尤难相信,人一老,对于新鲜事务就很难接受完整,还是难以置信。


    “夜里也是能跑的。”

    熊汝霖不厌其烦地解释着:“且不论在跑车前会有一小车试行引路,就言语铁做的机器,可比马强多了,不怕撞呢!”

    “哼!”孙长舟想着层出不穷的撞车事件,忍不下赞同起来。

    马拉铁轨盛行后,不知多少人兽被撞,以至于隔个两三月就有翻车的情况,让人心生不安。

    毕竟马蹄多脆弱,稍微碰撞点就危险了。

    如今蒸汽机慢是慢了些,但架不住是铁做的,夜里也能跑,时间反而是缩短了。

    一群文武官吏们看着铁轨,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

    有了这个,去往北京城就方便多了,而且还不用风餐露宿。

    距离北京越近,也就意味着距离权力越近,前途也就愈发宽广。

    孙长舟缩了缩脖子,感受着这草原上的寒气,中秋节才过去多久,这草原就冷了起来,着实不像话。

    他瞅着熊汝霖还算顺眼,索性就直接道:

    “朝廷本来是准备从九原往西修到阿拉善,乃至于乌鲁木齐,伊犁的,但距离近是近,但却什么都稀缺!”

    “故而,朝廷决定先从甘州修到吐高昌(吐鲁番),然后再修至乌鲁米齐、伊犁……”

    熊汝霖心中叹了下可惜,如果真的通往阿拉善,不知道要省去绥远多少的力气。

    但他却目光长远,胸怀政治,立马道:“督抚,安西的省治真的要迁到伊犁吗?这是不是太偏西了一点?”

    乌鲁木齐作为当年和硕特部的过冬草场,距离高昌不过数百里,更是处于北疆盆地中心,位置相当重要。

    迁往伊犁,他是怎么也难想通的。

    对此,孙长舟沉吟片刻,才道:“在以往,自然是考虑到安西的平稳,如今辽国,赵国已经封下,安西最大的危险在北和西面。”

    “与藩国密切联系,看住哈萨克汗国和罗刹人,伊犁最合适不过了!”

    “下官明白了!”熊汝霖点头称是。

    虽然如此解释,但他认为罗刹人不足为惧,恐怕朝廷顾虑的是赵、辽二国不稳,从而可以随时支援吧!

    孙长舟没了兴致,就乘着马车返回城内,一众文武们自然是同回。

    光秃秃的铁轨有什么可看的,不及总督的一根腿毛重要。

    不过对于许多牧民来说,如此多的铁轨,足以让他们眼冒绿光了。

    但面对持着腰刀骑着马的护路兵,一个个只能偃旗息鼓,扭头而去。

    只有千余名收尾的劳工,则围在铁路边,翘首以盼。

    孟恩(白银)就在其中。

    作为贫穷的牧民出身,在草原日益增长的人口中,他的处境颇为艰辛。

    家里的牧场和牛羊自然是轮不到他的,有没有什么出色的箭术和骑术,亦或者摔跤,就算是参与那达慕大会,也不会远上。

    如果不出意外,要么他出家成为喇嘛,要么就去贵族老爷家放牧,失去自由,成为长工,然后再娶一个同样是长工的女人成婚。

    不甘于此的他,则等到了铁轨修建,为了钱粮,他加入到了修路大军中。

    包吃住,月饷五毫。

    价钱虽然低了,但在草原上却是不薄,对他来说更是个出路。

    领了两年的饷钱,突然就要结束了,他怎么能甘心?

    更何况最后一个月的工钱还没结呢!

    千余人的等待中,陪完那些官员们后,一个胖子骑马而来,身后跟随着十几个魁梧的大汉。

    胖子也不啰嗦,直接道:“待会随我去城里结钱。”

    欢呼声刚响,就被压住了。

    孟恩同样停住了欢呼,看着这位内务府的管事。

    “大家伙基本都是干了一年半载,甚至更久的老人了,我也不啰嗦。”

    胖子沉声道:“朝廷修完这条路,准备再去陕西修路,到时候除了那些短工外,还得需要熟工。”

    “俗话说的好,用熟不用生,我准备把大家伙带到陕西去修铁路。”

    “到时候,一个月一块钱,包吃住!”

    翻了一倍的饷钱,让人情难自禁。

    孟恩自然不出意外的激动了。

    两年的生涯,让他学会了汉话,对此自然是听得一清二楚。

    一个月一块钱,一年就是十二块……

    即使草原上物价腾贵,但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最起码够他买上七八只羊了。

    见到众人意动,胖子继续道:“大家伙跟着我,到时候还能去安西买上便宜的牧场,自由放羊!”

    这番话,彻底点燃了这群单身汉子的心。

    孟恩领完最后一个月的饷钱,就买了一些礼物回到了家。

    作为如同的牧民,他的家并不大,三顶蒙古袍,一顶大哥一家,一顶父母,一顶兄弟姐妹。

    “这是五斤盐,两斤茶,够咱们吃上半年的了。”

    面对这番礼物,家里人都很高兴,兴高采烈的吃了一锅炖羊肉。

    旋即,孟恩说起自己离开的事:“我要去外地成家,离开这里!”

    一家人都同意了他的想法。

    蒙古草原受限制于贫瘠的资源,分家是最正常不过的事了,就算是部落,人口滋生太多也会分开一部。

    瞅着懵懂的弟弟们,孟恩说道:“阿布,我听说去了喇嘛庙后,吃喝就不愁了,而且家里还能积攒功德!”

    “家里穷得很,可以让试试?”

    “真的?”老头神色一喜,能够负担养育压力,还能为家里积攒功德,这是最好不过的事了:“可是我听说要贡献香油钱……”

    “一块钱而已,我出了!”孟恩咬着牙道:“这是好事,自然得去。”

    随着时间推移,黄教在绥远越来越普及,喇嘛开始修到了千户区。

    这是绥远长期执行的三寺政策。

    即佛寺,官寺(衙门),学寺(社学),三者一体。

    佛寺旁必定要有衙门和学堂,同样衙门附近必然要有喇嘛庙,紧密相连,不可或缺。

    衙门赏赐部分土地作为寺庙的庙产,寺庙则依靠信仰来保障衙门的权威,学堂则是普及教化之道,传播儒家思想。

    对于喇嘛庙,所有人都愿意送子孙入内,但出家人太多,故而有一块钱的门槛在,防止香火钱不够吃。

    不多不少,咬咬牙都能出得起。

    ps:纠错功能很不错,大家踊跃帮忙



第一百二十二章 京绥铁路  
相关:  逆流启明    从作曲人到文娱巨星  巡天妖捕  西门仙族  荒古武神  绝世小仙医  
(快捷键←)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节↓ 下一章 (快捷键→)
 
版权声明: 好书友大明世祖第一百二十二章 京绥铁路所有小说、电子书均由会员发表或从网络转载,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联系邮箱请见首页底部。
最新小说地图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037s 2.2879MB

搜"大明世祖"
360搜"大明世祖"